文接上篇,我们再次走进北宋王朝,回看这个朝代的政治和民生。 01宋朝的科举制度 谈到政治,人才上升渠道就不可不谈,而宋朝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渠道就是科举考试。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到了宋朝日趋成熟。朝廷开设科目,儒生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决定考生的仕途。 宋朝科举的层级分为:贡举、武举、制举、词科、童子科。其中童子科为15岁以下的青少年设立;词科又细分四类,重点考察各种文书写作的能力;制举别名特科,是朝廷选拔特殊人才的途径,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才识兼茂于体用科”、“武足安边科”、“洞明韬略运筹决胜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合称“景德六科”;武举是专门选拔武官的科目。 贡举则是最常设置、最为后人熟悉的科,分为进士科、明经科、诸科等,在考试级别上又分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其中明科考察儒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能力;诸科考察儒生对经典的熟悉程度;进士科在北宋前后考试的内容有较大的变化,王安石变法之前,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诗赋、帖经(类似今天的填空题)和墨义(类似今天的简答题),王安石熙宁变法废除之前的内容,改为用《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以《论语》、《孟子》为兼经,面向天下招揽人才。考试四场,第一场十道题考对本经及其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第二场十道题考对兼经的解释,第三场一道自由主题的阐述,第四次考察考生对时政的对策。 为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宋朝官员的子弟或者亲戚,以及非科举出身的官员参加贡举,都令设考场,不和寒门读书人同台竞技。同时考场规定座位不得随意更换,所有考试均白天完成,不得作弊、替考。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初就下令废除“公荐”“公卷”行为,只看考试的成绩来选拔官员。到了赵光义时代,又推行弥封和誉录制度,把考生的名字盖住,并命第三人重新抄录考卷,很大程度上切断作弊和请托的途径。 宋仁宗以后殿试不再淘汰省试选拔出来的举人,参加殿试的文化精英都会获得功名。唐代时期科举只是获得一个当官的资格,还需再进行选官考试,但到了宋朝,殿试选拔的人才可以直接为官。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第一甲的进士可以直接从通判或知县干起,升迁速度极快。不仅如此,五十岁以上的举人还有特殊福利,如果省试考了五次以上,即使落榜了也可以参加殿试,赐进士出身。这样的出身占到了南北宋三百年所有进士的45%。相对于后世,读书人的待遇,可谓是空前绝后。至于状元、探花、榜眼那都是南宋末年,民间对第一甲前几名进士的称呼。 据统计,两宋通过科举做官的有十余万人,按照乡试通过率20%,省试通过率10%计算,共有约百万人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通过科举,一个新兴的阶层诞生了,这就是士大夫。经过宋太祖、太宗和真宗三朝后,士人从大多急功近利之徒,转变成了掌握儒家经典,心怀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精英。范仲淹、司马光、苏轼、苏辙、王安石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02文官的黄金时期 科举制度让大批儒家社会精英和皇帝共同形成了宋朝的统治阶层,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成为了政治权利的核心。五代时期武将的频繁篡权割据,让宋朝皇帝竭尽全力将武将排除出权力中心。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兵权都归皇帝所有,由枢密院具体统辖,而枢密院长官一直由文官担任。历史上少有的宋朝武将,如北宋狄青、南宋韩世忠、张俊、岳飞,一进入枢密院,就会立即成为文官和皇帝阴谋夺权或批斗的对象。重文抑武成为了两宋典型的政治特色。 武将的地位下降,虽然极大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但客观上平民通过考试进入官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皇帝后宫和外戚对朝廷的威胁。宋仁宗时期,太后刘娥想要为刘氏立庙,被参知政事鲁宗道严厉批评,迫使太后打消了念头;宋英宗初期,皇帝装病,曹太后垂帘听政,等到英宗“病有好转”,宰相韩琦竟然强行撤帘,逼迫曹太后还政。整个两宋时期,外戚、宗室和宦官都被严加防范。 虽然也有宋徽宗时期的蔡京、南宋的秦桧等权相,南宋韩侂胄、贾似道等外戚专权,王继恩、李宪、童贯等宦官领兵,但相对于其他朝代,他们不过是皇权私欲外化的临时产物。这些人对皇权毫无威胁, 不过是相互利用,达到自己的目的罢了。 宋朝的文官体系按照官阶分为选人、京官和朝官三等。选人统称低阶文官,多是幕职州县官,上升进阶需要五位官员的推荐,还要经过考核,才能升级为京官或朝官,进阶后才会担任知县。朝官级别最高,可以朝见皇帝,多是中高级官员。此外文官还有爵位12级、食封14等、食实封7等、勋官12级、封号40种、检校官19级、宪级5级等虚衔。比如司马光被王安石排挤到洛阳时,全部官衔是“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赐金鱼袋”。其中只有“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是司马光当时的实职。 宋朝开封的中高级朝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其他大多数中低级官员由吏部任命,而选人级别的幕职州县官,则由地方自行选任,报朝廷备案即可。而官员俸禄更加丰厚,常常让清朝和明朝官员垂涎三尺。俸禄分为本俸、添支和其他。本俸又分为俸料、衣赐、禄栗,添支是按照实际职务增添的钱、米、麦等。此外京官还有餐钱,外人的京官、朝官还有职田,没有职田的官员还有茶汤钱。各级官员还有招待费用,高级官员还会配给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栗。比如仁宗时期,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可以获得300千料钱,每年衣赐春、冬服绫各20匹,绢各30匹,冬棉100两,禄栗100石,随身衣粮70人,年薪1200束,炭1600秤,盐7石,每月提供纸、马料。仅仅一个县的知县,每月都可以收入本俸10千,禄栗3石,职田4顷。不仅在任时俸禄优厚,退休后还可以升一级,每年领取升级后相应俸禄的一半。 03民间社会组织 宋朝是典型的平民社会,不仅体现在平民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改变命运,还体现在民间的社会组织中。宋朝废除了唐朝的“乡里”制度,逐步演变为以农村为税收单位。之前的里正和其助手,成为了各种县府中的吏。宋初,乡间设立“管”和“耆 ”分别负责征收税赋和治安事务。城市中设立坊,坊正和坊副负责税收和治安相关事务。 王安石变法后,乡间实施保甲制度,10家一保,设保长,50家一大保,设大保长,10大保为一都保,设保正、保副。城市里实施保甲制度,20至30家为一甲,设甲头。之后保甲制度成为了帝国统治乡里民间的重要手段。 之所以有以上的变化,并终结了唐末以来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是因为经过了五代,宗族组织崩溃,族人四散,宗法关系难以维系。宋朝民间多以小家庭为主。父子三代或父子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成为宋朝社会的最基本政治和经济共同体,规模一般停留在六至七口人。同时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士族和平民的界限被打破,社会流动性增强,尊卑和血缘关系减弱。地方社会传统宗法关系破坏殆尽。 到了北宋中叶,士大夫开始着手建立家庭组织。欧阳修和苏洵编修族谱,范仲淹创建义庄,用田租供养族人,“二程”大力倡导修家谱、立“宗子之法”。效仿传统的“小宗之法”,建立起了新的宗法家族。即有官僚家庭倡导,通过修族谱、置办族产、定族规等仪式形成宗法家族。族内陆位、财力、能力最高的官僚地主任宗子或族长,控制整个家族。 最典型的就是范仲淹在苏州长洲、吴县设置的十倾良田,创设“义庄”,让各房挑选一名子弟掌管,立下规矩保证义庄的经济稳定和稳固。义庄的收入用于各房衣食、婚丧嫁娶等事务,有时也作为避免族人受欺辱而破败的备用金。范仲淹死后,义庄不断扩大,最大时增加到了三千多亩。为宋朝社会树立了典范。以致于中央立法,规定太中大夫(四品文官)和观察使(五品武官)以上官员,可以占“永业田”十五倾,不允许子孙买卖,负责祭祀使用,富余的钱供给族人。 不仅官员相继设立“族产”,民间也联合设立“义田”或“公堂田”,有的设立“祭田”或“蒸尝田”,用于家族事务。除了设立族产,还有“义学”聘请老师教导有资质的族人参加科举,设立“义冢”葬族内家境贫困的族人。 以官僚地主为核心的宗法家族,通过建祠堂、制定族规等一些利仪式,凝聚同宗同族的远近亲戚,维持着社会基层的统治,族长不仅族内拥有至高的权威,还裁决家族内的事务和纠纷,有的还有权调动全族的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士大夫的宗法制度思想,直接影响下层社会的组织模式。宋朝民间效仿士大夫,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宗法世界。宗族和当地的官员交往,形成强大的势力,维护者当地的社会稳定。 宗族社会内部,通过儒家的孝道伦理不断强化,形成了今后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直到今天,农村的很多事情仍然受到宗族观念的影响。“保甲为经,宗法为纬”成为了之后“明清”两朝地方治理管理的体系。 04大宋的刑罚 宋朝的平民社会还体现在对刑罚的人性化设计上。宋太祖赵匡胤设立折杖法改脊杖和臀杖代替“流、徒、杖、笞”四种刑罚。“刑不上大夫”在宋朝执行的非常彻底,中高级朝官即使再惹皇帝生气,也不会危机到生命,最多就是发配到边疆地区看管。 对待官员,宋太祖和太宗朝还比较严厉,即便是重要中央官员,也会因为贪赃枉法被杀头弃市。但从真宗朝以后,对贪赃枉法该死刑的官员,大多以杖脊、刺配代替极刑。到了仁宗朝,脊杖都免了,变成了发配边城看管,只要不出监视,自由行动。 对待百姓则是和官员相反。宋初百姓安居乐业,很少对百姓的刑罚加重,但到了仁宗朝,政府财政赤字连年增加,社会矛盾激烈,贼盗盛行。仁宗朝制定“窝藏重法”,英宗和神宗朝又制定“贼盗重法”,到了哲宗朝,只要藏匿、资助盗贼或者通风报信的人都要处死。 起初,宋朝只是禁止夜间聚会等秘密集聚活动。对待民间的贼盗也并不赶尽杀绝,一般都是征讨和诏安并用,《水浒传》中的宋江和方腊,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到了,宋徽宗时期贼盗四起频发,方腊甚至起义造反,于是又加大了打击力度,民间的一切秘密宗教和集会都被禁止。“吃菜事魔”、“明教”、“白云宗”、“白莲宗”、“白衣道”等均受到了严厉镇压。 除此之外,南北两宋在人权层面也有明显的进步。最典型的就是对待“奴隶”的态度上。奴隶不得随意买卖,富人家里的奴仆更是不得随意欺辱。甚至到了一定年龄,官方规定必须准许退休,并支付报酬。这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极其罕见。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周我们继续回看宋朝,感受大宋的风俗和文化。这是与您分享的第528篇文章,欢迎您的阅读,我们下周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