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武汤辨治阳虚水泛型儿童抽动障碍探讨

 经方人生 2021-03-28

编辑推荐语

儿童抽动障碍多从肝风亢动、痰火扰神、气郁化火、脾虚痰聚、阴虚风动等方面辨治。笔者认为本病责之阳气虚损、水气内停,用真武汤辨治临床可以收到较好疗效

图片
图片
【摘要】提出儿童抽动障碍病机为阳气虚损、水气内停,可予真武汤辨治。指出儿童元阳不足,阳气虚损,则无以养神柔筋;阳虚推动温煦无力,水液代谢敷布失常,水气客于筋脉肌肉,筋脉挛急,则肌肉抽动;水气上扰,蒙蔽神明,则出现精神障碍。儿童抽动障碍涉及精神与运动障碍两方面,真武汤温脾肾、利水气、舒筋脉、益精神,能有效辨治阳虚水泛型儿童抽动障碍,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附验案一则
抽动障碍是一种发病于儿童、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抽动障碍的起病年龄为221岁,其中510岁发病最常见,而1012岁症状最严重,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临床表现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一般先从面部开始,逐步发展到躯干,症状可暂时自行缓解,也可因诱因加重,与其他运动障碍不同的是,抽动是在运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发生,非持久性存在,且症状可短暂自我控制。约一半以上患儿存在共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目前治疗大体上分为药物治疗与心理疗法,有效干预抽动障碍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

图片

儿童抽动障碍属中医学慢惊风、抽搐、瘛疭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有关,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瘀、痰。所谓风,既有内风,也有外风,内风由肝肾亏虚、阴虚阳亢引动,或因阳亢热极生风;而外风则先侵袭于表,后入里引动肝风。从肝脾论治者,认为本病病机为脾虚肝旺,木强土弱,脾主四肢肌肉,肝主一身之筋,脾虚则四肢肌肉无所主,肝强则筋惕肉瞤,出现抽动障碍,治疗多采用益气健脾、柔肝止痉法。从肝肾论治者,认为本病为肝肾精血阴液不足,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肝肾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脑髓失养,不能统率神志与躯体运动,阴虚失守,阳浮妄动,阳亢生风,出现抽动障碍,治疗上多补益肝肾、平肝潜阳。从痰瘀论治者,认为脾虚湿聚,日久为痰,或夹于瘀,停滞经络,引动为风,产生抽动障碍,治疗上多涤痰化瘀。从心胆论治者,认为本病因心火亢盛、胆气虚怯所致,心火亢则神明扰,胆气虚则情志怯,故精神为之不安,躯体为之抽动,治疗上多清心安神、温壮胆气。综上,本病最常见的证型主要为肝风亢动、痰火扰神、气郁化火、脾虚痰聚、阴虚风动等,临床辨证特点多为本虚标实、阴亏阳亢。笔者认为儿童抽动障碍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责之阳气虚损,标实责之水气内停,用真武汤辨治,临床可以收到较好疗效,论述如下。

图片

1  本虚责之阳气虚损

1.1  儿童体质阳气易虚

儿童体质形成,主要与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生长发育、社会环境因素等有关,多方面因素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一类形态结构及功能活动固定,并且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儿童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功能与形态结构尚未健全,与成人有许多不同。对小儿体质的认识,历代多有论述,《灵枢》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巢元方认为“小儿脏腑之气柔弱”;吴鞠通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汪受传总结宋代陈文中学术思想指出,小儿脏腑娇嫩,易见阳气不足的证候,力倡固养小儿元阳,并擅用温补法。《小儿病源方论》云:“夫小儿脏腑娇嫩,皮骨软弱,血气未平,精神未定,言语未正,经络如丝,脉息如毫。”强调小儿元阳不足,跳出了《颅卤经》“纯阳”说的思维束缚,揭示了小儿体质的本质特点。元阳不足论开拓了小儿温补学派,后世医家各有发挥,张介宾认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强调小儿元气无多,“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孰谓阳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阳气,欲保生者,可如是乎!

图片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徐勤磊等指出,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之柔和也,阳气能养五脏之神、荣筋骨经脉。若阳气虚损,则神不能灵通变化,出现精神失常,经筋不能运动便利,出现运动障碍,这契合了抽动障碍的发病特点,即精神与运动两方面障碍。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娇弱,易虚易实,仍是“稚阴稚阳”,阴阳尚未充实,功能尚未健全,若后天调养失当,极易导致阴阳虚损。现代社会中常有儿童贪凉饮冷、不健康用眼等诱发因素,学龄期儿童亦因为学业压力而睡眠不足,同时运动偏少。诸如此类因素,皆可耗伤阳气,导致阳气虚损。阳气虚损不能养神柔筋,阳气不能鼓舞脏腑气化,营卫生成不足,难以濡养筋脉,出现精神与抽动障碍。

1.2  性别差异

抽动障碍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多于女孩,男孩属阳,活泼好动,体力消耗较大,性情也较为躁动亢奋,阳气常常浮越损耗,易产生阳气虚损之证;而女孩属阴,活动消耗较少,性情也较为恬静温婉,阴阳皆内敛保守,不易损耗。因而,从儿童体质与性别差异两方面分析,皆可论证阳气虚损与抽动障碍发病相关。

图片

2  标实责之水气内停
水气内停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失常而导致水邪停聚,泛溢周身所致,水气内停可导致多系统病证,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有“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的论述。可见,水气内停所致疾病机制复杂,症状繁多,与所客脏腑有关。若水气泛滥,客于筋脉肌肉,则见何证?在《伤寒论》第82条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条文中“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所述症状接近于抽动障碍,属于运动障碍范畴,然而何以出现这些表现?首先,此证原为太阳病发汗之后变生之证,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乃阳气所化,发汗太过,则阳气虚损,阳气不足则无以养神柔筋,出现抽动障碍,故致“身瞤动、振振欲擗”。其次,阳气亏耗,肌表不固,外在水气侵袭于表,阳虚无以制水;脾主运化,若脾阳虚则运化失职,水液敷布失常;肾主水,肾阳虚则温煦失职,水饮内停。水饮为阴邪,若表里内外水气相合客于筋脉肌肉,以致筋脉挛急,肌肉抽动;若水气客于脉道,气血无所寄宿,不能荣养周身筋脉肌肉,虚而生风,则出现抽动障碍。若水气上扰,蒙蔽神明,也可出现精神障碍。阳虚水泛所致的抽动障碍常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等。

图片

图片

3  真武汤方药浅析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为温阳利水基础方剂,其中有两处条文可见,分别出现在太阳病篇第82条与少阴病篇第316条中。第82条真武汤证是太阳病之变证,为太阳病发汗不当而致,基本病机为阳虚水泛,其中两大要点:一为阳气虚损,二为水气内停。真武汤药物组成如下:茯苓、白芍、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方中附子,一能温补通行十二经诸身阳气,回阳救逆,所谓有形之阴津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当以急固,仲景用附子回救阳气者如干姜附子汤、四逆汤类;二能除寒湿、利水气,附子性味辛热,辛能行水气,热能温脾肾、助阳化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配伍茯苓、白术、生姜,化气行水,散寒除湿;三能壮命门元阳,以正神明之主,上文论儿童极易元阳不足,阳气虚损,儿童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全赖命门真火元阳,而壮真火元阳者莫过于附子者,元阳真火旺盛则儿童神明清正,生长发育正常,神形俱健。方中所用最为独到之药实为白芍,白芍酸寒,用于本方其意有四,一能利小便、行水气;二能柔肝缓急以解寒湿腹痛;三能养阴柔肝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能防止附子燥热伤阴。《神农本草经》云:“芍药气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白芍除血痹,养血通脉,使脉道中气血充盛,祛逐水气,化解虚风;白芍又能利小便,使水气从小便去,水气去则筋肉安,抽动障碍得解。而白芍同附子共用,意于阴中求阳。因肾为元阳元阴之根,水火之宅,附子补元阳,白芍滋元阴,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泉源不竭。”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若元阳不足,常常阳损及阴,若真阴不足,也可阴损及阳,因而不可单独温阳或滋阴,应该阴中求阳,阳中求阳,阴阳互济。方中白术健脾制水气,并强壮儿童后天,白术性升,有生发之气,符合儿童体质特点,用之最宜。茯苓性平淡渗水气,又可宁心健脾、安神定志,益于儿童精神。全方配伍精简,寒热并用,通补并施,阴阳互济,共奏温脾肾、利水气、调阴阳、舒筋肉、益精神之功。

图片

图片

4  临证宜忌
真武汤两大病机虽为阳气虚损与水气内停,且原证为太阳病发汗过后所致,然真武汤壮一身元阳,对于儿童抽动障碍,临证之时但见阳虚即可处方,无关脏腑,有无水气皆可,不必悉俱。阳虚重者可加桂枝、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益智仁、制远志等,温补肾阳、益精填髓、养神益智;阳损及阴、阴阳俱虚可加熟地黄、当归、麦冬、人参等,养阴不忘益气。水气之病,无非发汗、利小便,若有水气,应当临证斟酌,儿童稚阴稚阳,发汗恐伤其阳,利小便恐伤其阴。若无身体水肿等明显实证之象,不必发汗、利小便;若有较为严重实证之象,可适当发汗、利小便,且宜轻清柔和,不宜燥烈峻猛,中病即可,发汗如防风、苏叶等,利小便如茯苓皮、薏苡仁等,或益气化湿之品,如木香、砂仁、肉豆蔻等。儿童脏腑娇弱,处方用量须谨慎小心,《类证活人书》论伤寒儿童、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意为可以原方处之,但应减小剂量,如附子大辛大热,在剂量应用和病程方面尤需注意。

图片

5  病案举例
患儿,男,9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右侧面部不自主抽动,起初家长未予重视,后逐渐加重。初诊症见:右侧面部不自主抽动,可刻意控制停止,左侧前臂时有扭转样抽动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心,意志力不坚定,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头部时常感到昏沉,体态肥胖,自汗出,怕冷恶风,纳可,眠多,大便23日一行,小便色清。舌淡红,舌体胖有齿痕,苔白而滑,脉短而滑。中医诊断:痉证(阳虚水泛证),西医诊断:儿童抽动障碍。治法:温补元阳,利水除湿,兼以养神开窍。真武汤加减:炮附子6g,炒白术15g,白芍24g,茯苓30g,桂枝9g,制远志9g,砂仁9g,防风12g,泽泻12g,人参6g,炙甘草6g,加生姜3片。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温服,共14剂。

图片

次诊:患儿诸症仍在,运动障碍未见明显改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自汗好转,纳眠可,舌淡红,苔薄白,有齿痕,脉滑。处方:上方加干姜6g、薏苡仁15g,继服14剂,鼓励其多晒太阳、适当进行锻炼。
三诊:患儿诸症得减,面部抽动明显减轻,情绪改善,学习成绩进步,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滑。上方加益智仁30g,继服14剂。
患儿后经随证加减诊治3个月,配合家长的积极护理,适当的心理疏导,已基本痊愈,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语:患儿主症以能控制的右侧面部不自主抽动、左侧前臂时发扭转样抽动动作为主,此为典型的运动障碍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动力减退则为以注意力障碍、抑郁状态为表现的精神障碍;上述两方面符合儿童抽动障碍诊断。患儿稚阴稚阳,阳气未长,又素体肥胖,水湿壅盛,变生阳虚水泛之证;阳虚不能荣养经筋、神明,水气内停客于筋脉肌肉,上泛神明清窍,出现抽动与精神障碍之症;患儿头昏沉、自汗、怕冷、恶风、眠多及二便、舌脉表现俱为佐证。方选真武汤加减,炮附子与人参共用,培补先天元阳,人参又能安神益智,兼益后天脾土,《神农本草经》谓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白芍通脉利水,与炙甘草合为芍药甘草汤,柔筋缓急解痉。茯苓、炒白术、砂仁、薏苡仁、泽泻、生姜健脾利水除湿。佐用制远志、益智仁交通心肾,以正神明;桂枝助阳化气,通脉利水。防风燥湿健脾,又能祛风止痉,引诸药归经,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元阳、利水除湿、养神开窍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