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吃饭的时候眼睛直直地盯着电视屏幕里的小人儿。 妈妈教育孩子:“吃饭时不能看电视。”于是将电视机关上。 但妈妈一转过身,溺爱孙子的奶奶就打开电视说:“宝宝看动画片吃饭吃得多,奶奶同意你看!” 妈妈和奶奶为了这件事大吵一架。 孩子端着饭碗,不知道眼睛该看哪里。 两代人不同的教育观念在这一刻水火不容,互不相让。 孩子茫然了:到底吃饭时能不能看动画片呢? 因为每个人生活成长的经历不同,不同的教育观念也因此孕育而生。 不仅仅不同年代的人拥有着巨大差异的教育观念,有时候夫妻二人也会在孩子的教育上产生分歧。 当几种不同的声音出现,孩子的脑袋同时接受着不同的指令,就会出现一些小问题。 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两个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否则这个个体将会陷入到混乱当中。 这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会在将来带给孩子巨大的影响。 BOOK 这就是著名的“手表定律”。 如果你只有一只手表,你会更容易确定时间。 但当你同时拥有两块手表,可两只手表的时间却不一样,你就会混沌迷茫,无法确定时间。 对待孩子的教育,就像时钟上的指针。它指向的那一点,是指引孩子前进的推动力。 当孩子同时面临着两处、甚至多处指向,他只能迷茫地站在路口,寸步难行;又或者陷入混沌之中,走出一条曲折离奇的路。 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里,有“一严一慈”的说法。 父亲和母亲,要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仔细去琢磨,这就是一种“家庭教育自相矛盾”的体现。 比如当爸爸严厉地说:“你必须写完作业才能看动画片。” 妈妈慈爱地哄着孩子:“你已经写了一大半了,可以看五分钟动画片。”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难养成先做完作业再去玩的习惯。 反之,孩子会认为先玩和先做作业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妈妈在还是爸爸在。 长期下来,孩子没有养成好习惯,却学会了钻空子。甚至心里会认为妈妈好,爸爸坏。当犯错了,孩子不会勇于承认错误,而是会去寻找更袒护自己的一方。 这时你会发现,家里出现的这把“无法无天的保护伞”,已经抵挡住了家庭教育的约束力。 但如果这件事,我们换一个处理方法。 当孩子向妈妈发出“求救”时,妈妈当场和爸爸进行沟通商量,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再告知孩子。 这时孩子就会明白:这是爸爸妈妈都认同的。 求同存异,沟通协调,在家庭教育中相当重要。 但很多家长不仅做不到良好的沟通,甚至还会在分歧时当着孩子的面大吵特吵。 “你不听我的就算了,那以后都你来管孩子!” “你这样做对孩子不好,我说的才是对的!” “就是你这样,孩子现在才变得这么贪玩!” 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话,你在生活中说过多少次,对孩子就造成了多少次的压力。 在孩子眼中父母是因为自己吵架的,孩子会埋怨自己。 所以当父母意见不统一频频争吵,不仅孩子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当一家人经常沟通、对孩子以相同的要求对待,即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了矛盾,也能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事后再商讨决策时,孩子便拥有了一块准时的“手表”,指针会让他朝向更好的方向成长。 但仅仅做到这些,还差了一点点。 差的那一点点就是——尊重孩子,考虑孩子的感受。 一些可以由孩子做决定的事情,就将选择权交给孩子。 而不是父母在背后商量好“让孩子学个画画”,再带着这个统一意见,命令孩子去执行。 从始至终,我们都要牢牢记住,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人生的选择权归属在他们手中。 如果你家中的时钟太多了,就丢掉那些不必要的,留下最准时的那个时钟。 让孩子自信地踩在人生的每一步上,去迎接生活带给他的重重挑战。 而不是,成为孩子生活里的第一个挑战。 END 杰夫大叔,你身边的育儿专家。 图/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