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乳痈 (乳腺炎)-- 马氏妇科

 用户08204546 2021-03-29

初诊:2015年12月19日。李某某,33岁。因“乳腺术后3月,双侧乳房疼痛”就诊。

患者2013年3月12日分娩,没有哺乳。2015年8月1日乳房胀痛、刺痛2天,B超检查提示:右侧乳腺导管扩张,两侧腋窝淋巴结可见,右侧乳腺胸病。2015年9月4日及10月1日于某医院行双侧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术程顺利。2015年10月24日B超复查:两侧乳腺腺体组织稍增厚,排列欠规则,乳腺导管未见明显扩张。左乳内下及右乳外上象内可见一片状低回声区,范围分别约:左侧40mm×11mm,右侧50mm×20mm,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示内可见稍丰富血流信号。提示:两侧乳腺增生症,BI-RADS Ⅰ,两侧乳内片状低回声区,考虑乳腺炎(左侧距体表最深处11mm,右侧距体表最深处20mm)。现尚在术后换药愈合中,双侧乳房疼痛。检查:右侧乳房可见2个切口疤痕,切口下触及30mm×30mm大小肿块,质稍硬。左侧乳房见一未愈合切口,深达1cm,每日用药物纱条引流。末次月经2015年11月23日来潮。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医诊断:乳痈(余毒未清证) 西医诊断:乳腺炎。

治则:清热排脓,软坚散结。

方药:鹿角霜10g  青皮10g  郁金10g  漏芦10g  浙贝10g  皂角刺10g  莪术10g  海藻10g  白蔹10g  夏枯草10g  蒲公英10g  牡蛎15g  花粉15g  7剂。

二诊:2015年12月26日。左侧乳房切口仍未愈合。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金银花15g、黄芪15g,7剂。

三诊:2016年1月2日。双侧乳房痛除,舌脉如上。

方药:中药守上方,金银花加至20g,生黄芪加至50g,7剂。

四诊:2016年1月9日。左侧乳房窦道无脓液,但深度不变,面色少华,诉偶倦怠,舌脉如上。

方药:生黄芪50g  制乳香5g  制没药5g  金银花20g  蒲公英15g  漏芦10g  白及10g  天花粉15g  连翘10g  青皮10g  牡丹皮10g  赤芍10g  玄参10g,7剂。

五诊:2016年1月16日。末次月经2015年12月23日来潮,仍有倦怠。

方药:十全大补汤(生黄芪50g  党参20g  肉桂3g  川芎6g  熟地黄12g  茯苓10g  炒白术10g  炙甘草6g 当归9g  炒白芍10g)加浙贝10g、白及10g、制乳香3g、制没药3g,7剂。

六诊:2016年1月23日。患者面色较前明显红润。左乳窦道内见肉芽组织长出,停止纱条引流,右乳疼痛,末次月经2016年1月23日来潮。

方药:金银花15g  牡丹皮10g  连翘10g  蒲公英15g  鹿角霜10g  天花粉15g  制乳香3g  制没药3g  浙贝10g  皂角刺10g  赤芍10g  生黄芪30g,7剂。

    七诊:2016年1月30日。左乳窦道突出的肉芽组织已经平复,疮口已经愈合,右乳肿痛减轻,肿块缩小。

方药:中药守上方加紫花地丁15g,5剂。

八诊:20162月12日。两侧乳房无不适。20162月4日B超复查:两侧乳房乳腺组织局部偏厚,腺体结构粗大,排列紊乱,乳腺导管未见扩张,右侧乳头外侧(9B区)见范围约22mm×3mm×14mm的小片状低回声区,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内部回声欠均匀。两侧腋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低回声。提示:两侧乳腺小叶增生,右侧乳腺小片状低回声区,炎症治疗后改变。

中药守1月23日方,去生黄芪,金银花改为10g,加刺蒺藜10g、白芷10g,7剂。

按语:临床医生考虑患者为浆液性乳腺炎。该病又叫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称为“粉刺性乳痈”、“浆乳”,在国内最早于1958年由顾伯华教授命名为“慢性复发性伴有乳头内缩的乳晕部瘘管”。它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病变为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感染性化脓性乳腺疾病,多发生在非哺乳期的中老年妇女,临床按一般炎症治疗,伤口经久不愈或反复红肿破溃,容易造成乳房瘘管、窦道或脓肿,属于难治性疾患,甚至有多例被误诊为乳癌,而行“乳癌根治术”的报道。中医通过“挂线法”“箍围法”等外治法结合中药内服,内外辩证施治,能最大限度保全乳房外观和功能,疗效显著。

本例患者脓肿切开引流后,久不收口,脓水淋漓,形成乳漏,时愈时发,疼痛频发,局部有僵硬肿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此为正气已虚,余毒未清也,当扶正与祛邪并治。而乳腺疾患多与肝相关,马老师以疏肝破气之青皮、郁金、莪术,清热泻火之蒲公英、夏枯草,通乳解毒之漏芦、浙贝,软坚散结之海藻、牡蛎,消肿排脓之天花粉、皂角刺,生肌敛疮之白蔹、鹿角霜。一方数用,复诊加金银花清热排脓,黄芪托毒生肌;乳没、丹皮、赤芍活血通络,散结止痛。用药四周,疼痛均除。

浆乳难治之处,莫过于复杂性瘘道,若一昧用中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致苦寒过重,则越用凉药,肿块越不消,窦道久不收口。许多医家用托里消毒散、阳和汤之类,而马老师认为患者久病体虚,气血两亏,独辟蹊径,用十全大补汤为底方。方为纯补,选自《局方》,为治疗气血不足,虚劳咳嗽,疮疡不敛,崩漏不止之名方。性温不热,顺正辟邪,加浙贝、白芨排脓敛疮;乳香、没药活血疗伤,补中有泻,动静相合,补而不滞,和而不伤。其中黄芪用至50g,因其量小力薄,量大则补气力强。王清任用黄芪,用量均大,著名的补阳还五汤,生黄芪用至四两,有治废痿之效。上方用药一周,喜见左乳窦道内肉芽组织生长,但右乳肿痛又发,故老师继续用清热排脓,活血散结之品治疗。最终窦道愈合,肿块亦消,足见其效。即使是难治之疾,若能辩证施治,亦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