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枚素传真】| 亲戚去世,再忙也要送葬

 枸杞文学 2021-03-29


现在很多现象就是亲戚去世之后,很多人不去参加葬礼,或者看人下菜碟,死者的儿孙有权有势,自然吊唁的人多,穷人去世,场面极其冷淡。在我看来,亲人的葬礼当然要参加。自己亲人的葬礼都不参加的话,还会参加谁的呢?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和对亲人的尊重。
俗话说“生前看证件,死后看灵位”。我们一定要记得立一个灵位,祈望逝者能够无牵无挂地走好身后的路,又传递对逝者的爱意与怀念。祭尽诚,祭祀的时候也非常的虔诚,就是“事死者,如事生”的心境了。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其独特的责任和使命。当责任和使命完成了,就会悄然离去;当然,方式各异,有的我们能够接受,有的我们无法接受。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唯心一点来讲,即是命中注定。逝者已安息!生者应坚强。人性群居,没有人是绝对的孑然一身,同时每个人又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亲近的人去进行祭奠是对逝者最好的尊重,既表达了感恩勿忘之情,同时也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首先,死者为大,家里有人去世,我还是比较伤感的,毕竟生死大事。
中国的传统葬礼,讲究比较多。尤其偏远地区农村,对葬礼习俗的禁忌更是深信不疑。首先要看看是你什么亲戚,比较亲的或有对你关爱过的那肯定最好能去。换个角度想想,当我们离开人世时是否希望有人来祭拜呢?而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对逝者最好尊重和安慰就是:我们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比以前活得更好!有他的陪伴,我们活得很好!没有他的陪伴,我们活得更加坚强!只可惜他缺席了!受邀参加“红白喜事”时把握礼仪分寸都很重要,但两者不同的是,参加婚礼时,一般的小疏忽大多都会被喜庆的气氛冲淡,而葬礼本身的凝重感和沉痛氛围,要求人们言行格外谨慎,如果细节上稍有不注意就可能给亡者家属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千万不敢有所懈怠。
中华文化很大气,绝不迷信,人生天地间,除了天和地就是人,做人要顶天立地,坦坦荡荡,鬼神都钦佩你。
孔圣人教导我们要:“敬鬼神而远之”。做人就要讲人道,研究如何把人做好,面对父母如何做一个好子女,面对子孙如何做一个称职的长辈,人生有数不清的“角色”,在不同场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人道要做的事请,也是我们人生的责任。如果天天搞鬼道,搞神道,每天生活在神神叨叨的生活中,时间久了会出问题。一尺多长生下来,走后就是一把灰!参办葬礼,事务帮助。站在工作人员角度完成朋友或主办人托付的事宜,并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遗漏和薄弱环节弥补或提醒。对葬礼前后过程是少说多做,按既定方案不搅和,帮办不是主办,被授权主力除外。无论参加城市的葬礼还是农村的葬礼,请尽量做到提前30分钟到达。这样你将会顺利找到座位并在客人簿上签名。


如果在客人簿上签名,务必要签上你的姓名,也可以说明你和死者的关系,诸如朋友、同事、战友等。亲近的人举办丧礼里的每一场仪式,都是我们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感恩亲人在世时彼此点滴相处,是向亲人好好道别的重要过程。因此不仅要全程参与,更要认真去面对,去表达。知恩图报乃是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祭奠虽然不是什么很好的词,但是它更能够体现这一点。
或许一个陌生人的生死,对我们无关痛痒,但当“悲悯”都快成为稀缺资源,一个温暖又会疼痛的灵魂,也许是你留给自己的一个珍藏品。
当我们尊重死亡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客观、全面、理想地去审视“死亡”这件事情,我们才会渐渐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才会真正开始明白:死亡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已。尊重死亡,才能真正尊重依旧生活着的自己,进而尊重每一个生活着的其他人。生老病死乃人世常情,每个人都无法逃脱出生、变老、患病以及去世的自然规律。去世归于死者人生经历的终究一个进程,而葬礼则是人们对死者的吊唁和怀念的一种方法。


从旧石器时代初步,葬礼便初步出现,发展到至今,葬礼已经成为了一贯风俗文明,而每个当地的风俗都有所不同。尊重这个词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你以为的尊重更多的是长久的铭记,对吧。虽然轻描淡写但内心已经足够沉重,这表面的态度和传统意义上的悲恸大哭相悖,但是没什么不对。每个人都不一样,对吧。能够在回想起来的时候觉得逝者依然特点鲜明就好像不曾离开那样,如果逝者能感受到一定会是很欣慰。
本栏目编辑:宋蔷


作者简介:马枚素,原名马兰,笔名素素、小马扎19954月出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退役后,在国外某航空公司工作。热爱写作,阅读,舞蹈。在本平台开辟了【枚素传真栏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