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详情

 harriman30 2021-03-29

颜真卿的书法向来是很多老师推荐的临摹作品,相信大家也对他有一定的了解,今天主要带着大家从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看他在不同阶段楷书的演变过程。

01

萌新真卿

《王琳墓志》

《王琳墓志》是颜真卿书于公元741年的作品,2003年在洛阳龙门镇张沟村出土,是目前发现颜真卿最早的作品,那时的颜鲁公才34岁。可以看出刚过而立之年的的颜真卿还稍显稚嫩,许多字的结构也不够稳定,字形也更接近前朝隋碑,并没有典型的盛唐气象。

比如“徐嶠”二字,“徐”字过于耸立,右边“余”部的“人”字头形如一把没有撑开的纸伞,显得局促;“嶠”字左边“山”部与右边“喬”部等高,而“山”部下面空虚毫无支撑,“喬”部下方“冋”的左竖也比较单薄,导致整个字形悬空。不过这位撰文的徐峤当时五十多岁,朝中重臣,能够放下心让年轻的颜真卿与之配合,也算是慧眼识珠了。

02

初具规模

《郭虚已墓志》

《郭虚已墓志》是颜真卿43岁的作品,当时的他已入不惑之年。书法工稳了许多,字形上比之前有了很大改观,也差不多快接近了我们一般印象中《多宝塔》那样的风格。观察单字,多少都有点朝右上倾斜,横画收起笔带有装饰性的下顿,比如“真”字的长横,明显是在尾端故意按压出一节。

类似的情况还会在“丑”、“夏”、“六”三个连续书写的字当中发生,强调了收笔时的动作。这时的捺画也已渐刚挺,“天”、“太”的捺笔就像宽刃大刀一样干脆痛快。线条更是张力十足,比如“郎”,“行”,“并”字当中的平行竖画,虽然对立,却都有外撇的趋势,这是典型的颜楷结构,可见此时鲁公已经在思考形成自家路数了。

03

十年一迹

《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是44岁的颜真卿在公元 752年的时候刻在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中的作品。离早期的《王琳墓志》刚好过了十年,可谓十年一迹。整篇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秀丽刚劲,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是唐代“尚法”书风的代表。

首先用笔就决然不同,因为毛笔的大小就已经有悬殊了;其次是结构也有巨大差别,试想一下小字如何能写出大气磅礴的感觉呢?而颜真卿最征服人的就是他的字具有那往外开拓的架势,小字是万不可能承载得住的。所以大家在临习《多宝塔碑》的时候千万得小心这些地方。

04

初显气象

《东方朔画赞碑》

《东方朔画赞碑》,是颜真卿45岁时书。就离《多宝塔碑》不到一年的功夫,颜真卿就展现出了不同的面目。这幅作品字体端庄雄健,气势开张,《多宝塔碑》相形之下就只能算清秀。

毕竟大字楷书,笔画更为充实,线条里多了篆书的意味。单字来看,则依然如前多采用向右上方倾斜的姿态。比如“大夫”二字,撇画都比捺画长,这其实和我们一般的书写习惯是背离的。此时的颜真卿还没有完全掌握这种技巧,所以两个字都采用了一样的形式,造成单调,而且还会造成一种向后倾倒的不稳定感。

相比之前的几个碑,《东方朔画赞碑》强化了线条的厚重感,“方”、“先”、“生”三字的长横都极力朝向右上方,收笔又迅猛下挫,而且长线两端在下中部居上,像一根挑着重物的扁担一样,内部集聚着力量,非常耐看。

05

追求平正

《谒金天王神祠题记》

《谒金天王神祠题记》,是50岁的颜真卿在公元758年时所书。

知命之年,颜真卿不求险绝,同为大字,较之前的《东方朔画赞碑》平正许多,以“天”字举例,首先倾斜程度不再剧烈;其次撇画捺画的长度也几乎一致。

再看“祠”字,示字旁的长竖相当扎实,'“司”部的竖钩也是经过驻留之后再缓缓平出。再如“戊”字的弋钩根本不潇洒,只有稳沉,重心降低,在下部快到底时才往右进行稍大幅度的圆转。如果说《东方朔画赞碑》的整体感觉还偏纵势的话,《谒金天王神祠题记》中的单字都更方整,长方形逐渐走向正方形。

06

持守平正

《鲜于氏离堆记》

54岁的颜真卿创作了《鲜于氏离堆记》,原碑旧址在四川,发现的时候仅存残石五块,共47个整字和7个残字。

对平正的追求是这一时期颜真卿的主要目标,这时的字又比之前更厚重平实一些。依旧拿“大”、“太”二字举例,两字的捺画都比撇画要长,已经很符合我们现在书写时的习惯了。再看“州”字,并立的三竖都垂直下扎,没有丝毫偏摆。“陽”字右边“昜”部的长横也已经完全水平,不再朝向右上,整个字非常端稳。

以上是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敬请期待!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