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博馆藏精品丨汉地节元年历谱

 睫毛上的风尘 2021-03-29

图片

1990年敦煌市清水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现存27枚。单枚简长36.10-37.10厘米,宽0.60-1.30厘米。尚存两道编绳,排列整齐,字迹清楚,以汉隶书写,为汉代地节元年(前69年)历谱。本应由30支简组成,一简一日,此册缺失3枚,即一、二、三日。上端第一阑直书日期,从右至左,自四日至三十日,第二至第十三阑横书正月至十二月干支,干支下直书八节、时辰和历注。为编册横读式汉代历谱,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太初历谱简册。

地节元年为闰正月,该历谱中,日数下为十三行干支,干支下置六节、时辰和建、伏腊历注。六节分别是:立春、立夏、秋分、立秋、立冬、冬至,综合佚去三简,可知佚者为春分、夏至二节气。它是已发现汉代历谱中,用八节注历的最早实例。之所以使用八节注历,一个原因是八节在古代历法中的重要性,它是构成二十四节气和我国古代历法的基本要素,只要在历谱中注明八节,也就容易推算出二十四节气了,因此用八节注历,也就意味着用全部二十四节气注历。用八节注历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汉代八节是封建王朝的重大祭日,皇帝在八节各日要带百官进行祭祀活动,也是为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地节元年历谱中记有八个时辰,从八时所纪干支来看,是按十二辰记时。该历将八时分置于不同月中,即:八月寅平明、九月卯日出、十月辰食时、十一月己隅中、十二月午日中、二月申餔时、三月酉日入时、四月戌黄昏。八时在每月里的安排顺序,是从八月干支中第一个十二地支的寅下置平明时开始,逐月下推,依次在每月第一个十二地支的卯、辰等八地支下,按序分置日出时、食时等八时。其中,除闰月外,还有正、五、六、七四个月未置时。在推出所佚三简干支的历谱中,逐月以十二支相推来看,正、五、六、七四个月中的未日昳、亥入定、子夜半、丑鸡鸣四个时辰,在原历谱中未设置。

该历谱三伏俱存,为初伏,中伏和后伏,是为了避免暑气的灾害而设立的祭祀。

该历谱历注中仅置一“建”字。“建除十二直”又称“建除十二神”。建除十二直是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十二字,配于历书每日十二地支之下,各主一定吉凶宜忌。至太初历时期的敦煌历谱建除十二直开始出现于历注中,但仅注一“建”字。“建”的安排是,正月(寅月)在十二支的寅日为建,二月(卯月)在卯日为建,以下就逐月按十二支为建,闰月不安排建。这种安排虽仅一“建”字,由于十二纪日地支同建除十二直均以十二为周期,每月的建日确定后,其他各日就可循序排列下去。直至东汉四分历时期,开始在历谱中注全了建除十二直的文字。从北魏太平真君十一、二年历,敦煌文书唐宋县注历,黑城出土十二世纪的宋版本历书,直到解放前的黄历(即《时宪历》)一直沿用,可见其作为迷信历注,影响之深。

太初历是我国最早根据一定规制而颁行的历法,它的制度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它问世后,一共用行了189年,对研究汉时期的历法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太初历谱形式多样,当时纸张少,简册携带不方便,古代劳动人民极大的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编册横读式历谱。太初历以生产实践为目的,内容以历法为主,其科学进步性为后世历谱所不及。

(敦煌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