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第一良将李晟,百战百胜无一败绩,第二个郭子仪

 茂林之家 2021-03-29

中唐第一良将非李晟莫属。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进入一个多事之秋,最屈辱的国都六失、天子九逃中的前三次都发生在这段时间,而且这三次都被唐德宗赶上了,第三次甚至是因为唐德宗自己错误决策造成的。

前两次收复长安的都是郭子仪,第三次是李晟,中唐第一良将,一位从未有过败绩的百战名将。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第一良将李晟,百战百胜无一败绩,第二个郭子仪

【刷党项羌人和吐蕃副本20年的李晟,火箭一般升官】

李晟18岁从军,跟随盛唐名将王忠嗣在西北征战。安史之乱爆发时李晟27岁,只是一个低级武官,被留在西北镇守没能赶上。之后的近20年,李晟一直在西北领军,在党项等羌人和吐蕃身上拿到了大量的军功。

党项就是后世宋代中原政权的大敌西夏,但终唐三百年没有造成太多的祸乱。主要原因应该是党项离大唐核心区域太近,在唐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多重手段控制下没有发展的机会。

李晟青年时期就一直在与羌人作战,包括叠州羌、宕州连狂羌、党项羌等,这些羌人大多活动在现在的甘肃境内,唐时属于陇右道,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虽然李晟因为这些战功升官到了正三品的大将军武职和太常卿文职高位,又被授予宰相级的特进,但实事求是讲,这些战功真的没什么太大的价值。就像当年安禄山刷契丹和奚族副本十余年刷成了胡人第一个郡王一样,对彻底解决这一地区的根本问题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另外,武官官位滥授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一个乱象,最高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基本上都没空缺,郡王、宰相遍地走,大将军更是多如狗。按李晟的军功,要是安史之乱之前,能当上从三品的将军都应该算是破格提拔的,即便是当时,李晟的官位提升也比一般人要快得多,让人怀疑李晟是否有什么后台。

也正因为此,虽然官位很高,但李晟在军中只是一个普通的高级将领,在凤翔节度使下当一个右军都将,掌握数千兵马。

(党项)

从这时开始,李晟的军事指挥艺术渐趋成熟,并在吐蕃身上得到了验证,史书上记载了三次战斗。

第一次是唐代宗大历四年的灵州之围,当时李晟43岁,受命援助。李晟拒绝了上司给的五千兵马,“以众则不足,以谋则太多”。在当时的情况下,五千兵马不足以正面与吐蕃决战,后勤压力还比较大,索性只带了一千精锐突袭,“疾出大震关,至临洮,屠定秦堡,焚其积聚,虏堡帅慕容谷钟而还,吐蕃因解灵州之围而去”(《旧唐书》)

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来,李晟先是做出一副直奔灵州的架势,但突然转头南下,一路上在吐蕃控制范围内寻找战机,在吐蕃和大唐千里对抗防线上一点突破,定秦堡的吐蕃军估计想不到唐军会从北方来,被李晟突袭得手,并且李晟采用了屠城、焚堡的激烈手段,迫使围攻灵州的吐蕃军退兵。因此战功,李晟被授予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并被调到泾原节度使帐下。

第二次是救援泾原节度使马璘,“晟率所部横击之,拔璘出乱兵之中”(《旧唐书》),因此战功,李晟被奉为合川郡王。当时马璘还没有被封郡王,官位也只是正三品的御史大夫、检校工部尚书,而下属李晟又是郡王、又是从一品,关系不好处理,马璘就把李晟弄到了京城,成了皇帝禁军神策军中的一名将领。

第三次是唐德宗初期,吐蕃入寇蜀中,李晟率神策军救援。与其他各路唐军一道,数战数捷,对吐蕃和南诏联军穷追不舍,斩首六千级,近十万敌军困饿而死。

这是李晟人生的第一阶段,全部是对抗外敌,当时李晟53岁,虽然没能取得战略性胜利,但有守边安民之功。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第一良将李晟,百战百胜无一败绩,第二个郭子仪

(李晟救援灵州一战示意图)

【真正成就李晟中唐第一名将威名的是平定泾原兵变、收复长安】。

唐德宗继位初期,成德、魏博、淄青以及远在湖北的山南东道四镇抗命反叛,唐王朝调兵平叛,李晟率领神策军是一路统帅。战事持续了三年,李晟率唐军连连取胜,后来李晟因病退守定州(现河北保定定州),叛军也慑于李晟威名不敢追赶。

等到李晟病愈准备再次进军,发生了中唐的一个著名事件——泾原兵变,叛军占领了长安,唐德宗逃到了奉天(现陕西乾县)。

李晟得知此事后,必须放弃在河北的平叛,回师勤王。李晟兵少,只得驻守在渭水河畔东渭桥,后来强行收拢了溃败的其他唐军,军势方振。

同是勤王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屯军于咸阳,这是个标准的藩镇,虽然曾经在抵御吐蕃时立过功劳,但绝非大唐的忠臣。此次兵变后期李怀光反叛,被部将杀死。

当时李怀光是勤王各路唐军中官位最高、实力最强的一个,解了唐德宗的奉天之围,被围月余的唐德宗非常感激,这也是李怀光反叛失败后唐王朝仍然对他留有余地的原因。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第一良将李晟,百战百胜无一败绩,第二个郭子仪

李怀光借机准备扩大自己的势力,要求唐德宗让其他各路唐军都归他统管,并借机吞并了几路唐军。李晟对李怀光有所感觉,上书建议应当准备应急预案,但唐德宗没有回应,李晟胆子很大,假传圣旨脱离了李怀光,率军继续驻守在东渭桥这个战略要地。

果然之后李怀光反叛,李晟成了夹在占据长安的泾原叛军和李怀光叛军之间势力最小的一个,形势危急。李晟一方面与李怀光交涉麻痹此人,另外安排人在长安周边征调粮饷,并整训军队提高军队士气,周边各路唐军逐渐开始服从李晟的指挥。

李怀光又不敢打,又不愿重新投唐,部下开始离散。李怀光只得抢掠一番后逃离长安,长安城周边只剩下李晟和泾原叛军两股势力。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五月三日,李晟发起了对长安的总攻,到五月二十八日,李晟攻下了皇城含元殿,长安战事取得了全面胜利。李晟一反其他将领对士卒的纵容,开始整顿军纪,有将领掳走贼人女妓一名,另一将领拿了贼人的马二匹,都被李晟按军纪处斩。唐军秋毫无犯,长安很快得以安定。

六天后,捷报到了唐德宗处,君臣大喜,唐德宗说:“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不为朕也”(《旧唐书》)。因此战功,李晟被进为司徒,兼中书令。

【重新回到西北的李晟,再次担负起防御吐蕃的重任】。

战后,李晟被任命负责西北边防重任,同时任凤翔、陇右、泾原节度使,改封西平郡王。在西北,李晟放弃了唐王朝对领军将领的一贯姑息政策,对与叛乱有关的罪魁祸首一律予以诛杀,彻底整顿了西北边军。

对于河西、陇右被吐蕃攻占,李晟有其高明的论断:“河、陇之陷也,岂吐蕃力取之,皆因将帅贪暴,种落携贰,人不得耕稼,展转东徙,自弃之耳。且土无丝絮,人苦征役,思唐之心,岂有已乎!”(《旧唐书》)

按李晟的观点,河西陇右唐军过于压榨百姓,已经失去了民心。唐时西北地区的统治者实际上是边军和地方大族,包括后世的归义大豪张义潮并没有如何的伟大,李晟看出了事情的本质。

李晟又在西北防御吐蕃了三年。这三年中,李晟没有让吐蕃人占到任何便宜,直到唐德宗疑心病发作把李晟召回长安免去兵权。

李晟在西北期间,不但善待百姓,对投靠的各族也予以优抚,其中有个投降的部落首领,李晟奏请皇帝给这人封王,然后每次外族使者来访,李晟都把这个番王用锦袍、金带打扮一番,来访的使者都很是羡慕此人。

同时,李晟对吐蕃等异族的本质看得非常清楚,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不信任”,这才是一个标准的大唐武将应该有的心理。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第一良将李晟,百战百胜无一败绩,第二个郭子仪

【第二个郭子仪】

回长安之后的李晟,除了上朝之外,几乎不和其他人交往,这是当年李靖、郭子仪的故智,唐王朝战功卓著的武将少有人如此低调。

即便如此,也有野心家来骚扰,《旧唐书》上记载一个中级官员主动投靠,劝李晟要狡兔三窟早作准备,李晟态度很坚决,直接把这人抓起来举报。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八月,李晟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谥号忠武,是唐王朝五位得到这个谥号的人之一,其他四人是尉迟敬德、郭子仪、浑瑊、韦皋。

忠武谥号是历朝历代武将的最高荣誉,得此谥号者,无一不是战功卓著且对国家忠诚一生的名将,之前大唐军神李靖谥号才是差一级的景武。

李晟的一生几乎是郭子仪一生的翻版,同样有拯救社稷、万民的大功,又同样忠心耿耿。安史之乱后,大唐有郭子仪和李晟等不可多得的名将,大唐幸甚,中原百姓幸甚。

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第一良将李晟,百战百胜无一败绩,第二个郭子仪

李晟一生,在史书记载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失败的记录,连郭子仪都有过清渠和相州两次大败。而且李晟的战斗记录明显能看出这是个用脑子的智将,知天时,善用水火等自然条件。战场嗅觉敏锐,数次取胜都是“横击”,能把敌人拦腰截断,打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

李晟在西北治军也能看出他与其他将领的不同之处,一反中唐将领纵容部下、靠抢掠提高战斗力的做法,而是治军严整、军纪森严。加上以自己为表率,树立了军队忠君爱国爱民的作风,善于协调与友军关系,这是中唐之后领军将领中很少见的。

李晟也是个标准的大唐民族主义者,既对异族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有现实的灵活性,“器伟雄才”、“长于应变”,史书上的评价非常恰当。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