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 那一座城

 公司总裁 2021-03-30

/ 01 /

三星堆 雒城 广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由于地理隔绝,古蜀国与中原文明鲜有交流,独立发展成了一个有特色的王国。1986年,在广汉鸭子河边,一位砖厂工人意外发现了两个埋藏着大量珍贵文物的祭祀坑。随着大量让世人震惊的青铜器出土,一个失落已久的古老王国——三星堆成为近代考古学界的焦点之一,有力地证明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不同。在三星堆遗址中,城外有护城河,城内的宫殿、宗庙、民居、作坊、祭祀场所错落分布,已是一座小小的城市。

秦统一中华,汉设立郡县。帝国中心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城市里不仅有恢宏的宫殿,也布局着八街、九陌、九府、十二庙、九市、十二桥、一百六十闾里。汉代城墙一般以夯土筑成,外砌城墙砖,城外有护城河。城市内部采用闾里式布局,以衙署为中心,手工业区、市场、居民区分布在街道中。各地的县城也纷纷建城——以夯土筑城墙,城外有护城河,城市内部采用闾里式布局,以衙署为中心,手工业区、市场、居民区分布在棋盘式街道中。

广汉古称雒城,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大概都会知道凤雏先生死于雒城外落凤坡的故事,后来更有诸葛亮、张飞、赵云、魏延、黄忠齐聚,上演群英会战攻雒城,金雁桥头擒张任的好戏。雒城作为成都的屏障,雒城几经废立,梁思成等人来到雒城时,所见的城池是在乾隆期间重建——围长一千五百五十三丈三尺,周围计八里六分二厘九毫,设有东门朝阳、南门熏风、西门迎爽、北门承恩4座城门,上城马道4处。

Image

▲嘉庆《汉洲志》汉洲城池图

Image

▲雒城城墙

Image

▲广汉西城门

/ 02 /

衙署

衙署是汉州城最高行政机构,也是知州日常办公,起居的地方。广汉的衙署由圣谕亭、牌坊、仪门、公堂、祠庙组成。

圣谕亭是宣讲皇帝圣谕的场所,建于衙署大门外,地方官在圣谕亭前给群众宣讲圣谕,教化百姓忠君爱国、和睦乡里。

衙署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称为仪门。仪门平常关闭,只有衙门举行庆典、祭拜仪式时才开启,平常人员从两侧的角门进出。仪门内有一座牌坊,上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仪门内也有衙署下属部门的办公场所:吏、户、礼、兵、刑、工、仓、承发、盐、茶十房。地方十房功能与朝廷六部相似,协助知州处理州内大小事务。

衙署分为“内衙”和“外衙”两大区域,由大堂之后的宅门分开。有看过包青天电视剧的朋友应该对公堂的布置有印象,“肃静”“回避”的木牌,砚台、笔架、签筒、惊堂木这些都是外衙必备的物品。内衙则是家眷、亲随的居住区,里面也设有一个公堂,主要处理一些诸如婚嫁、土地、钱财之类的民间诉讼。

在中国很多的衙署中都有供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福得祠和供奉马王菩萨的马王庙,大概为了保佑属地风调雨顺,也保佑驿站的马匹免受瘟疫灾害。

衙署是全州的权力中心,相当于现在的市政府、县政府,自然而然,每个州都有它的存在。有学者在调查江浙地区的城市时,发现学宫与城隍,也是古代城市的标配。学宫,也称文庙,是崇拜贤人和官方道德榜样的中心,也是崇拜文化和官僚等级的中心。城隍是以自然力和鬼为基础的信仰中心,可以说是用来控制市民和农民的神。学宫和城隍,对于老百姓来说,一个具有物质的意义,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学而优则仕,读书是实现阶级跃升最快的道路;一个具有精神的意义,佛道各路神仙尽显神通,为了让百姓心安理得地过生活,求得心灵的慰藉。

Image

▲广汉县县政府大门

Image

▲“政体先劳”匾额

/ 03 /

学宫

公元前478年,春秋时期鲁哀公将孔子生前的三间居堂立为庙堂,从此孔子成了儒家文化的象征。尽管历经朝代更迭,然而文庙在两千余年的时光中屹立不倒。在清代时,中国文庙的数量达到了1560座,反映了人们对科举的重视程度。

/3.1/

文庙

广汉文庙地处雒城西南,采用左庙右学布局,占地不大。其中高8.8米,宽14.6米的棂星门堪称绝品。棂星门由六根大石方柱组成,柱脚内外石抱鼓雕刻形态各异的蹲狮,中间门额镌刻“棂星门”三个烫金大字。在棂星门上,雕刻着“八骏图”、“精卫填海”、“三阳开泰”等近百副图案。广汉文庙中的大成殿中供奉着孔子塑像——束发插笄,身着广袖长袍,双手笼袖捧腹而坐,一派学者形象。而其他地方的孔子形象,大多头戴冕旒、穿着豪华的官服。孔子左右四配——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轲,陪祀十二哲,还有东庑西庑分别祭祀六十二位、六十一位先儒先贤。明伦堂是官学中重要的场所,是讲经授课之所,也是每年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依《礼记》举行各种古老风俗。祭祀活动持续整日之久,祭祀当天,大成殿香火弥漫,孔子像前摆上牛、猪、羊三牢,还有各种祭祀品。期间有琴瑟钟磬鼓笛演奏乐曲,也有舞者跳六佾舞,主祭官朗诵诗文。所幸文庙可以保存至今,如果路过广汉的话,不妨逛逛。

Image

▲文庙棂星门

Image

▲文庙棂星门

Image

▲大成殿神龛

/3.2/

文昌宫

文昌帝君前身是地方小神梓潼神张亚子,经过宋代的道士鼓吹梓潼掌管文昌府后,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由于封号中带有文昌二字,成为了中国科举之神。嘉庆六年(1796年),文昌帝君被朝廷纳入国家祀典,每年春秋两祀。咸丰六年(1856年),文昌帝君又与关帝一起,由“群祀”升为“中祀”,与孔子等同。到了晚清时期,文昌祠、文昌庙的数目一度超过了文庙。广汉文昌宫的戏台,其歇山顶上宝塔形宝顶冲天,中脊两侧站立辟邪,屋面装饰武将,武将身着铠甲,回首远望,座下神兽似乎正在腾云驾雾。科举制被废除后,文昌宫也慢慢走向没落。

Image

▲文昌宫戏台

Image

▲戏台歇山顶屋脊正面

/3.3/

奎星阁

魁星,本名奎宿,在汉代已经被认为主宰天下文运的神灵,“奎”与“魁”同音,而夺魁、魁首有金榜题名之意。魁星的形象,大多是一赤发蓝面之鬼,一脚立于鳌头之上,一脚后翘如同“鬼”字的弯勾。广汉奎星阁在城墙的东南转角处,高13米,攒尖顶,如同一竿文笔悬在城中,这“奎楼文笔”便是汉州八景之一。奎星阁底层供奉文昌帝君,楼顶供奉魁星。奎星阁中的魁星全身贴着金箔,圆瞪的眼睛,肋骨外露,憨态可掬,中国的魁星往往赤发黑脸,青面獠牙,一幅凶猛相。广汉的魁星,一手持笔,一手提乌纱帽,其他地方的则是毛笔和墨斗,相对来说,广汉的魁星寓意更为直接——读书好了就能提乌纱。然而随着科举的消失,曾经香火鼎盛的奎星阁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曾经的奎楼文笔也只能在旧相片中保留了。

Image

▲奎楼文笔

Image

▲奎星阁

Image

▲奎星阁供奉的魁星

/3.4/

书院

“书院”这个词最早见于唐朝开元年间,最初是意为藏书和修书的机构。而教书育人的书院,则是从五代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建立的“海内第一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从宋代开始,私学逐渐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发展至清代,已有书院4300余所,以江西、福建、广东、四川四省最为兴盛。广汉城中设有讲道书院,而在乡间,湔江书院、嘉乐书院等是民间教育的中坚力量。湔江书院由文昌忠孝会会长李春堂筹集经费和田产,从同治八年开始修建,历时九年建成。在营造学社的图片里,记录下了书院大门和大成殿的样子。其中大成殿内供奉有孔子画像,檐下有一块长匾——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还有对联——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生道德师万世。除了老照片,作者还找到了书院中两块石碑的内容,了解到当年师生在书院里的教学情况。后来随着科举的废除,三水镇的湔江书院也逐渐式微,当年的朗朗读书声只能留在百岁老人的回忆里了。

Image

▲湔江书院砖砌龙门

Image

▲大成殿

/3.5/

字库塔

早在商代,甲骨文便已产生,它掌握在“贞人”的阶级中,用来书写卜辞,有占卜、驱鬼、预知未来的功能,文字在一出现便赋予了绝通天地的功能。到宋明时期,文人开始把对文字的崇拜演变成对字纸的珍惜,对遗弃的字纸会进行焚化。在康乾盛世三位皇帝的极力推动下,敬惜字纸深入民心,字库塔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连少数民族地区都屡见不鲜。到了晚清,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大家意识到焚烧纸张的行为实质不环保,于是字库塔也随之逐渐消失。营造学社所拍下的字库塔高四层,四面形楼阁式,底层有个拱券型洞口,从洞口送入字纸,烟则从塔顶出烟口飘出。塔身第二层供奉着身着朝服、腰系玉带的仓颉石像。仓颉被后世尊称为“字圣”,字库塔上经常出现他的形象。

Image

▲字库塔

/ 04 /

城隍

佛道儒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其中儒家的代表学宫在前文给了一些介绍,作者用城隍来象征道教和佛教两大宗教的建筑。其中道教的祠庙大多分布在广汉城内,有城隍庙、药王庙、火神庙、娘娘庙、东岳庙、牛王庙、龙神庙、土地庙等,佛教的寺院大多分布在广汉城外,有开元寺、仓神寺、龙居寺、龙兴寺、金轮寺等。

大约从宋代开始,中国大地就遍布民间神灵的寺庙,这些神灵的出现,大多是道教的功劳。从道教的观点来看,山川、河流、天地、星辰、水火、雷电、牛马、医药、灶台、生育等方方面面,无不由神灵主宰,因此供奉各路神仙的寺庙逐渐兴盛,成为人们生活中祈求功名、财富、雨水、子嗣、健康的场所。神灵有属于自己的节日,例如二月初二的土地诞,三月二十八的东岳诞,四月二十八的药王诞等等。节日当天,民间要为这些神灵做庆祝,这便是庙会。庙会从隋唐开始出现,是中国人为数不多的狂欢活动之一,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人都能参与进来喝酒、赌博、游玩,人与神在庙会中同欢共乐。

/4.1/

城隍庙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隍最初见于汉代史学家班固的《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后来,城隍被神化成城市保护者的象征。随着古代城市的兴起,城隍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发达的北宋时期,城隍庙遍布大江南北。到了明朝,朱元璋下诏大封天下城隍,一时间各地的城隍老爷都有了官阶。朱元璋希望通过城隍,把人间的官僚体制搬到阴间,从而监督百姓的行为举止,使百姓敬畏神灵,不敢肆意妄为。其实也是从心里或者道德上对百姓的一个统治手段,希望大家都能安分守己,小心行事。各地的城隍一般选择与本地相关的英雄或名臣担任。

营造学社到广汉时,城隍庙结构尚保存完好,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寝殿在中轴线上将空间分割开来,与字库塔、碑亭、旗杆、钟鼓楼等辅助建筑,构成了层层递进,尊卑有序的院落。每年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是城隍爷出巡的日子,每年出巡三次,也称“三巡会”。很多地方都有举办三巡会的传统,例如1937年清明节,参加上海三巡会的民众达十万之多,人群正午簇拥着城隍爷出门,直到深夜才返回城隍庙。民国时期,城隍信仰随着县令的消失也逐步式微,广汉的城隍庙已经改成了米市交易市场,每天都犹如庙会一样热闹,然而城隍爷却很少得到以往那样的关注了。

Image

▲寝殿

Image

▲天井

Image

▲戏台

Image

▲山门

Image

▲钟鼓楼

Image

▲连接前殿与正殿的抱厅

/4.2/

关岳庙

关岳庙供奉关帝,即三国名将关羽。关羽被尊称为关帝的历程,是一部鲜为人知的造神史。北宋末年,宋军屡战屡败,丢掉了黄河以北大片土地。“道君皇帝”宋徽宗把收复国土的希望寄望在被史书视为勇武与忠义化身的关羽身上,让身在金国统治下的百姓能够像关羽一样“人在曹营心在汉”。明朝初年,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成书,关将军连同他的故事传遍华夏大地。明朝万历年间,明神宗敕封关羽为“三届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以崖山海战中殉难的南宋陆秀夫、张世杰为丞相,抗金名将岳飞为元帅,唐代大将尉迟恭为护法。关羽遂跃居历代武将之上,成为古今第一名将。及至清朝顺治年间,关羽崇拜达到顶峰,朝廷封号居然有二十六字: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关羽由一名武将,由王至帝,由帝至大帝,走向巅峰。有些祠庙将岳飞与关羽一起祭祀,合称关岳庙。

汉州关岳庙,牌坊式山门巍峨雄奇,檐下斗拱、额枋雕工精巧,正中字牌上书“关岳庙”,中门左右影壁镶嵌陶瓷烧制的《千字文》。营造学社到来时,关岳庙的照壁、山门上,“革命革心 立己立人”“忍辱负重 发奋图强”的标语清晰可见,令人嗅到战争的气息。抗战期间,阵亡广汉烈士的忠骨供奉在关岳庙的忠烈祠,英雄的牌位在关帝的注视下,享受着最崇高的礼赞。

Image

▲山门背后的戏台

Image

▲被改建的校舍

Image

▲山门(左半部分)

Image

▲山门(右半部分

/4.3/

开元寺

很多地方都有开元寺,广汉也不例外,其实这些开元寺的设立都有相似的背景。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宠信佛教的唐玄宗诏令全国诸州各建一座以“开元”年号为名的佛寺。汉州的开元寺在宋末被毁,清朝复立,规模并不大,由龙门、前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构成三进院落,“桂香禅院”是当年的汉州八景之一。营造学社到来时,开元寺已被幼儿园占去大半,原本在殿堂中的菩萨、天王被搬到室外。菩萨端坐在莲台之上,全身披挂璎珞,飘带飞舞;天王双目圆瞪,右脚上翘,身着铠甲,腹甲两条飞龙栩栩如生。铁鼎由于体积过大,被搬进文庙,至今仍在文庙大成殿前。1941年后,开元寺又苦苦支撑了一些日子,最终走向消亡,而那座大铁鼎因祸得福,得以在文庙继续保存。

Image

▲桂香禅院

Image

▲僧房

Image

▲天王、菩萨与铁鼎

/4.4/

龙兴寺

汉州龙兴寺位于中兴乡(今南兴镇)龙兴村。大唐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年迈病危,中宗复位,诏令将天下诸州中兴寺改称龙兴寺。由于龙兴寺有着深厚的皇家背景,其规模往往也在当地首屈一指,梁思成来到龙兴寺时,就惊叹古刹的规模——龙兴寺中央为山门、前殿、大雄殿、三大士殿、藏经楼,五重依次层列而北,左右配以客堂、禅堂、戒台、斋堂、方丈、僧房、仓房、杂舍百余间,规模宏伟,为县内稀有巨刹,而寺左清同治间所建罗汉堂,布局尤为特殊。

罗汉堂“田”字形中心供奉四尊阿弥陀佛像,长廊中塑有五百罗汉,檐下悬有“叩之则灵”木匾,罗汉或文静端庄,或面目狰狞,或稳重老成,或放荡不羁。每年正月初一,乡民有游龙兴寺的风俗,又以罗汉堂最受欢迎。乡民烧香叩首后,走进罗汉堂,闭着眼睛摸到哪个罗汉,那罗汉就是自己的前世。

龙兴寺的晚年经历令人心酸,在民国期间,龙兴寺和尚学畅、体茂、觉云三人不守清规,赌博嫖娼,将田产挥霍大半,留下巨额债务,此事还惊动了县政府。1952年土改,龙兴寺方丈被划为地主,锒铛入狱,其他和尚则四散离开,生产队把龙兴寺改为放稻谷的仓库。1965年,由于建筑材料短缺,三大士殿、罗汉堂、藏经阁的木材和砖瓦成为了广汉第五中学的建材。文革开始,已经被搬到佛寺空地的五百罗汉成为了批斗的对象,泥塑身躯被砸碎,罗汉里头的木架子,成为了百姓烧饭的柴火。

Image

▲山门

Image

▲罗汉堂

Image

▲四尊佛像与五百罗汉像

Image

▲天井假山与禅院

Image

▲方丈室

/ 05 /

会馆

通常意义的会馆出现于明代初年,且与科举有关。明成祖朱棣年间赴京考试的士子有五六千人之多,未能折桂的士子因路途遥远,留在京师,备考三年后的会试,不少省州县纷纷建立会馆为士子提供周全服务,甚至打通官场关节。除了科举以外,明清发达的经济和交通为商贾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是不同的地域文化、语言和生活习惯成为了商贾流动的障碍,会馆作为同乡人联络感情、聚会与娱乐、以及提供援助的场所。在明末清初,四川的会馆又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在经历连年战乱和饥荒后,曾经的天府之国成为了无人之境。清朝立国后,政府鼓励外地人移民入川,其中湖广填四川最为人们熟知。根据《成都通览》记载——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也,其中湖广籍二十有五。移民初来乍到,多有不适,使得移民一方面重视宗族的力量,一方面看中桑梓之情,以家族为单位的宗祠与同乡为单位的会馆便应运而生。当时汉州城有包括广东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贵州会馆在内的八座会馆,这里以广东会馆为例介绍一下当年会馆的情况。

梁思成对广东会馆的评价为“工作最精,规模亦最巨”——此馆前临古北路,外为龙门三间。入门约二百公尺,折南转西,有正门无间,重檐硬山造。门之正面,上下二层,皆施走廊。背面上层,建乐楼一座,行人出入胥经其下。其西庭院一区,豁然开敝。有正厅五间,与乐楼遥相对立,左右辅以厢楼八间,前具步廊,供酬神观剧之用。在广东会馆,供奉着佛教的慧能六祖,道教的玉皇大帝、财神。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历来的泛神论传统,哪个神仙能保佑自己,就拜哪个神仙。1941年,广东会馆改造成为南城小学的校舍,会馆里张贴着琳琅满目的宣传画与校规。在1950年代,会馆分配给了汉剧团当宿舍,职工纷纷搬进来,占据了会馆里大大小小的房间。1990年,广东会馆被评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在拆迁和改造的洪流中,广东会馆最终难逃一劫,从古北路上悄然消失,成为历史的过客。

Image

▲戏台正面

Image

▲雕刻

Image

▲照壁

Image

▲雕刻

Image

▲被改造成篮球场

/ 06 /

宗祠

数百年前,当移民背上行囊,准备迁徙入川时,不仅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更多的是对家乡的不舍和怀念。粤闽两地是我国传统家族制度最为兴盛的地区,从这里走出来的客家人,坚守自己的传统与文化,怀念故土宽阔的宗祠和发黄的族谱。移民初到异乡,需要联络同姓,重续族谱,宗祠便是移民对家族传统延续的重要场所,也是移民土著化的象征。

汉代时,祠堂是统治者给予王公贵族的特权,数量极少。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修家谱、定族规、建宗祠蔚然成风,然而建立祠堂的权力仍仅限于官吏。明朝嘉靖皇帝下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允许同一宗族建庙祭祀祖先,于是各地兴建宗祠成风,并形成宗族制度。清朝康熙在圣谕里更强调了宗祠在民间的巨大作用——重孝悌、训子弟、和诉讼、重农桑、隆学校、讲法律、明礼让、完钱粮、联保甲等等,此时宗祠早就超出宗族本身,俨然是民间的政权机构与卫道士。根据《乡土记忆》,清代雒城中有宗祠30余座,城外祠堂更多于100座。

和兴镇安平村的益兰祠是迄今广汉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完整的祠堂。这里以它作为蓝本,一窥宗祠的魅力。益兰祠最初是张氏祖宅,主人张邦伸迁居汉州后,才改为祠堂。明代初年,张家从湖北麻城迁徙到四川隆昌,再迁至广汉。清朝乾隆期间,举人张邦伸在大挑中脱颖而出,辗转到各地任职,母亲在异地去世后,返回汉州栖隐。嘉庆年间和兴匪患猖獗,张邦伸举家迁居雒城,后来其侄将老宅改为宗祠,取名益兰祠。和兴张氏是汉州大族,人才济济,有一门十举人的美誉。益兰祠以54根大石柱称重,现存戏台、前殿、寝殿、八棱形柱础雕刻琴棋书画,马蹄形的风火墙以优美的姿态划过天空。由于雒城西街老君观异地搬迁至益兰祠,于是道教的太上老君、玉皇大帝、文昌帝君、关帝、药王等纷纷占据原来张氏祖先的位置,从前张家的辉煌过去,只有族人能隐约记起。

Image

▲龙门

Image

▲天井

Image

▲戏台

Image

▲寝殿和前殿

/ 07 /

写在最后

梁思成拍摄的雒城,仍然保留着乾隆年间的布局,虽然已有破败的迹象,却还能看到当年的辉煌。在经历民国的变革,加上新中国的建设,多少古建筑都走向了消亡。营造学社留下的照片曾一度不知所踪,后来在资料室偶然的一个发现,又让世人重新看到了当年在广汉所拍摄的全套照片,是我们了解古代城市的布局和人文风俗的重要资料,弥足珍贵。希望幸存的古建筑能好好保留,而它们所代表的内在文化和良好传统能好好延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