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学术圈 14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学术性的选题通常表现出几个特点: 争议,对现象的认知有不同立场、面向、价值取向、历史眼光; 开放,思考在论证中推进,不指向确定方向; 超越,理论探索只以现实为思考起点,却不能局限于以现实为归宿,期望能发现规律甚至能够提炼理论。 所评论文题目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少儿数字出版创新路径研究 事后再分析(力丹持论,金英执笔) 本文乍看标题有些像是论文,但细看行文结构,只能算是一篇少儿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报告,扩展成行业皮书是可以的,但不是学术研究。以下谈谈学术研究的几个要点: 1.论文选题应具备学术性。选题奠定论文成败,选题成功了,论文即能按其内在逻辑展开思考,论证思路水到渠成,问题只在资料搜集是否全面、解读分析材料是否科学。而选题本身则要求具备学术性,即以某种现实存在的现象为问题发起,围绕着现象展开怎样与为何、实存与可能、历史与价值等一系列思考。 学术性的选题通常表现出几个特点:争议,对现象的认知有不同立场、面向、价值取向、历史眼光;开放,思考在论证中推进,不指向确定方向,不能是结论先行的迎合某个预设目标的假推理;超越,理论探索只以现实为思考起点,却不能局限于以现实为归宿,仅满足于服务当下的管理需求,而是期望能发现规律甚至能够提炼理论;总之即表现出学术探索的理论品质。 2.论文结构紧密围绕命题展开。论文是对命题的论证过程,此过程即构成论文的分析框架。命题是在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某种相关、因果等关系,形式上表达某种判断,由系词将主词和宾词连接起来。 本文以我国少儿数字出版的创新路径研究为题,核心概念即“创新路径”,可生成以下一组命题:哪一领域的创新路径?什么条件下的创新路径?创新路径包括哪些?为什么是这些而不是另外一些?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优势和不足?创新路径实现所要求的现实语境和主客观条件有哪些?可能产生的现实效果与潜在影响有哪些?现有思考的不足和阐释力缺陷以及理论突破口是什么? 但目前的文章没有遵循命题的逻辑,用现状分析-问题查找-对策解决的行政思维模式来组织材料归类,对照着《新闻出版业数字出版“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拟定的发展目标,反向规划出版业的创新路径,这就偏离了学术论证的内在逻辑要求。 3.学术论文的论证需要深入批判分析。论证即分析、诠释、推论、评估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同时始终处在元认知的自我监控与修正之下。以下面这段表述为例: 首句是肯定性质的直言命题,以孩子与母亲的交流作为论据例证命题。第二句是假言命题,“从……才”表示前件作为后件的条件,“才……因为”表明推理,而“思维与语言同轨”提供了推论依据。而第三句则涉及到诠释(自身控制的有意识的传播外在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目光相对,言谈话语,丰富而复杂的各种心理因素油然而生)及评估(人心难测)。这样的表述有观点、有论据、有过程,比较可信。 相比之下,本文基本上只有现象描写和数据罗列,没有对现状的诠释、剖析、推论和评价,读者看到了少儿数字出版现在“是什么”,却未能看到“意味着什么”,也就无从把握问题实质,不明白为什么就要创新、从这几方面创新,所谓创新路径也就成了随兴而发的了。 力丹当时点评 一看标题就知道这只能是一篇经验总结。“媒介融合”是个过渡的时期,暂时的。这个时期的工作新路径,只能属于经验,可以在行业内部说一说,但在学术上无意义。 看了文章,感觉作为工作经验也不够,可以作为出版业领导的一个套路化的报告。 第一节,问题起源,一段套话,毫无意义。 第二节,对大白话做“定义”。不要这样做。如果需要解释,一个词用一句解释就够了,不要列为一节。这是很多文章的通病,尤其是硕士论文,往往关于几个大白话的“界定”就是一章,写上万把字充字数,全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第三节,现在网上一搜就可以得到的文献交代,作为单独的论文,这样的检索一般不要单独列节,需要时引用,不需要就不要说,因为篇幅有限,不能展开。 第四节,现状交代,没有自己的任何研究,只是从网上搜一下,这样的大路货调查是没有学术意义的。 第五节,存在的问题,只是摆情况,这可以写的比较生动,但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问题,能给人以启示才行。 最后第六节是新路径,仍然是摆情况。只要做工作,总得有些做的与从前不一样,大多数的“不一样”属于工作调整,够不上“新路径”。这里涉及写文章前对选题的考虑,一旦选题不具有学术意义,再努力做文章也是白费功夫。从文章的第五和第六节看,作者给自己找了一个无解的选题,学术上不可能做出结论的选题。选题成功,论文成功了一半;否则,一开始就注定了不成功的结局。 看结语,一共313个字,自己的话只有最后一句(61个字):“少儿数字出版产业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儿数字出版产业的创新发展,对其自身乃至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不知道要论证什么,就是少儿出版很重要、很重要而已。作为宣传文章,这样的套话也很蹩脚,需要新鲜、实在的语言。 廖金英副教授评语 评语:关于少儿出版的大杂烩 一篇9000字的学术论文就这样杂糅了足够写一部教材的资料,前三部分是概念性的描述,后三部分比较具有分析性,可以看作文章的正文部分,但是现状-问题-对策的分析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没有建立,现状是现状,问题自顾自提出,解决的创新路径也完全开辟出另一条路,与发现的问题毫无关联。 [本文亦感谢论文原作者支持] ⚪作者: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廖金英: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