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政权是如何走向衰亡的(上)

 达雪华 2021-03-30

纵观东汉政权,相继有刘秀开创的光武中兴、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开创的明章之治、汉和帝刘肇开创的永元之隆,延续了80年的长盛时期。然而,在接下来的100多年里,东汉的历任帝王已无法同汉和帝刘肇相比,都难以解决权力在外戚、宦官之间轮替纠缠的问题,东汉政权就在双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擅权中日薄西山,一直到公元220年灭亡。

其中,尤以东汉后期桓帝和灵帝的相继登场,加速了东汉政权的倾颓。

桓帝宠信宦官让贤者远离

公元146年,汉桓帝刘志即位,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继续掌握大权。上任之初,刘志还是有所作为的。史载梁冀的擅权劣迹甚多,像汉和帝刘肇联合宦官诛灭外戚一样,刘志也联合宦官诛灭了梁冀及其党羽,没收了梁冀的财产。当时朝廷上下欢呼雀跃,“百姓莫不称庆”“天下想望异政”。

的确,东汉扭转积弊的历史机遇眼看就掌握在刘志手里,上下把实现善政的良愿寄托在刘志身上。但是,良愿很难成真,刘志不是汉和帝刘肇,他只是一个玩主而已。从根本上说,两位接班人地位的确立,就决定了他们的结局迥异。毕竟,刘肇是汉章帝自己立为太子的,着眼的是为江山社稷选接班人,越贤能越好。而刘志,是外戚确立的接班人,则是越庸弱越好。历史上,凡是外戚、宦官或权臣专权之时所选出的接班人,基本都是立足于选愚或不肖,为的是便于自己擅权,结果就会导致政权加速倾颓。在这个意义上,寄望这些庸弱之主起振朝纲,廓清政治,不太可能。

刘肇自诛灭外戚后便亲理政事,早起临朝,夜批奏章,十分勤政。而刘志对政事不太感兴趣,诛灭梁冀也只是不想有人压着自己,以方便自己纵情使性而已。当时,刘志即封五位宦官为侯,时称“五侯”。由此,原本掌握在外戚手中的大权,又落入到了宦官手中。史称“五侯尤贪纵,倾动内外”。对于刘志来说,梁冀与五侯相比,就在于前者不听自己的,而宦官听自己的。

但对于国家来说,宦官擅权与外戚擅权,危害都是一样的,其劣迹也是罄竹难书。比如中常侍侯览、小黄门段珪的奴仆和宾客,在济北国附近仗势公开抢劫过往行人。济北国宰相滕延秉公执法,把他们逮捕并诛杀,可谓大快人心。但侯览、段珪立马向桓帝告状,桓帝便把滕延召回洛阳,治罪免官。桓帝如此偏袒宦官,致使宦官更加任权使性。面对如此局势,那些洞彻时势的贤才,即便桓帝征诏,礼仪备至,便也拒绝为官。当时汝南郡人魏桓说的一番话,很令人警醒。他说,当官是为了实现政治理想,然而,“今后宫数千,其可损乎?厩马万匹,其可减乎?左右悉权豪,其可去乎?”对于魏桓来说,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当官无益,便隐身不出。

在位的官员,也总想找机会归隐。比如大将皇甫规被重新受命为度辽将军之时,因为自己身居高位,怕惹祸事,就想谋求退避,数次上书称病要求辞职,桓帝不批准。正好有朋友灵柩运回故乡安葬,皇甫规有意越界迎接,然后派宾客秘密告诉并州刺史胡芳,让他检举弹劾。没想到胡芳不上当,说皇甫规是想早日脱离官场,“吾当为朝廷爱才,何能申(中)此子计邪!”为了不当官,不惜自己诬陷自己,亦可谓千古奇谈。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桓帝时代,政风污浊,贤能失望。

灵帝治下的“党锢之祸”

桓帝36岁时便在庸碌无为中死去,壮年而夭,又无子嗣,只能从一众王侯中选立继任者,12岁的刘宏遂被选中,窦太后临朝听政。刘宏本属于矬子里拔将军一类,怎奈是一个更庸弱的人。当时,窦太后把大事小情全部委任给大臣陈蕃,陈蕃和窦武“同心戮力,以奖王室,征天下名贤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皆列于朝廷,与共参政事”。他们看到宦官曹节、王甫等把持朝政,便谋划清除。

他们多次上书窦太后,但窦太后犹豫不决。后来借用一起案件,牵连到曹节、王甫等人,窦太后终于决心予以逮捕。可是这天窦武在休假,而负责主管奏章的宦官私拆奏章,知晓了行动,于是宦官朱瑀等连夜召集17人歃血为盟,合谋诛杀窦武等人。他们假称陈蕃、窦武奏请皇太后要废黜皇帝,挟持儿皇帝刘宏杀死陈蕃、窦武,迁窦太后到南宫。凡是两人推荐任用的官员全部免职,一批宦官封侯,史称“于是群小得志,士大夫皆丧气”。

宦官们得手后,变本加厉,把持朝政,对李膺、范滂等贤士,一律指控为要推翻朝廷的党人而予以打压,共牵连六七百人之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这是第二次,比桓帝后期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对东汉政权的危害更为深重。“党锢之祸”的结果,就是权力平衡被打破,宦官集团弄权,又缺少清流士大夫的牵制,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直接激起了民变。(吴小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