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会直接把兵权给一个“无名之辈”韩信,他俩以前真不认识?

 青史如烟 2021-03-30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当中,总是认为,韩信当初之所以从刘邦那里跑路,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不受领导重视,在巴蜀职场不得意的缘故。

明明自己这么有才,却一直在底层混,太委屈了。

因此很多人就有这么一个认知误区,那就是韩信官不大,在刘邦手下属于“无名之辈”。

然而,现实情况是,人家可并非是个无名之辈,而是治粟都尉。

汉王既至南郑,诸将及士卒 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还者, 韩信为治粟都尉 ,亦亡去。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时韩信担任的这个治粟都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官呢?对比后来汉元封年间,桑弘羊所担任的职位,就能看出汉时治粟都尉的地位了。

桑弘羊为治粟都尉 ,领大农 ,尽代仅斡天下盐铁。

桑弘羊担任治粟都尉之时,兼领大司农之职,主抓财政这一块,属于后勤保障领导。

而当时刘邦在巴蜀之地之时,管理汉军后勤的大总管,是萧何,因此韩信当时应该属于萧何的直接属下,甚至是副手,两人之间属于极其亲密的工作关系。

因此萧何才会对韩信知之甚详,这也为萧何月下追韩信,给出了一个相当合理的理由,萧何作为韩信的直系领导,自己手下能力有多强,他是最知道的。

而作为一名后勤保障领导,说韩信跟刘邦不常打交道,那肯定也是很难解释的。最合理的解释是,韩信跟刘邦,其实也是经常见面的那种,韩信的本领刘邦多少也知道些。

那么为何一直等到这个时候,非得韩信跑路了,萧何才赶紧追上韩信,然后力荐韩信担任大将军呢?而刘邦也立即答应了呢。

那是因为,汉军出关跟项羽PK的时刻,终于到了。而这个时候,谁来做大将军,在刘邦眼里,韩信确实是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咱们先看看时机的转变

在以往,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刚开始,汉王刘邦因为干不过项羽,所以才被迫忍气吞声去汉中。

然而在《汉书.萧何曹参传》当中,却是这样记载的:

“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

刚开始,刘邦被欺负了,很不爽,他的态度是想硬碰硬,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但他的手下们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老大,歇停歇停,好死不如赖活着。

好不容易打下天下,何必非要跟小命过不去,刘邦看群情如此,也只好顺从众意,想去巴蜀混吃等死,行,那咱就走吧。

当一帮小弟看到还未开发的巴蜀之后,可就傻眼了,这都是啥呀?咱来这里是享福还是开荒呢,很快不少军官、校尉们便开始后悔了,跑路了。

回关中,打回老家去,成为了汉军的普遍思想,而这也正是刘邦一直等待的时机。

刚开始我说打,你们说不想打,怎么样,如今都想打了吧?

当然,打仗肯定得有大将军,让谁当比较合适呢。

刘邦选择了韩信,萧何的大力推荐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刘邦也是这么想的。

刘邦的选择

对于刘邦来说,立韩信为大将军还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知己知彼

韩信在项羽那边工作过,做过执戟郎中的工作,他对楚军的作战、排兵布阵以及项羽方面各将领的作战水平、特点都有了解。

因此,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方面来看,选择一个熟悉楚军军队的韩信,当汉军的大将军,对未来汉军和楚军作战,非常有利。

二、有利于严明军纪

既然出关要办大事,那军队的纪律自然是最重要的。

想要塑造一支百战不殆、军纪严明的队伍,那找一个关系不错的,不行,身边樊哙、曹参这群人,跟自己太熟了,很容易徇私,造成军纪涣散。

因此,找一个跟大家不太熟的将军唱白脸,震慑那些平时懒散惯了的沛县帮,还是非常必要的。

三、韩信本身能力强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韩信本身能力比较强,打铁还需自身硬,刘邦能够坚定拜韩信为大将,自然是经过观察过的,确认其是个人才。

像刘邦这种一代雄主,自然不可能去豪赌天下,毕竟人家可不是职场小白,不知根知底,怎么可能去做这么重要的决定。

因为,即便是萧何介绍,倘若韩信真的是个水货,毕竟丢大人的,可是他刘邦自己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