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父亲母亲

 燕山诗文 2021-03-30

正像著名作家在名为《匆匆》散文名篇中所言,斗转星移,日月如梭,绕在指尖的光阴,在轻轻地滑落,父母曾经青春的容颜慢慢地融入沧桑的时光之河。无情岁月让人青丝染雪,让细密的皱纹爬满了额头,也让二老的背影显的龙钟老态。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的东风刚刚吹遍神州大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人日子还普遍很清苦。当然,我的家庭也不例外。那时,父亲在村办小学教学,母亲在地里辛勤劳作。那个年代,父亲以每月只有五块钱的工资,勉强支撑着我们三口之家的开销。“还不如我在家养头猪呢!”,这是常常挂在母亲嘴边的一句话。二老年轻的时候偶尔拌嘴,母亲出于改变家庭经济困境的迫切愿望,曾一度执意劝说父亲把工作辞掉,干点能赚钱的营生。其实作为一个男人,父亲的心里比母亲更迫切的希望日子过得好些,为母亲分担些压力。

想当初,父亲只是一名挣工分的民办老师,后来国家实行自学考试后,靠着勤奋学习才抓住机遇,得以顺利转为国家正式教师。随着国家搞活经济的政策的实施,不少头脑灵活的乡亲搞养殖、做买卖赚了钱,腰包鼓了起来,着实让人眼热,但父亲并未按照母亲的意愿去做,因为他实在是难以离开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为了教书育人这天地间最圣洁的事业,三尺讲坛的四十多年默默耕耘,吃了多少苦不必言说,父亲却能甘之若饴。而今父亲光荣退休多年,偶尔提及往事,父亲从没抱怨过母亲,更从来没为自己的选择流露出丝毫的后悔。

有一位忠厚长者曾对我说,不要对平凡的人生心存抱怨,如果你的父亲母亲还健在,小辈又知书达理、自强自立,那你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那时,未谙世事的我对这些话是似懂非懂,总觉得人生应当能挣大钱、做大官,那才是一世的风光。而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直到成家立业,身为人父,我才真领悟了长者话中的哲理。

在生活习惯方面,这么多年来,二老从来未曾有过懒散和懈怠。无论春夏秋冬,每天不到六点,他们就早早地起来了。母亲起得要更早些,张罗着一家人的早饭,而一天的事情,头天晚上父亲就会妥善地计划好。但是父亲要上班,我要上学,田里家里的活计几乎都落在了母亲一个肩上。一般到了礼拜天,一般人家都会好好地轻松一下,我家却繁忙依旧。忠厚的父亲体谅母亲,尽可能地让我陪着他为家里多干点,好让母亲少受点累。其实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平日里即使没啥活,母亲也总是在忙,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将家里整顿得干净清爽,还要严格做到水缸满、灶堂清,每天过得很充实。母亲为了让我吃的好一些,以便精神百倍地投入紧张的学业,可谓是挖空心思。那时家里养了一只芦花母鸡,孩子们能偶尔吃上个鸡蛋都要是件奢侈的事情,母亲细心积存的鸡蛋却从来没卖过,也没用它去换过任何生活用品,而是隔三差五地给我们做上一顿热乎乎的鸡蛋糕,让我们因学习而饥饿的头脑多一些滋养。母亲一边看着我们,一边说“多吃点啊,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时,老人家脸上露出的笑容比那春天的花儿都要灿烂。后来鸡老得不生蛋了,母亲打算把它炖了,让全家人也开开荤腥。当时,我和父亲都不在家,心慈善如佛的母亲为捉鸡的差事犯了难。后来听母亲说,这只鸡可把她气坏了,鸡在前面跑,一会往前一会向后,近在咫尺,怎么也捉不到,瘦弱的母亲很快没有了力气,最后一次扑倒,抓住了鸡尾巴顺势摔出去,活生生的把鸡摔死了。我和父亲到家的时候,母亲正坐在地上喘着粗气,问明缘由,父亲和我背地了不知偷偷地笑了多少次。母亲嘴上反反复复叨咕着杀鸡的过程,父亲连忙帮着收拾,我负责生火、烧水,多少年来这母爱温馨的场面时时地为我的生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些年来,虽然母亲一个人在田里、家里很累,父亲从来不会因为地里有活而请假,这也为同行带了个好头。特别是冬天,出于担心孩子们年纪小,因生炉子的差事脏、烟炝人而犯怵,他常常会是第一个到校,给孩子们把炉子生好,营造一个干净、温暖的教室环境,然后回家匆匆忙忙地吃口早饭,再返回学校。到了放学时间,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看看孩子们都走了没有,门窗是否关好,叮嘱值班警卫提防窃贼,保护好学校财产,他那魁梧的身影才在夕阳的余晖中慢慢地向家里移来。老人家因工作卓有成效而当了校长后,依然兼着多门课程,他要求严格,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他的课程生动活泼,形象具体,常以提问启发为主,让学生多用脑子主动思考问题,上课时间,竟从来没有那个学生会走思,因而家长们更是对父亲尊敬有加,尤其是在礼貌方面,以班为单位,从老师到学生,从上学到放学,从学习到劳动,从点到面,每一个细节都能让村里人感觉到,这所学校,这群老师和孩子就像那秋天挂满枝头的果实充满活力、温馨与希望。

如今, 我的父亲母亲已共同携手走过了40个春秋,他们互敬互爱,帮助乡邻,为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做出了表率。后来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忆苦思甜是他挂在嘴边的座右铭。他常说“能有今天的好日子,要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们,我们不能忘恩忘本”,引导着我们走出个人、家庭的小天地,以感恩的心态回报这充满温馨的社会和国家。虽然我和弟弟都已成家立业,大家庭和小家庭都早已走出了贫困的阴影,二老却依然像年轻时一样的忙碌。父亲悉心打理着他的小菜园子,母亲在村头打零工,中午也很少回家,那劲头别提多足了。

这些年来,很少做饭的父亲不忍心再让母亲家里家外操劳,慢慢地也学会了做饭,味道还相当不赖。平日里,我和弟弟都没少劝母亲别去打零工了,可老人家总是说“闲着也是闲着,我身体硬朗着呢,不用你们担心”,说完又走了,要强得跟个小伙子似的。父亲也随口笑着说“让她去吧!让她闲着不闲出病来才怪呢!”父亲腰不好,不然的话也一起去打零工了。所以,每次我们回家时,如果不是提前联系,二老家里很少有人,只有到了晚上才会看到屋里的灯亮了,那是二老在做饭、吃饭。一会的功夫,灯熄了,忙碌了一天的二老便甜甜的进入了梦乡,第二天,当宽厚的太阳露出笑脸时,迎接他们的又是一个和谐、充实的一天。

我的父亲母亲,他们是我们小辈的天与地,呵护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也许,他们的人生注定是平凡的,但他们的人生确实是充实的人生,我以有这般慈爱温情的双亲而倍感自豪,并决心像他们那样,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不断输出源源的正能量,让平凡的人生也像他们一样展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简介

曹安宁,男,汉族,1978年出生,现居住遵化市锦绣花园。九七年参加工作至今,当过煤矿工人、化工厂工人、钢铁工人,业余时间勤于诗歌创作。现任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遵化市诗歌协会秘书长、副主席,遵化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2003年开始创作发表诗歌,作品偶见于部分刊物发表并获奖,《作家报》《四季风》《长城文苑》《河北新农村建设》《《北国风》《遵化周报》《河北农民报》等。2015年担任《绿洲诗刊》副总编辑。

顾问:韩布晖  张连福  范丽丽  

          张国印  希国栋  周祝国 

          刘新民  张全江

总编辑:纪惊雷

常务副总编辑:曹雪艳

小说、儿童文学主编:代文静   

散文、报告文学主编:小愚

诗歌主编:王翠红

诗词主编:田玉竹 

评论主编:梁淑艳  

动态主编:陆丹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