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云幽山谷”的山水

 燕山诗文 2021-03-30

文字:徐晓东

摄影:云幽谷民

遵化作协圈中的许多热心的朋友们告诉我,在县城东南不到十公里巍峨绵延的龙山脚下,有一处名为“云幽山谷”的果蔬种植园区,那里也是我们作协的文学创作基地之一,因此,我心中总是向往着那里的秀雅风景。

值得庆幸的是,在“五一”小长假到来之际,我终于亲临了这片神奇的山水,领略了那一份独到的绿野花香。

五月二日那天早晨,得知我们的出行安排,年青时耕种过土地,热爱山野绿色生命,而今八十高龄的母亲大人也欣然决定和我们同行,去开阔一下被久困在城区的视野。按着作协领导前些日子发来的位置信息,仅用了有十来分钟,我们的车就到达了目的地。

站在园区大门口的铁路边,向南远远望去,巍峨的龙山近在咫尺,这山很高,每天我从石人沟铁矿下班,坐在单位往返城里的通勤车上,尽管远隔几十多里地的距离,我也能清晰地看到龙山那高入云天的龙头,真像一幅秀雅的水墨丹青啊。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真可谓是: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山水是紧紧相依的,少了哪一个,秀雅的风景自然就少了一份灵动和神韵,这是这一处风景的独特魅力所在。

面对壁立的青葱山峰,我不由在心中吟咏起诗圣杜甫在《望岳》一诗中留传千古的豪迈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一揽众山小。虽然我已是一把年纪的人了,但此时,我的心境却仍如几十岁的年轻后生一样激情涌动,渴望登山的冲动如冬眠苏醒的蛇一样萌动着。

据史料记载,美丽的龙山位于遵化城区正南偏东,东西走向,西起龙山口(俗称龙山嘴)东至黄台口,山势绵延近6华里,主峰海拔288.6米,北坡距遵化市区8华里,南坡距遵化市区12华里,是距遵化城区最近、最高、最奇、最险的一座山峰。

听母亲老人家讲,龙山最出名的,并不是它的高、奇、险,而是曾经远近闻名的龙山寺,其香火旺盛达900年左右。清光绪年间《遵化通志》记载:龙山寺,州东南十二里龙山南坡山凹间,辽天庆间建。辽天庆年间,时间为公元1111年至1120年,为辽国最后一位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的曾用年号,不知从何时起,每逢旧历四月二十八日、十月十五日,附近百姓都聚会在此,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庙会。

清代乾隆年间《遵化州志》有这样的表述:“城南行不数里,曰龙山。首尾起伏夭矫,如龙状因名焉。山麓有古寺,精蓝轩豁,下临邃古,背后主山,高耸拱抱,两冀松柏森森无虑,数千百株。南下半里许,曰黎河,盘盘曲曲,自东而西,遥为山寺衿带。”

根据龙山主峰脚下的东马各庄村民间传说,龙山寺为辽代萧太后敕建。北宋时期,遵化县境属辽国辖地。据传说,辽国萧太后常来景州(即遵化县),曾在城西北汤泉建了一座梳妆台。因龙山的北坡常年积雪,她曾多次到此避暑。那时,山上只有杨家沟里一座庵庙,吃、住行都很不方便,她便下旨在此修建寺院,同时方便慕名来此的远近游客。

至于龙山寺当年的风景优美,在清光绪年间《遵化通志》中的两首诗可见一斑。清代诗人李纯有《夏日同人龙山避暑》诗云:结伴寻幽到碧巅,松风鸟语总堪憐。白云远出群峰外,绿水回流古寺前。消夏弹棋凭竹簟,分题拈韵擘鸾笺。徘徊竟日忘归去,山色苍苍起暮烟。清代遵化州岁贡生陈发也有《渡梨河》诗云:不渡梨河水,于今三十年。春风催我至,花色为诗看。寺圮疑山改,村稀觉路难。孤思百折尽,日暮结寒烟。

从辽代末年至新中国建国初期,龙山寺作为遵化最著名的一处佛教活动场所和旅游胜地,存在时间有近900年之久。让人扼腕叹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六十至七十年代,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却终结了它的历史辉煌。在那场浩劫中,龙山寺的所有的建筑都视为封、资、修黑货,而被无情地夷为平地,被毁的佛像及碎石残碑等珍贵佛教文物,被埋在寺院南侧的深沟险壑中。

目前,残破的龙山寺遗址内,仍保留有原寺院院墙、僧舍院墙及三大殿基址、2个石质香炉底座、1个驮石碑的石质赑屃等遗迹和文物。遵化市广播电视台在原寺院大雄宝殿及西配殿的基础上新建了几间现代的红瓦砖房,作为办公场所。2块重修龙山寺的石碑,现被东马各庄村干部群众临时垒砌在村西的一座小桥桥底,待龙山寺有望复建的一天,重见天日。

正如《可爱的中国》的作者,著名爱国志方志敏先生所言,祖国的土地是无处不景的,随便一个地方,只要稍加修饰,也会成为让人流连忘返的胜境。“云幽山谷”这一处美丽的果蔬园区正处于筹建初期,她与生态建设、公益事业、绿色出行、文艺创作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不清的热血青年在用勤劳智慧的双手为她梳妆打扮,处处都是百废俱兴的喜人景色。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回味着岳武穆讴歌祖国山水的动人诗篇,一晃半天的时间过去了,挥手告别热情好客的园区主人,我们一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片美丽的山水。

作者简介

徐小东,河北遵化人,1966年6月出生,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石人沟铁矿职工。遵化市作家协会会员,1995年起在《遵化报》《唐山晚报》,以及《唐钢报》《新唐钢报》企业内部报纸陆续发表作品。2008年以来,在企业内部报纸《河钢》《河钢 矿业版》发表100多篇报道、诗歌、散文,《矿山风景四篇》《矿业颂》《矿山放歌》三篇征文荣获公司级奖励。在遵化《金秋文苑》上发表3篇散文。

顾问:韩布晖  张连福  范丽丽  周祝国 张国印  希国栋  刘新民  张全江

总编辑:纪惊雷

常务副总编辑:曹雪艳

小说、儿童文学主编:代文静   

散文、报告文学主编:杨晓健

诗歌主编:王翠红 刘艳琴

诗词主编:田玉竹 

评论、动态主编:梁淑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