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能将原子核放大到篮球场那么大

 泰阳汉子 2021-03-31

在100多年前,人们对微观领域的认知还是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即使当时的很多物理学家,普遍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小球或者“枣糕”模型,只要有合适的工具,是可以从原子核上刮下来一些原子粉末甚至电子来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理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子的结构根本就不是什么实心小球,用工具根本刮不下来什么粉末,就是问题的本身,也不可能将原子核进行放大。那么,如果我们做一个思想实验,真的可以将原子核放大,能否挖到“边角料”呢?

原子是一种物质构成的基本单元,由位于核心处的原子核以及更加微小的核外电子所构成,而原子核中包括带正电的质子、呈电中性的中子(氢1是最简单的原子,原子核中没有中子)。对于包含不同质子数的原子核来说,其大小肯定有所差别,但从通常意义上来把握,原子的整体直径,基本上都在直径为10^(-10)米的级别,而原子核的直径仅有10^(-15)米级别。

一个原子中,电子的数量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基本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原子核中有多少个质子,核外电子就会有多少,整体上确保原子保持着电中性的状态。虽然核外电子非常小,但是它们的“活动”区域,与原子核相比要宽广的多,可以说是围绕着“大质量”的核心,在不同的能级轨道上“自由驰骋”,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类似于行星围绕恒星公转?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将原子结构比喻成行星模型的原因。

但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差异,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显得越来越明显。在量子力学理论中,将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归纳为“不确定性”,即人们无法精准地监测或者预测微观粒子运动的动量,也无法精准定位粒子的空间位置。对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来说,如果应用量子力学来阐释其运动规律,那就是可能会出现在核外电子空间的任意一个位置,据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原子“电子云”模型。

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球体,将球体的外壳来等同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壳层,这个电子壳层即是“虚空”的,同时电子也是可以随时来填充到每个位置点的状态。一个原子拥有电子云,并不是说明其外围的电子数量非常多,而代表的是电子在每个位置出现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在每一个时刻都是捉摸不定的。

在思想实验中,我们先来看看将一个原子核放大到篮球球场那么大,它到底放大了多少倍?如果我们将篮球场的长、宽都确定为15米的级别,这个数值就是放大后的原子核直径尺寸,原子核因此放大了1.5亿亿倍,整个原子的尺寸也会相应扩大这么多倍,其覆盖面积将达到上百万平方公里,不过在这么大的区域范围内,原子核也仅有篮球场那么大,其质量一样也是占据到了整个原子总质量的99%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微观层面,维系原子稳定存在的作用力,主要集中在强核力和弱核力,而且这个力是非常巨大的,要冲破原子核,需要强大的能量输入,比如用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轰击原子核,就可以击碎原子核,破坏其内部的强核力和弱核力作用,从而实现将质子与中子分离的目的。而如果将原子核整体放大到篮球场这么样的级别,那么在宏观尺度,原子之间的强核力与弱核力就会失效,从而表现出作用力效果非常小的万有引力与电磁力作用,所引发的后果也将是原子核的瞬间崩塌,你还没来得及拿工具去挖凿,原子核就不存在了。

当然,以现有的技术,是无法使原子核放大到那么大的,因为要想破坏原子核内部强核力与弱核力,所需要的能量非常之巨大,而且原子的密度会大幅度下降,“膨胀”后的原子实质上也不是原子了。

那么,假如我们完全抛开原子核膨胀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在思想实验中就将其密度不变、核力不变的情况,硬生生、毫无道理地将其等比例放大到篮球场这么大,我们能不能拿工具进行挖凿呢?当然也不行。

因为无论你拿什么工具来刮,工具本身也是由无数原子所构成,当工具中的原子与要刮的原子相靠近,原子核之外的电子云,就会发生同性电荷的相互排斥现象,距离越近,这种排斥力就越强,达到一定的接近程度后,原子就不能再互相靠近了,除非外部给予极大的压力,比如达到白矮星内部的压力,就可以实现将原子核外的电子壳层“打破”;达到中子星内部的压力,才可以将核外电子压进原子核,实现原子核的相互靠近,这个级别的压力,即每平方厘米上千亿吨,才能真正触碰到原子核,显然这种力道,绝非人力所能及。

综上,应用人力的方式,想要从原子核中刮点边角料,或者用蛮力获取原子中的电子(化学反应除外),都是极不现实的,所需要的能量非常大。当然,应用高温、高压、强力碰撞等方式,比如核聚变、粒子加速器等方式,我们还是可以深入了解到原子核内部的构造的,只不过这种方式,与“刮凿挖”原子核获取“边角料”是两码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