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子的内部空间完全是真空的,但为什么原子没有因此而塌缩呢?

 大隆龙 2017-09-26
上图就是巴尔末发现的氢原子光谱线,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外电子在放射辐射能时,电子的能量一定要减少(能量守恒),电子就不断接近原子核,最后电子落到原子核上,和原子核(质子)结合,变成中子。所以根据古典力学的理论,原子是不稳定的,随时随地变成中子。所以如果用古典力学去解释原子结构,原子的确是要塌陷的。但事实是原子没有塌陷(至少在地球上,至于说中子星,那只能让民科去发挥了,我没有这个想像力),波尔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卢瑟福原子模型的基础上,用库仑定律,牛顿力学,再揉合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搞了个大杂烩,提出了三点假设,一,电子在能量不连续的稳定的轨道上运行时,是不辐射电磁能量的。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轨道上跃迁时吸收或辐射能量。三,这些稳定轨道的主量子数是n=1,2,3,。。。(参考上面第二个图)根据波尔理论,就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图,当电子从外层跃迁到内层时就辐射出光,不同的跃迁就产生不同的光,形成光谱。这就是波尔的量子理论,但他的理论是有缺陷的,他把核外电子还是简单的看成粒子,在他规定的轨道上绕核运行,他是用古典理论强加上量子条件,有点牵强,不伦不类。
由于波尔的理论的缺陷,海森堡,薛定谔等人,根据爱因斯坦的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电子的波动性,可以用电子的单缝衍射的实验来说明,把单个电子,通过狭缝,在屏幕上就会出现下面的图像,说明电子运行具有波动性,它的位置是不确定的。
在此基础上,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关系式ΔχΔΡ=h。进一步,德布罗意指出,电子波也是一种物质波,物质波是几率波。核外电子所谓的轨道,实际是波函数ψ,而它的几率就是ψ²,所以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只能用电子云来描述,电子云表示电子在这个位置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大表示该位置电子出现的几率大,电子云的大小,表示电子在核外出现的范围。而不能用像地球绕太阳那样的运动,来描述电子的运动。上面的图就是氢原子在基态时的电子云。薛定谔在海森堡,德布罗意的基础上,提出了伟大的薛定谔方程式,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薛定谔方程式的表达式是:Δ²ψ+2m/h²(E-U)Ψ=0。这里,Δ²是拉普拉斯算符,ψ就是波函数,它的平方就是几率,m是质量,h是普朗克常数,E是能量,U是势能。

所以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只能用电子云来描述,电子云就表示该电子在核外某个位置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其实就是波函数平方——ψ²的形象的表述,它有主量子数(电子层数),角量子数(形状),磁量子数(伸展方向),自旋量子数(正反方向自旋)。核外电子,在稳定状态下,遵循最低能量原则,包里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以次在相应轨道上运行。
而回答你第二个问题,是要反过来回答的,不是因为量子力学这个理论,导致原子不会塌陷,而正因为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原子是不会塌陷的,电子是不会落到原子核上,被质子吸收,变成中子的,我们的科学家才提出了量子力学这个理论,来解释原子不会塌陷的道理,而且在微观世界里,被证明是正确的。物理的目的就是去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并合理地去解释这些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