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阳掌故】趣谈沈城店名​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1-04-01

作者:黄尔文 凯德龙

旧中国沈阳城的店铺,无论是金字排的巨商老号,还是一间门脸的夫妻小店,多以三个字为店名(俗称“字号”)。

三字中,首字或前两字,常取吉祥如意、兴隆昌盛之意,如兴、隆、泰、盛、裕、丰、福、利、聚、东、广、益、春、天……,尾字有的表示行业,如园、楼(饭馆),轩、阁(理发),海、涌(烧锅),当(当铺),池、泉(澡塘),店、栈(旅店、客栈、货栈),炉(铁匠炉),号(杂货等),堂(药店)等。三个字组合,就成了:兴盛园、聚宾楼、利友轩、裕祥阁、利民当、登瀛泉、兴华池、春和店、泰来栈、天合涌、福泉海、东升炉、振兴号、广生堂等等,也有以姓氏、人名、地名、奇花异草、名山大川为名的。如马烧麦、朱剪炉、安靴铺、那家馆、胡魁章(笔店)、李连贵(熏肉、大饼)、抚顺、天津馆、松竹梅、红瑰、泰山玉、洞庭春等。

还有一种含义特殊的店名,如半分利、一品香、二友轩、三合成、四海春、大观园、月中桂、福禄寿、琅环室、亨得利、犇羴鱻、狗不理等。以“老”字开头的店名也不少,如老久华、老九华、老天合、老山记、老龙口等。

除三字店名外,还有二字、四字的,如:仿膳、香雪、勺园、龙泉、大好时光、老第一村、老独一处等。回族店铺在店名之前加“清真”字样。日本人、朝鲜人和俄国人等在沈阳的商店,一般为四字店名,如大谷洋行、秋林洋行、福田商店、春日商店;也有三字的,如几久屋、富士屋、三中井、美孚行等。

沈阳城的老店名,曾给人留下了不少轶事趣闻。伪满时期,在铁西有个浴池,借“奉天”省市之大名,日“奉天浴池”。“九・三”胜利后,省改辽宁,市易沈阳,店主灵机一动,将“奉天”的“天”(木制的)割去一横,结果,“奉天浴池”不见了,“奉大”开张迎客了。看来,这家浴池的老板不仅有点政治头脑,也很有点经济眼光——节省了一笔新店名装饰费。此外,有些店铺为取悦顾客,宣扬本店物美价廉,标榜货物便宜,于是在饮食行业就出现了不少“半分利”和“老半分利”的店名。其实,到底是半分利,一分利,还是二分利,只有掌柜的心里有数。

饶有趣味的是,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912年到1933年,沈阳城内先后开设了33处“稻香村”。为争稻香村之“名”,牟稻香村之“利”,章道生在小南门里路东、周宝华在小南门里路西都挂起了“真稻香村”的招牌,谢自林在小西边门里挂起了“真正稻香村”的招牌,方兰亭在大南关大街挂起了“老稻香村”的招牌。一时间唱开了“真”、“老”稻香村的对台戏。有诗戏曰:“满城稻香村,真老实难分,欲知谁家好?还得尝点心”。

解放后,沈阳的店名有了很大变化,多以街道、地名、行业起名。如大东饭店、大西浴池、南市百货商店、北市副食商店;市、区五金交电公司、土杂公司等等。也出现了一些颇有诗情画意的新店名:牡丹、凤凰(理发),杏花村(酒店);沁园春(食品店)等。“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起的“红海洋”,店名也出现了“红”字热:红旗饭店、红旗旅社、红旗百货商店、红旗副食门市部…,同名同姓,难寻难辨。

粉碎“四人帮”之后,有的另起了新店名,有的恢复了老字号。据史料记载,在沈阳沿用时间较长、至今仍继续使用的老店名有:中和福、内金生、老久华、稻香村、八王寺、那家馆,鹿鸣春、天宝楼、元香斋、会兰亭、连奉堂、天益堂等,其中天益堂开设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距今已有165年的历史,可谓老店中之老店。当年,这些老店,有的以货物齐全著称,有的以做工精细超群,有的以风味独特驰名,有的以待客周到出众。它们在官僚资本的控制下,在外货的冲击下,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除在经营管理上有其独到之处外,也同能工巧匠、名师高徒以及从业人员的维艰创业分不开的。

如今,这些老店,除少数外,均得以恢复,在继承其优良传统同时,又增了新的花样品种和服务项目。老店新风,生意兴隆。它们正以其独特的风貌吸引着沈阳城乡的广大顾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