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寻常

 佳丽世界 2021-04-01

可能是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吧,许多在外地看似不寻常的事情,在安阳却变得平常起来。

老城有个古玩杂货交流市场,每到周末就有周边的群众来这里聚集摆摊,吸引着无数的淘宝客热情撒网。近日无事,我也加入熙熙攘攘的人流。

无心插柳。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一个不起眼的地摊,摆放着一只不起眼的晚清帽筒。一般来说,帽筒讲究成双成对,这是单只,关注的人不多,问价的人更少。

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置放花翎顶戴的器具,产生于清朝嘉庆年间,同治光绪得到普及,随处可见了。因为普通,价格就低,上个世纪小名家的作品一般也就几百元左右。马未都曾买过一只有冲的帽筒,花了15元。盛世收藏,现今帽筒的价格水涨船高,2006年南京拍出一对同治王炳荣的雕瓷帽筒6.82万元。

我见的地摊上的那只帽筒一侧题写“铜雀春深”字样,明眼人知道,这里节省了三字,应该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三国时期,有两大美人令曹操倾倒,一为大乔,二为小乔,前者二十,后者十八。曹丞相曾叹:“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安晚年,虽死无憾。”可见两位的惊艳。铜雀台,便在距我不远的三台遗址,为当年曹氏父子所建,也是文学史上“建安风骨”诞生的地方。

也许是文人情绪的作用,帽筒上的题材深深打动了我。经过几次拉锯,货主终于咬牙割肉,以极低的价格把“二乔”帽筒让给了我。

想当初,让曹公朝思暮想的两位美人,没想到能栖身我的陋室。每每夜半,端详这只帽筒,但见竹影摇曳,环佩丁丁,空气中洋溢着淡淡的脂粉香气。

我向一位江南的朋友炫耀“二乔”帽筒,朋友自从知道了这只帽筒,神情便变得迷离,三天两头向我打听帽筒的事情,全是艳羡。其实在安阳,买支清代帽筒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三台遗址是我常去的地方,在瑟瑟秋风里,扼腕肃立,怀想士子们的风采。可能名气所致,也许真的质量如此,铜雀台残瓦被后来文人追捧,凿之为砚,置于堂案,供若珍璧。明人崔铣《铜雀瓦砚铭》赞其“贮水数日不渗,不费笔而发墨。”王安石誉之“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东坡老先生也凑热闹:“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在这些人眼里,或许邺瓦的文化内涵更大于实用的价值吧。

邺瓦在安阳并不稀罕,当地人也不觉得珍贵,我亲见过多次:厚约寸许,坚如金石,皮壳光滑,手感沉重。可以凿砚的残块,几十元就能买到,相对完整的大瓦也不过几百元而已。从外观上看,确是比民用的屋瓦气场大得太多了。

历史原因,许多在外地天方夜谭的事情,在安阳表现得十分平常。比如,你随便去一位百姓家,可能看见墙角扔着几个汉罐,窗台放着一枚石斧。我曾在乡下朋友手里,两百元加上一盒烟换来一只汉瓮,半人来高,租了一个平板车才拉回家,恐怕比平凹先生的那只将军汉罐要大得多了。

帽筒也好,邺瓦也好、汉罐也好,在安阳普通不过,人们喜欢是加入了许多因素的,历史的,文化的,感情的,综合的,这些元素让你无法真正衡量它的价值,就像你爱一个女孩到了心里,反而不能完全说出她的好来。

上一篇:我是佛前扫地僧


古陶,让你现在的生活更有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