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殖民时期,英国曾用棉花这样“强暴”印度

 时拾史事 2021-04-01

  近期“棉花”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位置,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棉花这一普通又特殊的作物,始终不曾从全球农业最核心的榜单中退下过。尤其是近代以来,以棉纺织业为起点的工业革命发生,整个世界迎来从生产力到游戏规则的彻底翻新,棉花更是在这翻天覆地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曾几何时,在现代化转型期掌握了绝对主动权的西方国家,就曾利用着棉花这一特殊作物进行殖民掠夺的血色事业,特别是工业革命的老家英国,棉纺织业的爆炸式发展使得英国人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贪婪地寻求原棉产地和工业品倾销对象。而随着大航海卷入世界市场中的印度,便一步步沦陷为殖民资本的吸血受体,从东印度公司到日不落帝国,从欧洲到世界,殖民资本无情无限无止境的野心丝毫不曾对印度发过任何慈悲,整整几百年,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下,棉花与漫长的殖民史紧紧绑定在一起,殖民地产出的无数洁白棉花才是真正浸润了被压迫者沉重的鲜血,英国对印度以原棉掠夺为代表的压榨史,就被称为“棉花强暴”。

印度棉花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的南亚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棉花作物的发源地,在这里发现的棉布碎片遗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之前,因此,印度曾在长达数千年的时光里占据着全球棉花贸易的主导地位。而在这段时间里,欧洲则因为缺少生产原料和贸易通道而处于边缘地位。到了15世纪之后,大航海时代到来,欧洲人依靠新航路打开了通往全球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也打开了通往世界金字塔顶端的财富密码。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亚,起初最吸引欧洲人的并不是棉花,而是香料,16世纪红红火火的香料贸易不知道肥了多少伊比利亚人的腰包,而后来称霸全球的英国,在早期航海贸易中还完全是个弟弟,大部分时间还不得不靠着流氓手段在葡萄牙和荷兰人的船尾寻觅时机。而到了17世纪,凭借“皇家认证”(即1600年签署的《皇室宪章》)垄断东印度贸易的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在全球贸易、特别是南亚贸易线中的地位开始发生扭转,在东印度公司的交易中,最重要的商品就是印度的棉织品,这些棉织品如同潮水一般随着货船进入欧洲人的视野,甚至踏上美洲的土地,到了18世纪,印度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

东印度公司然而,如果你以为如此可观的棉花生产规模能给印度带来同样可观的收入和发展机会,那就大错特错了。18世纪中期,在南亚居于统治地位的莫卧儿帝国逐步衰落,这片土地上的居民尚未形成明确的民族国家观念,依然以宗教和族群为单位“内斗”(从当时普遍形成的民族国家观念角度来讲)不止,英国人非常巧妙地抓住了这些分散的族群们内部混乱的弱点,东印度公司也早就不满足于一个单纯依靠贸易获取利益的商业公司,而开始企图以“统治者”的身份,从土地、从港口、从每一个南亚居民的手里口中挖掘财富。利益的驱动力是不可估量的,当殖民统治向英国人展现出比简单的贸易要庞大无数倍的收获前景时,东印度公司便迫不及待且堂而皇之地开始了在南亚土地上蚕食鲸吞的扩张,没有人会去反思如此鸠占鹊巢的行为是否有违人类底线,以“谦让”、“礼貌”为核心的所谓英国绅士精神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早已烟消云散,自1757年普拉西战役之后,以孟加拉为跳板,东印度公司逐步将整个印度纳入到自己的殖民统治下。换句话说,就是利用当地人无意识觉醒的蒙昧状态,将自己直接变成了这里的主人,然后理直气壮地对整个南亚次大陆进行无休止无下限的掠夺——被英国乃至西方如此堂皇殖民的,又何止一个印度。

到了19世纪,印度遭受的“棉花强暴”才真正开始。东印度公司从客场劣势转为了主场统治当局,受公司治下的地区所有进出口规则都由英国人说了算。而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爆发了以棉纺织业为起点的工业革命,棉纺织业生产力的迅速提升对原棉的需求增加了数十倍不止。正如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说:“谁说工业革命,谁就在说棉花”。英国本土无论是棉产量还是棉织品消费市场,都难以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这时候受英国控制的印度,既有足够的原棉生产供应,又有广大的市场,就像是为英国工业革命准备的天然接盘侠,迅速沦为英国资本积累的最佳牺牲品。资本啊,毫无人性的资本,让印度的优质棉花像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成为英国棉纺织工业的血液,1813年——1844年,印度输入英国的原棉数量从4100吨增长到40000吨,棉花出口增长的方式十分畸形。与之相对应的是印度国内同样畸形扩张的棉花种植规模,为了保证对宗主国的原料供给,英国不断迫使印度压缩粮食作物生产规模,扩大原棉及其他原料作物生产,这些负责种植的劳动力自然是印度当地人,他们大批量被英国强制雇佣,以至于耕地荒芜、水利失修,原料作物生产却高调繁荣。

孟加拉饥荒劳动力和耕地的损失带来的是可怕的大饥荒,19世纪下半叶,印度始终没能摆脱饥荒的困扰,每一场饥荒来临就意味着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被夺去生命,单是1860年死于严重饥荒的人口就高达200万。当然,印度人的大规模死亡并不能阻碍英国掠夺的步伐,在此期间,棉花种植的面积照样在膨胀,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棉花种植面积扩大了一倍多,而原棉出口的价格却在英国的压制下一路下跌,印度的棉农在暴跌的价格面前不得不“如同苍蝇一般饿死”,可是盈余肥的始终是英国人。再说西方最感兴趣的棉花劳工问题,奴隶制度废除之后,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严重缺口,这时候“廉价”的印度劳力立刻被英国作为后补力量顶上。数以百万计因殖民压榨而失去糊口方式的印度农村人,被一纸契约送往世界各地填补劳力空白。这些契约劳工待遇非常差劲,处境悲惨,除了叫法不同,实际与奴隶无异,当时有大量印度劳工被送往南美的种植园被迫工作,直到今天,圭亚那最大的族群都是印度裔,这便是当初印度劳工的后代。

圭亚那的印度劳工反过来看,英国的工业部门消费如此大量的原棉,产出的工业制品要如何销售呢?答案依然是印度。工业制品生产成本远低于人工制品,因而来自英国国内低价的工业棉织品一进入印度,便在极短的时间内击垮了印度本土的生产制造业。原本庞大的印度棉织品出口规模很快萎缩,就连印度绝大部分的纺织工厂都是英资。廉价的劳动力让英国的生产成本极低,利润相当惊人,这其中不知牺牲了多少印度农民和工人的血泪,而英国在印度还维持着高额的税收,英国相当于用从印度人身上搜刮来的钱来支付在印度的一切进口支出。正如学者Mukuerjee所总结的:印度人被强迫支付自己的出口!这是多么荒谬又讽刺的。印度在英国的资本膨胀中,完完全全充当了工具人。“高贵的”英国人有了殖民地做接盘侠,便可免于剥削本国的工农,泰然自若地压在殖民地人民身上做人上人,这也不难理解印度为什么是女王皇冠上最闪亮的明珠了,那是明珠吗?那是吸血鬼的口粮啊。可惜还有印度人为这句话骄傲,殊不知“小丑竟是我自己”。

印度棉业是的,毫无疑问,殖民的过程就是无情的掠夺。即使直到今天,仍有殖民论的支持者将西方迫使东方从属于己的行为美化为“先富带后富”,“引领落后地区走向现代化”。但是无论从殖民者的动机,还是从原始积累的方式来看,殖民都是充满暴力和血腥的。尽管这一过程结束后的确给被殖民地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但是远远不能够抵消这些地区的人民遭受的竭泽而渔式的被压榨之苦。在整个殖民时期,印度发展的速度极其缓慢,1820年至1913年的殖民时期,印度的人均收入增长几乎无限趋近于0,而欧洲、美国和日本等独立国家则是肉眼可见的飞速。英国的殖民统治完全成熟以后(1913年至1950年间),印度的人均收入开始以每年0.22%的速度下降——这当然不能怪印度人不努力,因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立后印度的人均收入在头几十年中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长,在此后的30年间(即1973—2001年)为3.01%,2003—2007年高达7%。

英国殖民下的印度英国人对于自己的殖民行径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们并不觉得这样做与他们口中高喊的自由平等主张有什么相悖,相反,他们深以为自己是将文明的福音散播到南亚的慈悲使者,资本压榨和专制剥削也是印度人理应承受的。在19世纪自由主义气息最浓的英国,哪怕是最温和的思想家(如约翰·米尔)都坚信,印度是野蛮和低级的民族,他们尚不配讲自由或平等,所以大概就自然而然该被当作英国人的牺牲品,并且,印度应当为自己能因做英帝国的牺牲品而接触到先进文明感到荣幸与感激。要求那些惨遭殖民毒手的当地人对满目贪婪的资本心存感激。这正如一个强奸者要求被害人感恩在受暴虐过程中体验到的交媾 “欢愉”一般,着实荒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