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一位历史爱好者,那么您对下面的历史事件应不陌生: 1764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1863年6月-7月盖茨堡战役,南方邦联军战败,成为美国内战的转折点。同年,林肯总统发表著名的盖茨堡演说。 1920年代,印度圣雄甘地发起'手纺车运动',号召印度群众自己纺织印度的传统服饰。 乍一看,这些历史事件都是孤立的,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但看过《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之后,我却改变了看法。我突然发现一朵蓬松、轻盈、洁白的棉花,居然可以串联起横跨数百年的世界近现代史。 《棉花帝国》是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斯文·贝克特的新作,描述了棉花产业在过去的三百年中历经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三个阶段,发展成为最成功的全球性产业;揭示了欧洲资本主义借助棉花而生长成为一种全球性经济体制,并且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模样。 《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让我们回到开头提到的那三个历史事件,一起来寻找下面三个历史之问不同往常的解答。 一、为什么以纺织技术革命为突破口的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而不是印度或中国?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前期,世界棉花产业的心脏地带依然是印度和中国,拥有更优质原棉、更廉价劳动力和更品质优、更有竞争力的棉纺织产品。但以纺织技术革命为突破口的工业革命却首先爆发在英格兰北部。这又是为什么呢? 可能列出的理由有:英国发明家的才智、英国市场的规模以及非比寻常的深度整合能力、英国利于水运的地理条件等因素。但是工业革命故事的核心是:它依赖全球范围内的战争资本主义体系。 按照斯文·贝克特教授的说法,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的资本主义属于战争资本主义阶段,依靠帝国扩张、奴隶制、土地掠夺,为欧洲各国国内依然很小且技术落伍的棉纺织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18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于是,1764年,英格兰兰开夏郡的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1769年,瓦特制成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784年赛缪尔·格雷格在曼彻斯特的幽静峡谷之间开办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家水力纺纱机工厂。 书中花了很长的篇幅来描写格雷格的工厂。这个工厂的魔力在于,机械化生产使得英国在不具有棉纺织产业其他要素优势的情况下,单单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取得了全球棉纺织品的价格竞争优势。 棉花产业涉及土地、劳动力、生产技术、运输、销售市场等诸多要素。一个国家只要拥有其中的一个要素优势,就可以在全球棉花产业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欧洲资本主义借助资本逐利的强大内生动力,先后依靠暴力、工业力量和国家力量,实现了棉花产业各要素的全球配置,统治了全球棉花帝国二百年。 二、为什么美国内战中,南方联盟军一定会输?1784年格雷格开办水力纺纱工厂的时候,美国刚刚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经济凋敝、百业待兴。 机会说来就来了。1791年西印度群岛奴隶造反,法国种植园主阶层逃散到了美国,为美国带来了急需的棉花种植技术。与此同时,南方种植园主引入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西进运动'侵占印第安人大量的肥沃土地。美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能灵活地提供进入原棉生产的三大关键要素:劳动力、土地和信贷。到美国内战爆发之前,美国出口棉花占欧洲棉花消费量的80%以上,迅速上升到全球最大的原棉市场供应国。 然而,繁华背后必是盛世危机。美国南方的奴隶制政治经济与北方工业化的自由劳动政治经济之间矛盾冲突再也无法调和,终于爆发为内战。 林肯总统发表盖茨堡演说 美国内战以南方联盟军的失败而结束。其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美国南方作为全球棉花重要产地被印度、埃及等其他地区迅速取代,从而被欧洲列强放弃了支持。 1861年内战爆发后,南方联盟政府禁止所有的棉花出口,企图以棉花为武器迫使英国等欧洲国家在外交上承认自己。而北方联邦政府采取各种方法封锁南方的棉花出口,掐住了南方的经济大动脉。到内战第二年,1862年,美国南方对欧洲的棉花出口减少到零。 为了应对欧洲棉纺织业这种原材料危机,英国等欧洲列强纷纷在自己的海外殖民地,比如印度、埃及、南美,加大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海运贸易,大力推广棉花种植。 美国北方联邦政府也尽力鼓励和帮助世界其他地区的棉花生产,比如将大量的优质美国陆地棉种子输送到国外。到了1864年,从世界其他地方出产的棉花,已经填补了美国南方棉花的空缺。 所以,依靠单一棉花种植的经济基础是十分脆弱的。美国南方邦联政府是成也棉花,败也棉花。 三、为什么说甘地是棉花民族主义者?印度农民是世界上最早纺织棉花的人群。印度的棉纺织品和中国的丝绸一样,曾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垂涎的奢侈品。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印度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霸主',牢牢地占领着全球棉纺织品市场。 替代这些进口的印度棉纺织产品的愿望成了推动英国棉花生产强有力的激励因素,并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1830年以后,英国人甚至开始在印度本地与印度制造商竞争,倾销英国制造的棉纱和棉布。同时,英国自南向北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入侵,1849年占领印度全境。 由于美国内战爆发,印度出口棉花的价格翻了两番。英国殖民政府在印度大力推广种植棉花,摧毁了印度农民以粮食种植为主、棉花种植为辅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通过倾销破坏了手工纺纱和手摇织布生产,造成印度殖民地的去工业化。结果,印度彻底沦为了英国棉花工业的原材料供应地和棉纺织品的倾销地。 雪上加霜的是,全球棉花价格在美国内战期间站上短暂高位之后,持续下跌了近30年。当遇到干旱年份,粮食价格上涨,大批棉农就陷入无钱购粮的绝望境地。 仅在19世纪70年代末席卷印度棉花种植区的饥荒中,就有600万到1000万人饿死。当时的报纸曾悲愤地评论说:'印度人正在饿死,而英国人却在卖掉他们的粮食!' 甘地的手纺土布运动 理解了印度悲伤的棉花产业历史,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 '棉花民族主义'成为20世纪印度反殖民斗争的一个主要主题。纺织工业家成为印度独立运动的支持者,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又把国内棉花工业化作为首要目标。 20世纪20年代印度圣雄甘地发动了群众性抵制英国纺织品运动——手纺土布运动,号召印度人民家家户户开展手工纺织、穿用土布,焚烧洋布,抵制英国纺织品;并亲身实践。甘地唤醒了印度人的民族意识,并最终赢得民族独立和经济独立。 与印度类似,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的支持,日本、中国的棉花工业先后崛起。20世纪亚洲又重新夺回曾经的世界棉花工业中心的荣光。 资本 但这并不是亚洲国家的胜利。 西方国家的资本像贪婪的善于变形的怪兽,运用更新的方式重组全球的工人、消费者、土地和原材料。香奈儿、路易威登、爱马仕等服装奢侈品牌以及沃尔玛、麦德龙和家乐福等大型零售商取代了传统的棉布制造商,开始主导连接棉花产业的各个要素,并占据着产品价值链的最高端。 斯文·贝克特教授在《棉花帝国》中反复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各种劳动制度、资本和政体的不断转换重组,塑造了并将继续塑造着全球产业分工和世界格局。从这一意义上说,西方对棉花帝国的统治并没有终结,依然在持续,只不过换了一幕背景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