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城风韵》增订启示

 广西海歌 2021-04-01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号梦荷斋主人。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曾任《藤县历代诗词选》编校、《浔江集韵》一、二、三辑总策划。作品散见于网络及各地报刊书章,有诗词集《心茗集》一卷。编著有地方风物志《安城风韵》、方言志《土音雅字》各一卷。2018年以来获国内诗词大赛奖项数十次,被评为2019年度广西文联“千村万户惠民工程”文艺户。



安城风韵》增订启示
  由于国家档案部门及史志部门对民国资料及境外资料进行了新的整理和公开,并且在编委们近来购买到古旧书中,又发现了一些有关于濛江镇的资料。为了让本书在内容上表述得更为准确全面,也为将来官方有可能出版《濛江镇志》作参考资料准备,故就本文中下列的四处内容进行增订。敬请读者将本文打印下来,作为本书的附页进行收藏。

增订一:
安城风韵009页第二段
原文:

后来,东亚同文书院根据上述五期学生的考察札记于1917年6月出版了《支那省别全志 》·〈第二卷 广西省〉,其第四编·都会·十九章这样记载:“自藤县溯西江十四哩(注:哩为英里,1哩=1.609公里),其左岸有一大村落,是云濛江。盖位于濛江与西江交汇处,故有此名。”其中之村落即指村镇,濛江圩此时规模较大。(按: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人开始较多地用“支那”来称呼中国,这在当时的是含有贬义的。为反映历史面貌,故保留原书名称,以便于查证、引用。)


增订为

后来,东亚同文书院根据上述五期学生的考察札记于1917年6月出版了《支那省别全志 》·〈第二卷 广西省〉,其第四编·都会·十九章这样记载:“自藤县溯西江十四哩(注:哩为英里,1哩=1.609公里),其左岸有一大村落,是云濛江。盖位于濛江与西江交汇处,故有此名。”其中之村落即指村镇,濛江圩此时规模较大。“自藤县溯流而上,遥望左岸突出约一千米之高峰,是名为登洲的沙洲。沿曲折的江水溯流,约五十里,左岸有蒙江墟,此处岸边渐为平地,有大地(人家约七八十户)、蒙江等市邑。蒙江约三百户,耸立在丘陵下的是当铺,名为生昌大宝号。有名为蒙江的小河自北而来,在此地汇入大江。可以承载二三百石(担)的民船都是其中较大的,停泊约有七八十只。溯蒙江而上,可达太平墟、和平墟及永安县等。蒙江有厘金局,抽取此处卸载货物及蒙江、大江上下货物的厘金。(按: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人开始较多地用“支那”来称呼中国,这在当时的是含有贬义的。为反映历史面貌,故保留原书名称,以便于查证、引用。)。

增订资料来源:《支那省别全志·广西省》(日文)梧浔间交通第二节:藤县平南间(水)

增订二
安城风韵009页第二段
原文:
  在1996年版的《藤县志》中,民国22年(1933年)政区表上还载有水街和东市街这两条街名。水街是指今角咀,由于这条街巷一年中会受到多次洪水浸泡,被人俗称为“水浸街”,水街是雅称,实际上属于新街。东市街指江口咀,时称为东菜市,民间俗称为车路头,旧有西南运输行、西南大酒家。因这两条街道过短,民间一般不视为街道,民国31年后不再记录。至1996年版《藤县志》收录1990年的〈濛江街巷统计表〉时,江口咀才重新记为街道,此时名为江口街,350米长,沥清路面。
增订为
  在1996年版的《藤县志》中,民国22年(1933年)政区表上还载有水街和东市街这两条街名。水街是指今角咀,由于这条街巷一年中会受到多次洪水浸泡,被人俗称为“水浸街”,水街是雅称,实际上属于新街。水街辖有船户10甲,106户498人,而此前辖有船户5甲,50户398人。东市街指江口咀,时称为东菜市,民间俗称为车路头,旧有西南运输行、西南大酒家。因这两条街道过短,民间一般不视为街道,民国31年后不再记录。至1996年版《藤县志》收录1990年的〈濛江街巷统计表〉时,江口咀才重新记为街道,此时名为江口街,350米长,沥清路面。

增订资料来源:《民国二十二年度广西各县概况》之藤县


增订三:
安城风韵》120页第五段
原文:

  黄丹驿最早见于明永乐四年,最晚见于清康熙年间,其建驿于何时,废于何年,得名之由,实址何处则难以考证。

修订为:
  据嘉靖《广西通志》载,黄丹驿由驿丞张文于明洪武二十年建,最晚见于清康熙年间,其驿废于何年,得名之由,实址何处则难以考证。

增订资料来源:明嘉靖《广西通志》卷二十三。

增订四:
安城风韵》235页第三段至四段
原文:
光绪33年(1907年),罗洁泉(华人)在濛江开办了浸信女校。[1]女校设在当铺塘石室二楼。民国时尚在开办,有学生164人,教工14人。建国后,1951年秋停办。[2]

   民国20年(1931年)在上大街建浸信会福音堂,占地107平方米,教会改名浸信会。32年,教徒发展至140人,日军入侵后才渐趋衰落。[3]

增订为:

  光绪33年(1907年),罗洁泉(华人)在濛江开办了浸信女校。[1]女校设在当铺塘石室二楼。民国时尚在开办,有学生164人,教工14人。建国后,1951年秋停办。[2]

  宣统元年,有教徒85人,主教为李兴元。[4]

民国20年(1931年),浸信会在上大街买到萧立确的房屋(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曾作为濛江上大街第三饮食店),改建为占地107平方米的信会福音堂。[3]1932年,信徒发展至140人,其中马星村萧姓信徒约60人,旱埇村(今称翰冲)程姓信徒约50人,街上信徒只有李寿明,关棠二人,[5]日军入侵后才渐趋衰落。


增订资料来源:

[4].《民国二十二年度广西各县概况》之藤县

[5].《藤县文史》第十四辑







本公众号往期作品选读


发现濛江的美-濛江影画集(三)

安城风韵丨濛江诗词三首

安城风韵丨浔梧郁区矿务处-历史上设立在濛江级别最高的单位

安城风韵丨濛江黄石堠

发现濛江的美-濛江影画集(二)

发现濛江的美-濛江影画集(一)

麦杏生丨我在家乡当民兵(2)

莫如信丨我在濛江的教师生涯

铭记一段岁月,追寻几许乡情。《安城风韵》,一本值得收藏的经典书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