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病治谈:挤眉弄眼一年,一张方子止住!这张医案有深意,请细读

 中医药拾掇 2021-04-01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中医这条路,很清苦。

但是,你越是往里走,越能看透一些事儿。

中医临证,本来就是在不断地分析、探寻。

这其中,你越是深入,越能练就你的一双火眼金睛。

我来给你举个例子吧。

故事的主人公,是朱进忠老前辈。

朱师,1933年生人。历任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内科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他的学术成就,我就不多介绍了,以免广告嫌疑。

话说有这么一次,朱师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啊,很年轻,男性,姓董。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最近这一年以来,不断地挤眉弄眼,表情十分丰富。

这到底怎么回事啊?患者看了好多医生,都无济于事。最后,找到朱进忠。

刻诊,见患者每隔一两秒钟的时间,就挤眉弄眼一次。面部和额部的肌肉,不断地拘挛、牵拉。犯病的时候,直咬牙,连张嘴都困难。

而且,这个事儿,耽误他说话。比如说,他在说一句话的时候,正赶上挤眉弄眼,那他连嘴都张不开,根本说不出来。

另外,患者面色萎黄,疲乏无力,纳呆失眠,舌苔白腻,脉象虚大而弦滑。这就是当时的情况。

最初,朱进忠老前辈认为,病在肝。于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应对。

但是,效果不好。患者服用之后,没有任何改善。

后来,朱师反复思考患者的症候,逐渐认为,脉虚大、纳呆、疲乏无力、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这都是脾虚生湿的表现。也就是说,病人有痰浊。那会不会是痰浊动风引起的呢?于是,二诊的时候,朱师就改了方子。但见——

黄芪15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七天之后复诊,表示挤眉弄眼的次数有所减少,而且精神和食欲有所恢复。接着,再用6剂,情况进一步好转。遵原方再用20剂,患者诸证悉平。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一切都是如朱师所想,患者问题,就在于脾虚湿盛,痰浊动风。

你看,患者脾虚,胃纳失常,所以纳呆。脾虚,气血无法濡养肌肉,所以乏力。气血不养头面,所以面黄。脾虚湿盛,痰浊上犯口腔,所以苔腻。脉弦滑,为痰湿之象。脉虚大,说明脾胃虚弱,气血乏源,脉象无根。

痰浊这个东西,我以前反复讲,可以引动体内的风邪。风邪吹痰浊上阻于头面,阻滞脉道,则发为肌肉的拘挛、抽搐。患者就开始挤眉弄眼。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就得健脾益气、化痰利湿、养心安神。我们再看看朱师后来二诊的时候,开的方子——

黄芪15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

这个配伍,说起来,它其实是十味温胆汤的化裁。这里头,远志、菖蒲、五味子养心安神。茯苓、陈皮、半夏、枳实、竹茹,化痰除湿。黄芪、党参健脾益气。当归和麦冬,养血活血,血行风自灭。你看,这不是很简单吗?

通过这个配伍,患者脾胃之气得到滋补,痰浊之邪得到化散,心神得到滋养,他体内的邪风自然就被熄灭了。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您体会。我希望你能感受到,这里头分析病情病因的思维过程。

一句话:怪病治痰啊。这个患者,没事儿就挤眉弄眼。这算不算怪病?算。既然算怪病,中医里头就有一句话值得说,这就是怪病治痰。当你拿不准主意的时候,就往痰浊的方向想一想,没准儿能取得奇效。就像上文医案里的朱师,在一诊用方无效之后,很快把目光转移过来。这就是经验使然。不然的话,一味以疏肝解郁、镇静安神论治,到最后也很可能不立寸功。

刻诊,中医临证,练就的就是思路。而思路的获取,又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以及对前人经验的积累、吸取。中医人的火眼金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捕捉细节的敏感性,就是这么练就出来的。在这方面,文老师愿意多做一些工作。我会把中医里头的一些优秀的临证经验,不断挖掘整理出来,奉献给中医同行、中医爱好者、中医的学习者,以及为病痛所困扰的人。大家一起进步,一起为中医的发展,做点事情。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