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孟献子)会晋栾黡(栾书之子)、宋华元、卫宁殖(甯惠子)、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夏,晋韩厥帅师伐郑,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秋,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九月辛酉,天王崩。邾子来朝。冬,卫侯使公孙剽来聘。晋侯使荀罃来聘。(公元前572年,己丑,周简王十四年,鲁襄公元年,齐灵公十年,晋悼公元年,秦景公五年,楚共王(亦书龚王)十九年,宋平公四年,卫献公五年,陈成公二十七年,蔡景公(景侯)二十年,曹成公六年,郑成公十三年,燕武公二年,吴寿梦十四年,许灵公二十年,邾宣公二年,杞桓公六十五年,纪平侯十九年,莒犁比公五年,滕成公三年,薛献公七年) 【传】元年春己亥,(正月辛亥朔,没有己亥,疑为乙亥,正月二十五日,杜预注曰:下有二月,则此已亥为正月。正月无已亥,日误。)围宋彭城。非宋地,追书也。(杜预注曰:成十八年(公元前573年),楚取彭城以封鱼石,故曰“非宋地”。夫子治《春秋》,追书系之宋。)于是为宋讨鱼石,故称宋,且不登叛人也,谓之宋志。(杜预注曰:登,成也。不与其专邑叛君,故使彭城还系宋。(杜预注曰:称“宋”,亦以成宋志。))彭城降晋,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亦书“壶丘”,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东南。杜预注曰:瓠丘,晋地,河东东垣县东南有壶丘。陈国也有一壶丘。杜预注曰:彭城降不书,贱略之。五大夫: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齐人不会彭城,晋人以为讨。二月,齐大子光为质于晋。(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子光9年后才被立为太子,《左传》在此是追称)。) 夏五月,晋韩厥、荀偃(韩献子,中军将,荀偃、中行献子,中行偃,中军佐)帅诸侯之师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洧水(今名双洎河)流经郑都西南。杜预注曰:洧水出密县东,南至长平入颍。)。于是东诸侯之师次于鄫,(郑地,约在今河南商丘市睢县东南。)以待晋师。晋师自郑以鄫之师侵楚焦夷(两地本来属陈国,焦就是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夷在其东南部,公元前637年被楚国占领。)及陈,晋侯、卫侯次于戚,(卫邑,在今河南濮阳市华龙区,卫国孙氏采邑。)以为之援。 秋,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吕”,在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伊庄镇。“留”,在今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东南。杜预注曰:吕、留二县,今属彭城郡。)郑子然侵宋,取犬丘。(宋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西北部。杜预注曰:谯国酂县东北有犬丘城。) 九月,邾子(邾宣公)来朝,礼也。 冬,卫子叔(公孙剽,子叔黑背子,见于公元前581年)、晋知武子(荀罃,知罃)来聘,礼也。凡诸侯即位,小国朝之,大国聘焉,以继好结信,谋事补阙,礼之大者也。 译文 元年春季,正月己亥这一天,诸侯军队包围宋国彭城。彭城已经不属于宋国的地方了,《春秋》所以这样记载,这是追记以前的情况。当时为了宋国去讨伐鱼石,所以仍称宋国,而且反对叛变者,这是宋国人的意志。彭城投降晋国,晋国人带了在彭城的五个宋国大夫回去,安置在瓠丘。齐国人没有在彭城会合,晋国人因此讨伐齐国。二月,齐太子光到晋国作为人质。 夏季,五月,晋国韩厥、荀偃率领诸侯的军队进攻郑国,进入它的外城,在洧水边上打败了它的步兵。在这时候东方各诸侯国的军队驻扎在鄫地,等待晋军。晋军从郑国带领驻在鄫地的军队入侵楚国的焦地、夷地和陈国。晋悼公、卫献公住在戚地,作为后援。 秋季,楚国子辛救援郑国,入侵宋国的吕地和留地。郑国子然入侵宋国,占取了犬丘。 九月,邾宣公来鲁国朝见,这是合于礼的。 冬季,卫国子叔、晋国知武子来鲁国聘问,这是合于礼的。凡是诸侯即位,小国前来朝见,大国就来聘问,以继续友好、取得信任、商讨国事、补正过失,这是礼仪中的大事。 附 《春秋》:“王正月,公(鲁襄公姬午)即位。” 杜预注曰:於是公年四岁。 《谷梁传·襄公》:“继正即立,正也。” (正常地继承君位,合于礼。) 《春秋》:“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宁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 杜预注曰:鲁与谋於虚朾(公元前573年十二月),而书会者,禀命霸主,非匹敌故。 “虚朾”,“朾”读cheng1,即虚,宋地,在今河南新乡市延津县东;一说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县。 “彭城”,江苏省徐州市。 《谷梁传·襄公》:“系彭城于宋者,不与鱼石正也。” (将彭城连系上宋国,表明不赞同鱼石回彭城。) 《公羊传·襄公》:“宋华元曷为与诸侯围宋彭城?为宋诛也。其为宋诛奈何?鱼石走之楚,楚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鱼石,鱼石之罪奈何?以入是为罪也。楚已取之矣,曷为系之宋,不与诸侯专封也。” (宋国的大夫华元为什么和诸侯的军队一起围攻宋国彭城这个地方呢?这是为了宋国讨伐的。怎么是为宋国讨伐的呢?因为宋国的左师鱼石逃到楚国(公元前576年),楚国为鱼石攻打宋国,夺取了宋国的彭城这个地方,将它封给鱼石。鱼石的罪是什么?他的罪状就是进入了彭城。彭城这个地方已经被楚国夺取了,为什么还说是宋国的呢?因为《春秋》的作者不赞成诸侯擅自封赏土地。) 鱼石,子姓,鱼氏,名石,是子鱼(见于公元前638年)的曾孙,公孙友(见于公元前611年)的孙子 ,宋国左师。 鱼石传略: 公元前576年,夏六月,宋共公(子瑕)卒。秋八月(庚辰初十),葬宋共公。于是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荡泽为司马,华喜为司徒,公孙师为司城,向为人为大司寇,鳞朱为少司寇,向带为大宰,鱼府为少宰。荡泽弱公室,杀公子肥。华元曰:“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赖宠乎?”乃出奔晋。 二华,戴族也;司城,庄族也;六官者,皆桓族也。鱼石将止华元,鱼府曰:“右师反,必讨,是无桓氏也。”鱼石曰:“右师苟获反,虽许之讨,必不敢。且多大功,国人与之,不反,惧桓氏之无祀于宋也。右师讨,犹有戌在,桓氏虽亡,必偏。”鱼石自止华元于河上。请讨,许之,乃反。使华喜、公孙师帅国人攻荡氏,杀子山。书曰:“宋杀大夫山。”言背其族也。 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出舍于睢上。华元使止之,不可。冬十月,华元自止之,不可。乃反。鱼府曰:“今不从,不得入矣。右师视速而言疾,有异志焉。若不我纳,今将驰矣。”登丘而望之,则驰。聘而从之,则决睢澨,闭门登陴矣。左师、二司寇、二宰遂出奔楚。华元使向戌为左师,老佐为司马,乐裔为司寇,以靖国人。 公元前573年,夏六月,郑伯(郑成公)侵宋,及曹门外。遂会楚子(楚共王)伐宋,取朝郏。楚子辛、郑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纳宋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焉,以三百乘戍之而还。书曰“复入”,凡去其国,国逆而立之,曰“入”;复其位,曰“复归”;诸侯纳之,曰“归”。以恶曰复入。宋人患之。西鉏吾曰:“何也?若楚人与吾同恶,以德于我,吾固事之也,不敢贰矣。大国无厌,鄙我犹憾。不然,而收吾憎,使赞其政,以间吾衅,亦吾患也。今将崇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逞奸而携服,毒诸侯而惧吴、晋。吾庸多矣,非吾忧也。且事晋何为?晋必恤之。”七月,宋老佐、华喜围彭城,老佐卒焉。冬十一月,楚子重救彭城,伐宋,宋华元如晋告急。韩献子为政,曰:“欲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强,自宋始矣。”晋侯师于台谷以救宋,遇楚师于靡角之谷。楚师还。 公元前572年,春己亥,围宋彭城。非宋地,追书也。于是为宋讨鱼石,故称宋,且不登叛人也,谓之宋志。彭城降晋,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 《史记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十三年(公元前576年),共公卒。华元为右师,鱼石为左师。司马唐山攻杀太子肥,欲杀华元,华元奔晋,鱼石止之,至河乃还,诛唐山,乃立共公少子成,是为平公。 平公三年(公元前573年),楚共王拔宋之彭城,以封宋左师鱼石。四年(公元前572年),诸侯共诛鱼石,而归彭城于宋。” 《春秋》:“夏,晋韩厥帅师伐郑,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悼公元年正月庚申,栾书、中行偃弒厉公,葬之以一乘车。厉公囚六日死,死十日庚午,智罃迎公子周来,至绛,刑鸡与大夫盟而立之,是为悼公。辛巳,朝武宫。二月乙酉,即位。 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晋襄公少子也,不得立,号为桓叔,桓叔最爱。桓叔生惠伯谈,谈生悼公周。周之立,年十四矣。悼公曰:“大父﹑父皆不得立而辟难于周,客死焉。寡人自以疏远,毋几为君。今大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后,赖宗庙大夫之灵,得奉晋祀,岂敢不战战乎?大夫其亦佐寡人!”于是逐不臣者七人,修旧功,施德惠,收文公入时功臣后。秋,伐郑。郑师败,遂至陈。” “悼公元年正月庚申”,按《左传》成公十八年所记与此合。但《左传》记时用的是鲁历(即周历),换算成晋历(即夏历),此“正月庚申”实在去年,即晋厉公七年。此云“悼公元年正月庚申”系鲁、晋历法纪年混用。 “厉公囚六日死”,按《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皆谓厉公囚三月而死,《左传》亦载厉公被囚历三月死,当是。此言“囚六日死”,当承上文误系厉公之囚于“闰月乙卯”所致。 “大父”,祖父。 “伐郑。郑师败,遂至陈”,按本书《十二诸侯年表》系于晋悼公二年,与《左传》襄公元年合。则伐郑事当在悼公二年。 (悼公周的祖父捷是晋襄公的儿子,没能继位,号称桓叔,桓叔最受怜爱。桓叔生下惠伯谈,谈生下悼公周。周即位时已十四岁。悼公说:"祖父、父亲都未能继位而到周避难,客死在周。我认为自己已经疏远了,从未盼望当晋君。今天,大夫们不忘文公、襄公的意愿而施惠,拥立桓叔的后代,全仰仗祖宗和大夫们的威灵,得以继承晋国的祭祀,难道敢不兢兢业业吗?大夫们也应该辅佐我!"于是驱逐了不忠于国君的七个大臣,修整旧的功业,向百姓布施恩惠,抚恤文公回晋时各位功臣的后代。秋天,讨伐郑国。郑军大败,于是又到了陈国。) 《春秋》:“秋,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 子然(?-前567年),姬姓,字子然,是郑穆公与宋子的儿子,公子嘉的同母哥哥,郑灵公和郑襄公的异母兄弟,郑国的卿。 子然传略: 公元前582年,秋,郑伯(郑成公)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也,执诸铜鞮。冬,郑人围许,示晋不急君(郑成公)也。是则公孙申(叔申)谋之,曰:“我出师以围许,为将改立君者,而纾晋使,晋必归君。” 公元前581年,郑公子班(子如)闻叔申(公孙申)之谋。三月,子如立公子繻(姬繻)。夏四月,郑人杀繻,立髡顽(后来的郑僖公)。子如奔许。栾武子(栾书)曰:“郑人立君,我执一人焉,何益?不如伐郑而归其君,以求成焉。”晋侯有疾。五月,晋立大子州蒲以为君,而会诸侯伐郑。郑子罕赂以襄钟,子然盟于修泽,子驷为质。辛巳(十一),郑伯归。 公元前572年,夏五月,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之师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于是东诸侯之师次于鄫,以待晋师。晋师自郑以鄫之师侵楚焦夷及陈,晋侯、卫侯次于戚,以为之援。秋,楚子辛救郑,侵宋吕、留。郑子然侵宋,取犬丘。 子然、子孔(公子嘉),宋子之子也;士子孔(公子志),圭妫之子也。圭妫之班亚宋子,而相亲也;二子孔亦相亲也。僖之四年,子然卒,简之元年(公元前565年),士子孔卒。 《春秋》:“九月辛酉(十五),天王(周简王)崩。”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二十一年(公元前586年),定王崩,子简王夷立。简王十三年(公元前573年),晋杀其君厉公,迎子周于周,立为悼公。十四年(公元前572年),简王崩,子灵王泄心立。”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元年丙子(公元前585年)。 五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卒。(《春秋经·成十年》:'晋侯獳卒。’《史记·晋世家》:'十九年,景公卒。’《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尽简王五年。) 六年(公元前580年)。(原注:辛巳,晋厉公元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简王六年,晋厉公寿曼元年。) 十三年(公元前573年),晋厉公卒。(《春秋经·成十八年》:'晋弑其君州蒲。’《十二诸侯年表》简王十三年,栾书、中行偃弑厉公。)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水经·泚水注》引《纪年》:'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不云何年。) 十四年(公元前572年)。(原注:己丑,晋悼公元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简王十四年,晋悼公元年。)王陟。(《春秋经·襄元年》:'九月辛酉,天王崩。’《史记·周本纪》:'十四年,简王崩。’)” 周简王,姬姓,名夷,周定王之子,东周第十位君王。前586年-前572年在位十四年。他在位时,周天子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公元前572年九月,病死,谥“简王”。他死后,葬处不明。其子姬泄心即位,是为周灵王。 周简王传略: 公元前586年,冬十有一月己酉(十二),天王(周定王)崩。 公元前583年,秋七月,天子(周简王)使召伯(召桓公)来赐公(鲁成公)命。 公元前580年,周公楚恶惠(周惠王)、襄(周襄王)之逼也,且与伯与(伯舆)争政,不胜,怒而出。及阳樊,王使刘子复之,盟于鄄而入。三日,复出奔晋。 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周简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郤至曰:“温,吾故也,故不敢失。”刘子(刘康公)、单子(单襄公)曰:“昔周克商,使诸侯抚封,苏忿生以温为司寇,与檀伯达封于河。苏氏即狄,又不能于狄而奔卫。襄王劳文公而赐之温,狐氏、阳氏先处之,而后及子。若治其故,则王官之邑也,子安得之?”晋侯(晋厉公)使郤至勿敢争。 公元前579年,春,周公(周公楚)出奔晋。王使以周公之难来告。 公元前578年,三月,公(鲁成公)如京师。宣伯(叔孙侨如)欲赐,请先使,王以行人之礼礼焉。孟献子(仲孙蔑)从。王以为介,而重贿之。 公及诸侯朝王(周简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五月丁亥(初四),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获秦成差及不更女父。 公元前572年,九月辛酉(十五),天王(周简王)崩。 《春秋》:“邾子来朝。” 《春秋》:“冬,卫侯使公孙剽来聘。晋侯使荀罃来聘。” 杜预注曰:冬者,十月初也。王崩,赴未至,皆未闻丧,故各得行朝聘之礼,而传善之(王虽崩,而赴问未至,诸侯不闻,使者已行,计其时间约建子之十月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