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源新探:梁姬到底作罐否?

 翠竹明月 2021-04-01

“罐”这个名称是当时的考古专家定的,其他人沿用未改。它到底是不是“罐”,或者说是什么器物,需要'深入考虑。罐,从缶形,从雚得声。雚,就是“鹳鸟”形。一种大眼睛带有毛角的鸟类,具体一点说,它是“猫头鹰”一类的鸟。青铜器中,没有发现自命为“罐”的铭文。当然生活里是有“罐子”,一种盛水盛饭的陶瓦器,也有瓷器。一般无盖,大口,鼓腹,无足,三耳,经济实用。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回到正题,上图铭文五个字是“梁姬作□□”在下已经考察是“梁姬作稻×”就差最后一个字。

首先是此字有一个外形,叫做“匸”“方框”读音也就是“fang”,在古代它就是用竹子,柳条,荆条编的筐子一类。这类器具,祥式很多,纯手工制品。如笸箩(小者多用于盛针线:大的盛粮食),簸箕,竹柳笺子(盛干粮用)篮子(带提拦),筐头。然而,考古不会发现它们的遗留物品,因为即使埋入地下,不久就会腐烂。金文里的“匚”是复线式,加折线缠绕。实在是由当初的竹,木条编织的筐子形状得来。

①虢叔作旅簋其万年永宝用。

②商丘叔作其旅簠,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以上这两个带“筐”字旁的,把它横过来看,就是竹,木条编织的盛器。

金文“簠”写法多样,除了它们共同的形符匚字外,就是声旁,有古,故,夫,甫,多数作声旁。也有从金,从“害夫”读音(胡)一样。胡,瑚,是它的同音通假字。其楷书“竹字头 甫 皿”是形声字。

我国的原始文字所用偏旁部首,它和原始器物一样相对应,由陶瓦器,竹木编织器,骨角器,蚌壳器,石玉器,再到金属器皿的过程,反映在原始文字中,有迹可寻。

遗憾的是《金文编》(修订版)无本铭文中最后一字。但它和金文“簠”又最接近的。《礼记,明堂位》“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左传哀公十一年》“孔文子之将攻太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甲兵之事,未之闻也。”胡,通瑚,从玉。东汉经学家包咸说,“祭祀用盛放黍,稷的祭器,夏朝叫作瑚,商代叫作琏,周朝叫它簠簋”。传世的青铜簠多数是方形器,但《说文》簠“黍稷圆器也”。传世的西周簠,有的自铭“用盛稻粱”的。出现于西周早期后段,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早期以后消失。梁姬罐正是这个区间铸造的,这在当时还算是个新事物。对这个字的声符,写法变异较大,我们不必对号入座,胶柱鼓瑟,它就是“簠”。也不论它的大小,或者到底盛放什么食物,当初也许就是个案头精美的小玩物。

至此,可以作结论,《梁姬簠铭文》为:“梁姬作稻簠”。

探求新字,殊为不易。故纸翻烂,所获甚少。《书谱》云“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吝筌蹄”,我今天就怀有这种感觉。其不足处,恳请方家教正。

(倗作厥考宝尊彝,用万年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