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第37篇:读文随笔∣王岱老师的“走进陶渊明”专题教学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04-01

王岱老师的“走进陶渊明”专题教学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课例开发是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教师对一篇课文的解读与教学设计,这是最常见的课例开发。不过很多教师将其简单化为备课、写教案等活动,没有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环节、教学流程以及背后的理念依据的角度进行完整的思考,这无异于错失了大量的课例开发的机会。但是我经常能够从期刊上读到一线优秀教师开发的精品课例,阅读之后总有很多收获。更可贵的是,不少优秀教师设计了大量的单元教学、专题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学习任务群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方面的课例,又从另一个角度为一线教师打开了新的大门。在这些优秀教师身上,我看到了难得的研究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印象比较深刻的,像吴泓老师的《论语》《红楼梦》等相关的专题教学。还有一位老师,印象也很深刻,就是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王岱老师。王老师的《以挑战性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战国四公子”专题阅读教学案例》值得中学语文教师一读,她设计的“战国四公子”的教学课例,是专题教学、群文教学的典范。最近,我又在《语文学习》2021年第1期上读到了《“走进陶渊明”专题教学案例》,我也可以预见,这又将是一个有分量的教学案例。

陶渊明的诗文数量不多,诗意和文字都较为浅显,真正晦涩有难度的文章不多,比较适合开展专题教学。围绕陶渊明的诗文以及诗人自身设计教学,也是在践行“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这篇文章我反复读了三次,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东西。第一次阅读感觉很平常,因为整个课例中没有任务情境、项目学习等高大上的理念;第二次阅读感觉文章很扎实,资料丰富,任务众多,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第三次阅读感叹教学设计逻辑之强、匠心之独运,诸多任务环环相扣,设计的问题能够体现教师的匠心。在我看来,专题阅读教学的目标设定很有必要,但更难的是任务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其中学习任务的设计,又是统摄整节课的核心环节。王岱老师设计的“走进陶渊明”专题教学,设计了四大任务,需要用10个课时进行落实。第一个任务是“读其诗文,想见其为人”,从陶渊明的诗文中初步把握其人物形象;第二个任务是“读众人眼中的陶渊明,思考其为人”,从历代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评论中,进一步把握其人物形象;第三个任务是读评论家笔下的陶渊明,探究读史读人的方法;第四个任务是探究陶渊明精神,思考其对当下的意义。应该说,前三个环节都是为第四个环节服务的,而前三个环节本身又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从把握形象到思考形象再到阅读方法的把握,不论是教学难度还是学生的认知层次,都在不断提升。但第四个环节本身并非专题教学的重点,真正的重点是对陶渊明诗文以及历代评论的阅读,在真正的阅读过程中思考陶渊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诗歌阅读的方法。也可以说,阅读的过程以及方法提炼,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设计好教学环节以及学习任务后,就是去搜集整理学习资源。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又是一个难点。难点之一在于受限于阅读面,无法掌握更多的学习资源;难点之二在于受限于认知水平,无法对大量的学习资源进行“结构化”整理;难点之三在于搜集梳理资源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不是每个教师都愿意去付出的。王岱老师不仅搜集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对这些资源进行了“结构化”的安排。首先是陶渊明自己的诗文作品,包括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篇目、传记类篇目、散文类篇目、诗歌类篇目等;其次是历代读者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评论,例如萧统的《陶渊明传》、吴小如先生的《<乞食>鉴赏》、叶嘉莹教授的《从“豪华落尽见真淳”论陶渊明之“任真”与“固穷”》和《汉魏六朝诗讲录》中有关陶渊明的内容、梁启超的《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等等。这些资源不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外阅读的资料,而是用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因此需要精心选择。

选择了资源之后,就是依据资源和学习任务进行更为具体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笔者不再对王岱老师设计的所有任务进行介绍,而是谈三点印象最为深刻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一是“小处搭支架”。王岱老师设计的具体学习任务,有的着眼于宏观的整理与思考,有的是从小处入手进行研究。只有宏观没有细节,学生的思考没有抓手和切入点;只有细节没有宏观,学生的思考陷入琐碎而忽视重点。在“阅读陶渊明的诗,鉴赏评点”中,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违己交病’'世与我而相违’,陶诗中有很多'违’字,请找出3例,对这个字,做一些点探究。'违’在陶渊明诗文中为我们透露了哪些信息?”从一个不起眼的“违”字入手进行探究,进而把握陶渊明诗歌的主题倾向以及其人物形象,确实精妙。二是“比较设问题”,即通过历代评论中呈现出冲突的评论,请学生分析判断。例如朱光潜先生说“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而鲁迅先生却说“历代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都静穆’,所以他伟大。”那陶渊明的伟大究竟表现在其“静穆”的一面还是“非静穆”的一面呢?这就需要学生结合陶渊明诗文的阅读进行分析。三是“诗”与“文”的互动,即通过作品去把握诗人形象,又通过诗人形象去鉴赏其作品。王岱老师设计了“阅读品诗之文,探究读诗之方法”和“阅读品人之文,探究读人之方法”,而读诗的方法和读人的方法不仅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同时两者又能紧密结合,这无疑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绝佳的方法。

应该说王岱老师设计的“走进陶渊明”的课例的实践参考意义很大,甚至一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个课例运用到教学中。但作为一线老师,不能仅仅关注“鱼”的层面,更要关注“渔”的层面,争取设计出个人的创新课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