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辩病脉证并治法解

 为什么73 2021-04-02
原创素医 炼鼎中医 今天
再读完《伤寒论》或《金匮要略》原文和注解后,在具体临床时,使用得最多的诊断方式是问诊,但是问诊就出现了问诊的局限性。

就以当今而言,病人告诉医生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高血压,但是在古代是没有高血压这个概念,不代表古代没有这个病。

以古代而言,在宋朝以前,不存在感冒这个概念(同样不代表没有感冒这个病)。也就是说在具体问诊时候需要对概念进行换算,比如高血压具有什么症状,感冒有哪些症状?

只是我们在换算这个过程之中,存在着各种误差,也就是诊断上有很多细节上的变化。比如同样是上火,有人直接换算成有热,所以用寒凉药。有人换算成询问病人有什么症状,然后具体辩证论治。前者是经验,后者是思想。当然也有意想换算,比如结石是石头,所以用火药来“炸开”石头,具体对不对,我不知道,但是有些中医用这种换算思维来治疗结石效果很好。(《素问 五脏生成篇》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因此“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可以简单翻译成论太阳病这个工具,如何在脉证中换算,并寻找出具体解决治疗方法之换算原理。因此各家对《伤寒论》的太阳病具体是什么,都是对的,只不过是一种换算工具。

作为具体的临床,要如何去理解与运用这种换算规律?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医诊断变化源流了。

在《内经》时代,主要记录且流行的方式是色脉合参。

《素问 移精变气论》云:“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通俗来讲就是望诊断与脉诊结合,那时候的人们认为气色与脉不会骗人。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望诊与脉诊结合使用方法不被多数人掌握,到了张仲景时代,在《伤寒杂病论》创作过程中,开始注解运用脉诊与问诊结合来代替色脉合参。

其好处就是造就了一大批医生,其坏处是问诊容易诱导人,常常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从而导致诊断偏差。

如: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从诊断的解读来看,这几条就是问脉结合的典型,只靠问诊容易诊断不准,只靠脉又有失偏颇。其中有伤寒的部分,通过问诊可以确定,其中有杂病的部分,通过脉诊来确诊。你说具体治疗到底是先治伤寒还是先治杂病?书上没讲。可是后来有部分医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将此部分割裂开来,认为不是属于原文,大概也是因为立场不同吧。

明清时代,出现了方证对应的思维方式,方证对应的思维方式出现,一开始还是问脉合参的路子。可是随着时间推移,在具体临床中就出现了更多的方证不对应,到底是应该从证还是从脉?

于是问诊合参又一次开始分裂,变成了问诊是问诊,脉诊是脉诊。问诊演变成后来的时方,多数靠思辨。如头疼具体有多少种证?具体用什么药。脉诊演变为脉药合参,是什么脉就用什么药。

再到后来,西医进入中国,问脉这两种诊断方式变得更为复杂。你问症状,病人告诉你西医病名。你号脉,病人恰好做了动脉造影手术,没法号脉。这是我们需要逐渐摸索和解决的问题。

回到正题,《伤寒论》治辩某某某病脉证并治法。其实就是问诊要与脉诊结合起来学习。问诊之中包含着人的换算思想,如太阳病,可以是表证,可以是足太阳膀胱经病,也可以是寒水之病。一如《周易》乾卦,为天、为父、为马。具体选择其中哪一个,则要根据脉来确定,进而分析商讨出治与法。

简单点说就是冬天之水冷,水冷如果是病,则冬天是脉。没有冬天,就没有水冷,但水冷不代表是冬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