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 var.major N.E.Br.)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切片,干燥。 【性状】 本品为圆形片,皱缩不平,直径1~2.5cm,厚0.2~0.4cm。 外皮红色,具皱纹,有灰白色小斑点。 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 中部横切片具5粒浅黄色果核,但核多脱落而中空。 有的片上可见短而细的果梗或花萼残迹。 气微清香,味酸、微甜。 【含量】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有机酸以枸橼酸计,不得少于5.0%。 【炮制】 净山楂: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 炒山楂:取净山楂,照清炒法炒至色变深。本品形如山楂片,果肉黄褐色,偶见焦斑。气清香,味酸、微甜。 焦山楂:取净山楂,照清炒法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本品形如山楂片,表面焦褐色,内部黄褐色。有焦香气。 【含量测定】同药材,含有机酸以枸橼酸(C6H8O7)计,不得少于4.0%。 【性味与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与主治】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用法与用量】9~12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山楂为常用中药,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的功效。 《中国药典》对净山楂仅要求“除去杂质及脱落的核”, 入药的山楂中尚未脱落的核可高达40%左右。 对于山楂核去留问题,古代说法不一。 宋《圣惠方》:“和核切,阴干为末”, 明《本草通玄》:“核有功力,不可去”, 清《医方集解》:“去核、或云核亦有力”。 明《本草纲目》:“去核暴干或蒸熟去皮核”; 明《炮制大法》:“水润蒸,去核净肉用”; 清《本草从新》:“去皮核用”。 清《本草从新》:“核亦有用,化磨积食”。 清《得配本草》:“核能化食磨积,治疝,催生,研碎化瘀,勿研消食。童便浸、姜汁炒炭,去积血甚效”。 山楂果肉总黄酮含量为11.25%, 果核总黄酮含量为0.82%, 两者含量相差近14倍。 果肉含有机酸43.68%, 果核含有机酸2.64%, 两者相差16倍多。 这两种成分基本集中在果肉内,核中含量甚微。 山楂果肉对心血管系统, 及消化道系统的作用, 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 及有机酸在起作用。 山楂核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主要是由于其所含的三萜酸类成分, 及不饱和脂肪酸在起作用。 我国每年至少收购1.5亿公斤山楂, 其中约5000万公斤的核弃为废物。 山楂核的亚油酸含量高达60.48%~75.25%, 可以作为研制防治心血管疾病新药的原料, 同时也可作为乳制品工业的添加剂。 山楂核仁,经有机溶剂浸提, 可制得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油。 由于其富含亚油酸, 从而具有降低血脂、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等作用, 是一种新型保健食用油。 山楂核经干馏后, 可获得黑色粘稠状的山楂核馏油, 该馏油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可代替黑豆馏油, 用作仪器防腐剂效果良好; 可将其配制成软膏或霜剂治疗皮肤病。 国家三类新药“红核妇洁”系列妇女外用洗剂, 亦为利用山楂核经特殊工艺制成, 具有解毒祛湿,杀菌止痒之功效, 用于妇女霉菌性阴道炎和非特异性阴道炎等。 药典山楂去核不去核,描述的不清楚。 饮片厂一般喜欢去核,这样客户喜欢。 药厂一般喜欢不去核,这样成本低。 通过上面的文献,对这个问题算有了解答。 但山楂存储变色的问题,未找到相关资料。 变色的山楂,颜色与焦山楂相似。 是否可以这样考虑? 缓慢的氧化,或许比急速的炒焦变色更好? 又者,山楂变色与品种,水分,环境,成分等因素相关? 变色是好是坏?是什么原因? 希望文末有小伙伴一起讨论。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山楂去核问题的探讨 乔立新 新乡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卫辉市 453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