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初到京城的齐白石无法融入当时的书画圈子,为了生活时常寄宿在寺庙,而今天要说的这幅画就是诞生于他当年所借住的宣武门外的法源寺。这幅画叫《砖纹若鸟稿》,通过提字可得知:己未的六月十八日,齐白石和徒弟张伯任相约法源寺,二人在寺中羯磨寮间说话时,齐白石忽然看到地砖上有一个石浆印子很像一只鸟儿,觉得特别有趣儿,就随手找了一张纸,蹲在地上,照着样子描了下来,并在小鸟的翅膀上写下了“真有天然之趣”几个字。29cmx21cm 托片 北京画院藏 释文:己未六月十八日与门人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羯磨寮间话,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之,石浆其色白正似此鸟,余以此纸就地上画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 这幅画中的怪鸟,有着圆圆的眼睛和呆萌的眼神,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个简单的轮廓。但是就这么一张小稿,齐白石却将它带在身边近四十年。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去世后,家属将其作品捐赠给国家,这幅不起眼的小稿和许多齐白石的重要作品一起留在了北京画院。 在《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第二卷第18页可以找到这幅小鸟图稿199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陈履生主编《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时,从北京画院所藏的一千多幅齐白石的作品中挑选了这幅小稿入集,这只小鸟终于从齐白石个人的世界飞入到美术史学者、画家和大众的视野中。2005年,为纪念北京画院美术馆开馆,馆方特意设计了一款笔记本,而这款小本的名字“真有天然之趣”就从此稿而来。 2010年“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展览现场此外,在2010年举办的“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中,小鸟首次在展览中和观众见面,它被隆重地安排在主展墙的后面,观众进入展馆后第一眼就能看到这张小稿。2018年,北京画院开始文创产品开发,从收藏的两千多件齐白石作品和遗物中选取最具有代表性,且能和大众产生联接的作品,经过几轮的论证,小鸟以它天然之趣的表情和它所代表的艺术理念再次脱颖而出,并有了一个名字“趣儿”。
“趣儿”的整体形象设计稿

“趣儿”的整体形象设计选定稿 作为拥有众多精品画作的大家,“代表作”怎么会是这么一只小鸟呢?其实,不能单凭技巧去评判这幅画的价值所在,它更大的价值在于本身的内涵。
齐白石曾说过他画小昆虫、小动物是“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究其根本,齐白石的画作就是要体现大自然原本的美,留住世界的天然之趣。而这个“趣”字,就是齐白石一生的艺术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作品的成画时间是在1919年,那是一个风云突变的年代。就在那一年,齐白石开始了他的“衰年变法”。 石涛说过:“不师古法不成我法,不变古法终非家法。”一个画家要自创风格谈何容易,取舍之间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找到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能够感动自己的东西,一个石浆印,于我们而言只是平常事物,但齐白石却从中找到了素材和灵感。或许,这就是他寻找的新的有趣的东西,因此,他在鸟儿翅膀上写下了“真有天然之趣”。齐白石的“趣”源于生活,他曾说:“我决不画我没有见过的东西。”因此,他笔下一个个鲜活有趣的形象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从生活中来。同时,丰富的艺术生涯也给他创造了“趣”的多种可能性。他觉得“不似之似,天趣自然”,方为神品。这幅小鸟无疑是白石老人创作生涯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白石老人的作品基调,没有其他文人那般清冷孤逸,却有满要溢出来的鲜活的乡土气息和生活的情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没有这幅《砖纹若鸟图》,或许就不会有齐白石先生后来的艺术突破和成就!这幅看似不起眼的涂鸦画作,其实是白石老人艺术生涯的核心灵魂。如果要做一个估价,恐怕已经超越了金钱的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