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住民“讲读”老建筑:做传承文脉的“小蚂蚁”

 cxag 2021-04-02

如今的上海,每逢节假日,探访名人故居、阅读老建筑、走走逛逛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已经成为不少市民喜欢的休闲方式。由专家、导游带队的城市行走,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而最近正在举行的上海市“建筑可阅读”全民讲故事大赛,则把更多“素人”讲者纳入了视野,经过海选入围的500多名选手中,年龄最小的4岁萌娃、80岁高龄的上海“老克勒”,都被徐汇包揽。原住民讲述身边的老建筑,会有哪些不同的味道呢?我们一起去听听看。


复兴西路44弄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总共7幢花园洋房用了七种不同的颜色,因为原屋主苗王公主和孙科二夫人蓝妮的名声,这里又被称作蓝妮弄堂。蓝妮所住的2号由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奚福泉精心设计,圆角阳台和简洁的建筑外立面保留完好,门窗上的铸铁花饰和几何图案则显示出装饰艺术派风格。这栋楼的三楼也曾经是表演艺术家秦怡、金焰夫妇俩的居所。那玫瑰别墅又是从何得名的呢?

“原先地上,白色的马赛克打底,上面是红色的,紫绛红的马赛克拼出四个字:玫瑰别墅,因为弄堂蛮宽的,字蛮大的,下面一排英文:ROSE HOUSE”,在陈理兆的回忆里,气派的logo令人难忘,“有没有办法可以让它再现出来”。

图片

今年80岁的陈理兆1941年出生在玫瑰别墅的斜对面,复兴西路23号,一所当年德国人开办的百达理医院里。从自家居住的五原路76弄华村,到永福路、复兴路、淮海路一带,是他从小读书上学、骑脚踏车上班的必经之路,这一带穿的弄堂,进的家门,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人文景物,于别人而言,可能是老照片里的印象,对他就是从未离开过的家园。在湖南街道金波居委文教干部邱瑞看来,“老先生说的这种东西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听的就是历史,听的就是故事。”

图片

退休前,陈理兆在航空航天工业部所属研究院工作,是个标标准准的理工男。退休后,爱好摄影的他,重新打量起生活了一辈子的衡复街区。“湖南社区学校办了一个班级,叫'优秀历史建筑及人文’,2009年办出来,这个班级当时是全上海第一家,全国第一家,我蛮感兴趣的,就报名进去了,变成了第一批学生,吸引我们的是这些老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

一个班35人的名额很快满员。从原先琐碎的见闻掌故到系统的建筑、历史、人文梳理,陈理兆和他的邻居伙伴们越学越有意思,课程毕业不舍得解散,索性成立了“老房子沙龙”,走访居委、听老住户讲述,继续探索挖掘老建筑背后的故事,而社区学校开出的“老房子工作室”,不仅邀请”老克勒”一起人文行走,也为他们搭建了文化志愿者的舞台。

图片

“大批学员毕业都去做了宋庆龄故居、柯灵故居、张乐平故居的志愿者,也参与到我这里面,成为社区学校相关课程的讲师,去年因为疫情,课程搬到了云上,我就跟他们一起分分工,录线上课,也有直播课。”湖南街道社区学校教师赵继竹告诉记者。

图片

“我们大部分都是这里的原住居民,所以比较熟悉,大家通过一些行走活动,通过一些资料,一些采访,进一步把内容丰满起来。”陈理兆口中的“班长”,湖南街道“老房子沙龙”负责人陶云飞介绍。

图片

当天录制的线上课,讲的是生活在湖南街道区域内的音乐人。聂耳,贺绿汀,陈传熙,黄准……为了备好课,前一晚,陈理兆稿子写到半夜。这门他12年前选修的“优秀历史建筑与人文”,如今的名字是“走近身边的老洋房”,而从学员到讲师,这些风貌区里的原住民乐在其中。

图片

图片

“他们从小生活在这里、长在这里,像湖南街道的电影人、音乐人、戏剧人,从小他们就经常见到,很熟悉,就是邻居,所以他们讲出来的东西很有趣,而且很贴切。”赵继竹说。

图片

“现在越来越重视老房子研究,包括挖掘它背后的人文故事,其实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相当于传承过程中的一个小蚂蚁一样,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老先生这样比喻。

图片

据了解,“建筑可阅读”全民讲故事大赛收到的上千条参赛作品中,有学生、导游、主播、网店店主、外卖员,和像陈老先生一样的街区原住民。目前线上投票已结束,主办方还将邀请专家进行专业评审,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用不一样的讲述带市民游客领略上海的城市魅力。

记者:张文菁、王卫民

视频来源:看看新闻网

部分图片来源:徐汇文旅、乐游上海、ShanghaiLOOK

编辑:陈思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