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菁雯:读《香河畔的微笑》有感

 陳昱文 2021-04-02

初次接触尤今,源于那一次闲步书店。角落里那本《尤今散文》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目光:素雅大气的淡蓝色封底上,一株昙花素素的笑,而“尤今”这个初读拗口,细细咀嚼却意味隽永的名字,也令我产生莫大兴味。

然而,一读便“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对于方块字的应用却达到神乎其神的境界----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却常字见新,平字见奇。她的描写细腻如羊脂玉,却不乏风趣,而她涉猎最广诉是游记。

《香河畔的微笑》正是她在顺化古城的所见所闻。开篇闲闲几笔,勾勒出一种诡谲、苍凉的氛围,其貌不扬的小店为后文巧妙畜势,使文章一波三折。“木窗木门、小小窄窄、污污黑黑,煤油灯疲惫无力的亮光,鬼鬼祟祟地从门窗里泄了出来,闪闪烁烁的,有几分阴森诡谲的味儿。”这是对煤油灯的第一次描写,一方面写出小店破败,一方面衬出顺化夜的苍凉。而对煤油灯的第二次描写则温和许多,对比强烈,“吃毕,把香蕉叶丢入竹筐儿里,店里的小猫小狗闲闲地踱了过来,贪婪地舔食叶子上的食物残渣。中年妇女看到,软声软气呼喝它们,猫猫狗狗听到了,抬起头来随意看了看,又低头舔食如故;倒是桌上的煤油灯,不明所以地受了惊吓,瘦瘦的火舌,簌簌地抖动着。”煤油灯由诡谲变为温馨,暗地里的蜕变实是作者心境的变化。

而她对于夜色描写则更为传神。

“夕阳已沉而树梢无月,顺化这座历史古城,此刻,正浸在一种半昧不明的尴尬情景中,远处近处幢幢破落颓败的建筑,化成了暧昧的黑影,像印在大地上一个个模糊不清、来历不明的巨型指印。”到“窗口正对香河,嫩月已升,圆而大,为原本墨黑的香河镀上了晶亮的金光。”既暗示时间流逝,又凸显情感升华过程,别有意趣。

琦君曾赞尤今的文字带有一种神奇诡谲的魅力,因为,她的诚恳认真;因为她带有一份丰富趋势的情感,她笔下所呈现的每一处风光,每一个人物,每一种奇风异俗,都是经过她细心探索、观察、体认、糅合了,她行前对各国文化地理历史等背景的充分研究准备,透过笔端流泻而出,永远有着独到而睿智见解,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每个字都是极精炼传神的。

正如,她在《昙花的哲学》中写过,昙花凋零时,“众人齐声叹可惜,独我羡慕它,它辉煌而来,辉煌而去,生命虽短,不曾浪费一点一滴。”

附原文:

香河畔的微笑

尤  今

夕阳已沉而树梢无月,顺化这座历史古城,此刻,正浸在一种半昧不明的尴尬情景中,远处近处幢幢破落颓败的建筑,化成了暧昧的黑影,像印在大地上一个个模糊不清、来历不明的巨型指印。朦朦胧胧的香河,缓缓缓缓地流经全城,无声、苍凉。

我坐着的那一辆人力车,由交通繁忙的大街,转入了冷僻寂静的小巷。巷子里的店铺,好似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木窗木门、小小窄窄、污污黑黑,煤油灯疲惫无力的亮光,鬼鬼祟祟地从门窗里泄了出来,闪闪烁烁的,有几分阴森诡谲的味儿。

来到了巷子的尽头,人力车夫颔首示意:

“就是这里。”

举目望去,是一间简陋已极的小店,店里左右两边靠墙处,摆了四张矮矮的桌子,每张桌子配两张矮凳。

旅游册子,是这么介绍的:

“在这家小店里,您可以尝到具有百年历史的越南传统小食。”

店里,只有一名中年妇女跑进跑出地忙个不休。我们才坐下,她便快速地把一个圆形浅底竹筐儿搁在我们脚旁,少顷,从厨房捧出了四个碟子,碟子上放着四种点心,每种十件,每件都以香蕉叶子包裹着。

虾米糯米团、银鱼细粉团、碎肉鸡蛋卷、碎虾蒸粉团。

点心是以祖传秘方配制的,越南其他任何地方绝对吃不着。

拆开香蕉叶,一缕烟气蹿了出来,极香。点心很秀气,很细致,吃了一件又一件,不一会儿,便盘底朝天了。吃毕,把香蕉叶丢入竹筐儿里,店里的小猫小狗闲闲地踱了过来,贪婪地舔食叶子上的食物残渣。中年妇女看到,软声软气呼喝它们,猫猫狗狗听到了,抬起头来随意看了看,又低头舔食如故;倒是桌上的煤油灯,不明所以地受了惊吓,瘦瘦的火舌,簌簌地抖动着。

食毕,双手黏糊糊的,起身,到厨房去舀水来洗。

厨房里,有一个很大的灶,柴火正旺,熊熊的火势,稳稳地托住一个多层的大型蒸笼。土灶旁,坐着一老一幼。老的在调制面糊,而幼的在清洗香蕉叶。窗口正对香河,嫩月已升,圆而大,为原本墨黑的香河镀上了晶亮的金光。祖孙两人,一刻也不停地忙着,被火光染了红晕的脸,淌满了汗珠。坚守祖业的美好感觉,使这两张脸,不自觉地荡着丝丝恬然的笑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