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宁佘村——“金陵古风第一村”

 我是五片云 2021-04-02
2021年04月02日   10 :老南京/服务信息   稿件来源:金陵晚报  


    佘村位于江宁区东山街道,坐落在群山之中,东傍青龙山,西挽黄龙山,北靠横山,南临双龙湖,山环水抱,湖光山色,旖旎无比,云水涟滟间,古村650年来就这样静静地隐于乡野。

  佘村“七古”

  佘村历史悠久。据《佘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1370年前后),佘氏祖先为避战乱,带领族人从河南开封府一路南下至佘村定居,在此后六百余年的发展变迁中,留下了“七古”,即:古祠、古宅、古花、古井、古树、古铁、古窑。佘村故有“金陵古风第一村”之美誉。
  古祠,即潘家祠堂,该建筑坐东北面西南,共二进,一偏房,计十二间。建筑外观庄重古朴,内部雕梁画栋,精致美观,现改建成村史馆,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宅,即潘氏老宅,此宅院坐北朝南,建筑结构严谨,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是今南京地区尚存的古民居建筑之一,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铁。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后,为巩固其政权,严禁民间私藏兵器,下令缴集武器而焚毁之,佘村焚毁兵器留下的铁渣倒入村东一个池塘,堆积成山,横卧塘中,其形如牛,此塘俗称“生铁塘”,村中素有“一尊铁牛戏小塘”的说法。“铁牛”后来被毁,但塘底部分残渣依旧可见。
  古花,即400岁的“枯枝牡丹”,位于潘氏老宅内,以特、怪、奇著称,花瓣闰年奇数十三瓣,平年偶数十二瓣,每年谷雨前后三日内开花,花信准确无误,花期较短,芳容难睹。
  古井,位于村中心三茅宫西侧,距今有300余年历史,井圈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内径35厘米,高58厘米。井圈上有内凹龛状二处,一处刻“井泉龙王之位”;一处刻“大明年间为一源泉,至大清甲申年改置为井”。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树,即古柏(圆柏)树,位于村前牛家山口,系潘氏四房先祖遗物,据测算树龄逾500年。树高10余米,直径约1米,枝繁叶茂,树干一半生一半死,虽经多次毁损,依然得以保存至今。
  古窑。明洪武年间,佘村村民在小茅山北麓“龙口”、南麓“马槽”、“大水沟”及村西“西堰”等处广建石灰窑,大烧“石灰”。所产石灰品质优良,加之价格低廉,颇享盛誉,远销金陵内外。

  佘村“九十九间半”

  佘村潘宅分东西两宅,由河南商丘籍巨商潘恒才斥巨资建造,前后历时十七年,原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西宅建于明末,保存较好,东宅建于清朝,两宅合为一体,相依互存,虽建于两个时代,但看不出它的分界线。
  潘宅青砖黑瓦,坐北朝南,结构周密严谨,建筑规模宏大,由三个宅院组成,每宅均为三进穿堂式高墙深院,每进七间,每间九架砖木结构,有大厅、客厅、住房、厨房、杂屋、厕所、下水道、古井等建筑,主房、偏房共逾百间,民间俗称“佘村九十九间半”。由于年代久远,战乱中又遭破坏,现仅存66间。
  从外形上看,房顶有波浪状的黑瓦,片状瓦整齐排列成屋脊,屋脊中间的花样装饰,以及屋檐下精美的波浪形贴边装饰,简单朴素中透着精致。
  大门皆用非常坚实的柞树做成,江苏没有柞树,据说是潘恒才从老家河南运来的。抗战时期,日军攻到佘村后,刀劈潘宅大门,刀都卷了口,门上只留下几道印子而已。大门上方砖雕造型美观、雕刻精美,有“南京最美的砖雕门套”之美誉。
  潘氏住宅建筑群端庄大气,既采纳了徽派、南京城南等建筑的风格,也吸取了中原文化的精髓,以其匠心独具的手笔,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细节处的精美能体现出旧世繁华,是南京地区不可多得的历史民宅建筑艺术精品。
  大宅所有房屋前后连接,左右相通,互相交错,紧密咬合,布局巧妙如多个“回”字形组成,如同迷宫,堪称古建筑一绝。抗战时期,日寇曾驻扎在这里,据说,初入宅内一时绕不出来,以后都不敢再进,害怕丢了小命,后来日寇怀疑老宅里偷藏军火,不仅把怀疑对象活活烧死,而且用炸弹炸毁了五间老宅。

  佘村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位于潘氏住宅东侧十米处,坐北向南,1921年修建,1924年竣工,造价1.2万银元和4000石大米,宗祠东西有马头墙,大门两侧各置青石门当,门当高近1米,门厅中脊高过两边,三朵斗拱,门前做船篷轩,后面双步梁,紧接一个纵向的轩,二进抬梁式,然后是天井,四面挂落回廊。建筑主体结构为两进三房,一个偏房,只有十二间,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祠堂外观庄重古朴,内部雕梁画栋,精致美观,为南京近郊保存最好的宗祠,与潘氏住宅一起构成古建筑群。

  佘村历史传说

  佘村原先因青龙山、黄龙山而得名“龙村”。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后,听到佘村今后要出天子传言,于是龙颜大怒,欲有灭村之举,刘伯温得知规劝朱元璋,“天下初定,不宜开此杀戒,为臣前去解决即可。”刘伯温入村后,第一件事是砍掉所有竹林,让千军万马无处藏身;第二件事是切断田埂,此处有九条田埂,乃九条小龙龙筋,于是在九条田埂上插九把铁锹,切断了龙筋,插铁锹的田埂,后演化为“九龙埂”,佘村至今还流传着“挑千挑万,不如插锹吃饭”的俗语;第三件事是开山烧灰,刘伯温认为青龙山系卧龙,在其脊梁上开凿石块煅烧成灰,燃烧掉龙脉;第四件事是焚毁兵器,将村中百姓的大刀、铁矛等兵器集中焚毁。第五件事是改村名,龙村“龙"字有犯上之嫌,又因村中“佘”姓居多,改村名为“佘村”。从此佘村村名沿用至今。现在,村前有个“九龙广场”,起伏的黑瓦砌成的龙身代指这段离奇的传说。 宋廷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