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买绿茶、白茶、红茶、岩茶时,你被4个话术忽悠过吗?套路太深了

 小陈茶事 2021-04-02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不管你是喝茶多年的资深老茶客,还是刚入茶圈不久的新人。

相信在向茶掌柜买茶的时候,多多少少都听过:

不苦不涩不是茶。

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在茶圈中已流传多年。

即便早被证实,好茶的风味并非苦与涩,但依然有人信服。

如同洗脑一般,让多数喝茶者的脑海中,形成了“茶本该苦涩”的根深蒂固的观念。

而那些茶掌柜,并不知道自己认知局限,反而觉得自己是权威。

用看似无可辩驳的话术,来说服消费者。

如此一来,即便你半信半疑,却又不知道哪儿有问题,只能买单。

那么问题来了,买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时,该如何戳破这些谣言呢?

今天,便要带大家揭秘那些年买茶时,茶掌柜经典话术背后的真相。

《2》

话术一:茶汤越苦,回甘越好

爱喝茶的人,都认为“回甘”是品茶的最高境界之一。

好茶入口以后,回甘生津,的确会给人带来畅润的美妙体验。

但是,很多人却把回甘理解为了苦尽甘来的“甘”。

也就是当喝了一杯苦涩难耐的茶汤后,口腔中慢慢回味,最后以甜味结束。

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味觉上的反差罢了。

就好比喝了一碗中药汤以后,舌头已经被苦涩味麻痹了,变得极度敏感。

此时即便喝一杯寡淡无味的白开水,也会觉得清甜无比。

反差,生活之中处处存在。

当从阳光刺眼的户外,走进一个黑漆漆的、没有一丝光亮的房间。

由于周围环境突然变暗,眼睛一时难以适应,便会处于暂时性看不清的情况。

待1-2分钟后,才会慢慢恢复视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同样,苦尽甘来也是为了口腔调节平衡,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可真正的回甘,并不是这样。

在GB/T 14487-2017《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国标中,对于回甘的定义是:茶汤饮后,舌根喝喉部有甜感,并有滋润的感觉。

至于回甘是如何形成的,按照目前拥有较高认可度的说法,主要依靠茶叶当中的物质与口腔唾液中的蛋白酶相结合后,在舌面上形成了一层分子膜。

它短暂性地隔绝了舌面和茶汤的接触,当这层膜被茶汤冲刷、破裂后,味蕾得到了解封。

此时,若喝的是一杯好茶,内含物质丰厚,鲜爽甜润,则立马就能感受到了茶汤中的甜味。

回甘,也正是如此而来。

由此可见,好茶即便不苦不涩,也依然回甘清晰,入口鲜爽。

苦涩后的甘甜,不过是一种假象,用于掩人耳目罢了。

《3》

话术二:品质越高的茶,喝起来越淡

的确,好茶喝起来刺激感弱,给舌面带来了如沐春风般的舒适感,就像做了一场按摩。

但是,用“淡”来形容优质茶,并不准确。

比如,白茶中的白毫银针,常常被人诟病为“滋味淡”。

而那是丰富的茶氨酸,所带来的极致鲜爽感,毫香蜜韵,回味无穷。

茶汤淳和、饱满,能够感觉到汤水中的劲道感和力量感,又何来淡的说法?

再比如,武夷岩茶中的牛栏坑肉桂,生长于正岩产区,一出生便自带光芒。

桂皮香、花果香、焦糖香等层次多变的香型,集于一身,滋味浓郁稠滑,花香落水。

汤水柔和细腻,舌头仿佛被一群水分子包裹着,舒爽极了。

并且,在舌面上的留存感很强,咽下之后回甘迅速,生津如泉涌。

即便过了三五分钟,口腔中依然弥漫着花香和桂皮香,持久悠长。

这般好茶,如何用一个“淡”字形容?

因此,若一杯茶汤的滋味真的很淡,且没有内容物,则代表着茶叶的品质不佳。

内质匮乏,养分不足,自然难以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变、饱满的汤感。

品饮起来,只是略比白开水多几分茶味,却并不出彩,甚至毫无特点。

如此看来,这句话也只是个大忽悠!

《4》

话术三:茶沫越多,代表茶汤喝起来越稠滑

这句话,是从某一位茶友那儿听来的。

他说,自己在煮老白茶的时候,发现在茶汤沸腾的过程中,表面上冒起了许多气泡,也就是茶沫。

于是乎茶掌柜告诉他,煮的越久,茶沫越多,代表茶汤喝起来越稠滑。

乍一听,似乎没什么不妥。

但茶友转念一想,茶沫和稠滑度有什么关系?这下才回过神来,前来提问。

茶汤中的茶沫和稠滑度,根本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关系。

煮茶时的茶沫,只是因为水受热沸腾后,由液体变成了气体,由底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又有许多小的气泡融合在了一起。

换句话说,即便是煮白开水,也会出现这些气泡,与稠滑与否根本无关。

再者说,老白茶并非煮的越久越好,又侧面印证了这位茶掌柜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除了煮茶,用盖碗泡茶,也会出现茶沫。

这时则是与茶皂素、灰尘杂质,以及茶汤击打形成的水花等一系列因素有关。

例如,茶叶中的茶皂素含量高,会让冲泡后的茶沫变多。

但是,茶皂素的滋味是苦、辛、辣,同时还会造成茶汤苦涩。

又或者在泡茶时,用悬壶高冲的方式注水,在水流的强烈的激荡下,也会促成茶沫的出现。

但说来说去,都和茶汤的稠滑度扯不上联系。

《5》

话术四:茶叶越陈越好喝,新茶滋味一般

此话一出,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因为在六大茶类中,大部分的茶叶都不适合久存。

譬如绿茶,提倡趁鲜喝,它的特点是色泽嫩绿,清香高长,鲜醇甘爽。

而武夷岩茶和红茶,也建议是在1-2年内品饮,尽早感受最佳的味觉体验。

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茶叶内的芳香物质挥发,内质分解,品质下滑,则错过最佳赏味期。

因此,对于绿茶、岩茶和红茶来说,并非越存越好喝。

超过了限定的时间以后,反而香气寡淡,滋味不足。

唯有白茶和黑茶,具有适合长期储存的特征。

在品质优越的前提下,经过多年的良好陈化,蜕变为老茶,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但是,它们在新茶时期的风味,也是极好的。

不存在老茶好喝,而新茶滋味一般的情况。

茶掌柜之所以鼓动大家不要及时喝,而是买回家以后存一存,实则是在拖延时间,掩盖自己的茶叶品质不佳的缺陷。

等到多年以后,再将责任推卸于储存方式不当身上,将自己撇得一干二净。

这却让很多听信此言的茶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最后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6》

新茶友常说,最怕的就是被忽悠。

若是遇上一个口若悬河,黑白不分,颠倒是非的茶掌柜,更是一脚跌入了深渊。

究竟该如何避开?关键还是在于自己。

每个老茶客,都是从新人时期开始。

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心态,不要偏听偏信,随波逐流。

比起听他人意见,更关键的是自己学习和实践。

多方对比和印证,找到确定不疑的观点,才是避免被忽悠的最强“武器”。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