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团队精神,是我一直追求与向往

 新用户75881VNn 2021-04-02

       退休不好好养老,孩子這樣說,老友这样说,老许自找苦吃,我听惯了。下乡种田数年,深感团队精神是一个能够抱团取暖的最好形式,但却发现可遇不可求。

       有道是独木不成林。我深知单打独斗,比什么都痛苦,可是我确实是这么单打独斗过来的人。

       从前 ,参军入伍,是一个农村的毛孩子,没有啥文化,据说是被十年耽误了的一代人,可是,在部队首长的培养和教育下,改变了自己的身份,那时候,军队叫做“毛泽东思想大学校”,革命的熔炉。一切思维方式和工作、学习、训练方式,都以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尤其那个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直在照耀着我前进。

       后来,离开部队回地方,有优厚的待遇,比部队那种艰苦的生活要舒适多了。可是一不小心,被改革下岗内退回家休息。我这人生成贱骨头,当四十多岁休息时,在家呆若木鸡 ,便去做点想做的事情,多为家庭挣些花费,可是还是像没头苍蝇,到十年后,一事无成。

       再到后来,看农业税取消,农村不仅没有发展,青壮年进城打工去,老人与妇女儿童留守乡村,土地荒芜,粮食进口已经到四分之一。一个农业大国,现在搞的靠进口粮食,心里总是不踏实的,有伟人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可是一听说进口粮食如此之多,又坐不住了,再听说进口粮食是转基因,小白鼠的下场,更害怕了,决心回家种田。

       我特别痛恨那些动不动说不吃转基因粮食,中国就会饿死不少人,所以吃转基因是必须的,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既然不靠进口粮食要饿死许多人,那么多土地荒芜又该怎么讲?土地不是种粮食的吗?不进口粮食要饿死许多人,如果真的似传言吃转基因三代后绝后,那不比种可留种子粮更可怕吗?不就是吃死等死?这是什么逻辑!所以我就不信邪,下乡种粮食!

       但是种粮食也是个问题,即自己种粮食,如果不会种,不懂种,也是个问题,那就是草甘膦除草剂,照样嵌入转基因病毒蛋白,种和不种,不就一样结果吗?这难题又摆在面前。

       幸亏当年读过不少毛泽东著作,其中毛泽东主席在《矛盾论》一文中论述过,“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出现了”。人类总是在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不断改造,才不断前进的,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我虽农家子弟,小时候,虽对种田有所了解,但只是跟着大人感觉走,什么时候种什么,二十四节气歌背的滚瓜烂熟,并不懂什么种什么。现在要从头学起。可是青壮年都进城打工去,找到合作伙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并且,现在的草甘膦的使用,减轻了人们劳作强度,大家不愿意人工除草,要打草甘膦,非常省事。而我用人工除草,累得腰都伸不直,只得请人除草,但人工成本确实高,粮食价格非常低,这样的投入和产出,是要赔大本的。所以矛盾出现了。当然种的少,赔本还能顶得住。

       令人欣喜的是,把老种子和自留种种出来的庄稼,人工除草的,以现在的价格投入和产出相比较取的中间价,粮食能够卖出去,并且得到大家欢迎,也就坚持下来了。

       我是需要团队的,深知孤军奋战的艰难,也一直在寻找合作伙伴,得到的是当地六十岁以上老农的积极支持。这些老人们,坚守着当年毛泽东主席的教导,以粮为纲,坚守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的理念不动摇,一直在帮助我把庄稼种下去,我的产品也有了社会的支持,我想发展。

       对于如何发展问题,矛盾又出现了:老农帮助种田,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种田,如何实现与市场对接,如何对当年的集体经济与现在的单干农业有机结合,今天如何合作,合作精神如何认同,才能够找到发展的突破口?这就需要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就需要新农人有新观念,新方法了。这个问题虽经数年努力一直没做好。

       比如,创建一个团队,劳动报酬是个大问题,没有较高的劳动报酬,在当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下,没有人愿意跟我干,所以,许多慕名而来的朋友不客气地说,我这苦行僧生活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要么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干,要么打道回府,老许这么大年纪,别在乡下累垮了。

       其实,一开始是有团队的,那团队就是当地加入合作社的社员。但是,如果让合作社老社员靠种几亩田过日子,肯定喝西北风。而且种粮周期长,让别人闲着你养不起,人家打工一天挣二百元,你这样耗人家,于心何忍?只好随大家去。

       再到后来,有些有志者想参与共建,但乡下苦行僧生活,寂寞难耐,坚持不到十天半月,都散了。我知大家心情,城市是我小时候的向往,那里灯红酒绿,花花世界,难道不让别人向往?再说,在这个互害的世道,说不定一不小心,参与一个互害模式,捞一桶金也就够用了,只好随大家去。

       接着,我还是想找人的。来的人据说都被我的精神感动,立志跟我大干一场,可是干着干着,又想着赚不了大钱,梦想发大财的人,经不起这样的慢工细活,今天这个主意,明天那个建议,我听后觉得都做不到,也就又走了。

       现在,我似乎看到希望,有神兵天降气象,身边终于有呆得下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的知识人和文化人,我相信能够坚持下去,因为有了较好的基础,较好的人脉,较多的老种子粮的认同。但愿能与老许合作下去,也相信能够合作下去,也会取得预想的效果,衷心谢谢这些同志们!

       其实老许的心,不在乎自己得多少,只在乎我的理想能够实现。在我的心中,新农人的概念就是能够把握市场脉博,能够操作现代化通讯工具,能够有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模式的思维方式,就够了。接下来我想的就是,把老种子作为核心价值观,坚持把老种子育好种好,产出更好效益,再建乡村文化,挖潜美食潜力,开发乡村美食资源,把乡村风味小吃发扬光大。

       本人合作社名为“山水云间”。现在看来,名不副实,现在讲打造,就是要打造成原产地种子粮,可观光,可食用,可留种,可加工成乡村风味的美食。把环境打造成有传统农具博物馆,有奇石景观,有根雕艺术,有盆景园林、有民俗文化表演的那样一种乡村气息浓郁的乡建。那时候,还我这山水云间,也许会开怀一笑,说声有个样儿了。

       虽然不成熟,想必离陶潜先生“采菊东蓠下,幽然见南山”的境界不远了。我崇尚苏轼先生,在杭州,他建苏堤,在黄冈,他发明东坡肘子,在海南,他挖出东坡井。苏轼老先生的这句话我牢记心中,就是“处乱不惊,临危不惧”,还有刘禹锡的《陋室铭》,也是经常读的,老许生活确实很清苦,但老许是在坚持的。也许夕阳西下的老许,活的没有失去活下去的意义。

录明代杨慎《临江仙》一词如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点击左上角“老许有话说”,即可查看所有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