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了几年水稻和其余经济作物以及蔬菜,基本摸清了它们的产量、生长习性。可是,我与外行人一起聊天的时候,一说起种老种子粮,都摇头说产量低,我只能一个个解释:事情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  一些人长期以来,不做实践,只是人云亦云派,或者说有人以贩卖自己的产品达到自己的目的,故意给老种子抹黑,说它们产量低,这些人不加思考去符合。再加上这些年来,铺天盖地的讲一些种子产量高,谎言重复一百遍也就成了真理。 下面,我就以我的实践来为老种子“平反昭雪”,请不要拿老种子产量低一概而论,这样让很多人并不知道事实真相: 我手中有水稻种子十余种,其中还有去年培育的第二代种子,这个种子,我是从其基因突变中提取的,此稻分蘖率高,每穗三百余粒,因没工具,无法用千粒重来测出,但我可以肯定这种种子亩量达一千二百斤以上,这是我从多种稻子的穗长粒数比较出来的,明年它就是第三代,可以从一穗发展到半亩地了,明年,我就可以尝到它的口感,测出它的产量了。
 同理,我种的十多种稻子中,有的是千年老种子,有的是近几十年来的老种子,它们的产量分别不同。比如,千年老种子,产量稳定,抗虫抗病率高,但种植要求严格,不能使用化肥,不抗除草剂,8成熟必须收割。而其余当地老人讲到口感好的品种,种植测算产也达到八九上千斤。有的同一种子在不同的江南等地耕种,达1200斤左右。这说明,老种子产量低,是指某种种子,但许多种子,不仅产量不低,而且口感非常 好,煮饭,煮粥,炒饭都香甜可口。 如果以老种子产量低为由,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上下五千年有数万种水稻种子,其中肯定有许多产量高,口感好的老种子消失在历史烟尘中。我们的老祖宗,也是千百年如一日寻求老种子的产量和口感的,没有老祖宗的努力,哪来的那么多品种?
 对于老种子产量低的问题,最近我有朋友专门查到了当地的县志记录,比如一九八二年,河南商城县县志这样记载: 商城水稻种植品种不断更新。清嘉庆年间水稻种植品种达39种。民国时期常种品种有湖南早、白杆粘、红杆粘、黑米红、细叶柳等34种。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5次品种更新,常种品种近百种。50年代引种胜利轴、徽州谷。60年代引种马尾粘、青胆轴、广场矮、农垦五八。70年代引种沪选十九、矮脚南特、莲塘早、八四矮六三、杂交水稻二号等。1976年河凤桥农科所从息县引进香稻丸2斤,种植0.2亩,单产350斤,米香浓郁,为稻中精品。80年代后,主要品种有广二矮一0四,亩产1100斤,红南,亩产1000余斤,桂潮二号,单产1200斤,双桂二一0,单产1280斤, “如二九”、“九0",亩产980~1010斤,米质优良,蒸煮后有竹香味。至今,全县水稻种植品种梗、籼、摇俱全,水稻生产向高产、稳产、优质方向发展。 事实证明,老种子,有产量低的,也有产量高的,产量低的并不一定口感好,产量高的口感并不差。而我在种植过程中,与一些人交流,现在农村流行的,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产量并不高,许多老农纳闷,不知道是为什么。今天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品种多样化,使中国农耕文明,中国农作物的种子能够世代相传不至于绝种,寻找老种子确实需要真功夫,硬功夫,没找到过去产量高的老种子,不等于老种子产量普遍低。 在我寻找老种子的过程中,是做了许多时间的投入以及费了不少周折,经受了失败的经历的。比如,种庄稼的人谁不喜欢产量高的种子?谁不喜欢口感好的种子,也是考虑老种子的产量和口感的问题,这几年我就淘汰了数种产量低,口感不怎么好的品种。比如,有个日本品种,大家都说好,但我种植的时候,产量低,口感也不见得跟别人讲的那么好的,而且早熟,考虑当地气温,在七月人们最怕热的时候去割稻子,太辛苦,就将其淘汰掉了。再比如,有人给我提供,当年有一种叫691的品种,好吃产量高,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踪迹。
 因为多年来,把产量高口感好的老种子让不育种子,转基因种子代替,这些种子渐渐淡出人们视线,这不是正常的事情,我们要还老种子的本来面目,告诉人们一个真相:老种子是宝贵的,一些老种子产量也是很高的,口感是我们的前辈们赞不绝口,十分难忘的,它的价值是转基因和杂交稻不可代替的。所以,我们不能让老种子蒙羞,让它的真相大白于天下。我们还要费些功夫,把这种产量高,口感好的老种子,从民间找回来,以满足社会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