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系统的结构与课堂教学的优化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4-02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系统的功能是由其结构决定的,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系统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系统的构成和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课堂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

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要素很多,但最主要的要素有三:教师、学生、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系统便是以这三个要素为核心构成的(见下图)


要素T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个性和人格等,都是会对教学产生巨大影响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缺陷都会影响教学功能的发挥。唯有达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要求,才能实现整体效应。如果教师在知识、能力、师德等方面有任何微小的缺陷都会造成“短板效应”(一只桶能装多少水是以最短的板为准的,任一板上有一个小孔,水也只能装到小孔的高度以下),从而对教学系统功能的发挥产生消极的影响。
要素S是学生,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思维习惯、个性、品德、生活环境等都会对课堂教学系统的功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是以一张白纸的状态进入教学系统的,而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主体的人进入教学之中来的。对教学的接受程度,他将主动地作出他自己的选择。在这一意义上,教师的教,教学媒体的特点必须适合学生学的特点,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教学系统的功能才能实现。
要素M是教学媒体,主要指教材、教具、教学活动方式等等。与前两个要素不同,它是教学系统物或物化的因素。教师是以一定的教学媒体为载体进行“教”的活动的,离开了必要的教学媒体,“教”便无法实现 。因此,教学媒体是教和学得以进行的重要的中介物。它的状况是否合适,活动方式是否妥当,直接影响教学功能的正常发挥。
这三种要素在教学的动态过程中,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的,必须对它们进行动态分析,才能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系统。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分析与教学的优化
使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个要素达到最佳耦合状态,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是动态的过程,教学媒体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载体。这三要素之间在教学过程是相互作用的,三者的耦合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可表示为T与M的交集,T∩M)。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既有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认知性的双边活动,也有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方面的社会性交往活动。而且,这两种双边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交流起着德育、启动学习动力的作用;知识教育则主要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在这两类交往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互为主客体的。
在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的毅力,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独立学习,成长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学习主体的实践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的主体通过教,塑造学的主体。
 在情感的交往过程双方则完全是平等的,师生都是交往的主体。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表示为S与M的交集S∩M)。这是学生通过教学媒体学习知识,接受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媒体是学习的对象、内容,是客体。学生与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过程,基本上属于学生认知活动的过程。
(三)教师处理教学媒体的过程(可表示为T与M的交集T∩M)。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的需要,对教学媒体进行加工处理,加载信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系统的“活的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体,教学媒体是客体,这一活动过程基本上属于教师的认识活动领域。
(四)以上三种交互活动的耦合区,即师生双边活动、教师传授知识的活动、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的耦合区(可表示为T、S、M的交集T∩S∩M)。在此区域内,三种交互作用交织在一起。当这三种活动处于和谐的交互作用状态时,理想的教学出现了,教学功能达到最大值,教学效果最佳。
要使这一教学的最佳区域达到最大值,首先师生的双边交往要达到和谐状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其次,教师对教学媒体的加工要细致,适合学生的特点;再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要有主动的学习意识,并采用适合教学媒体特点,适应教师教学风格的学习方法。这时三者的交互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教学最佳区域的范围最大,教学效果最好。
这个图揭示:教师T、学生S各自的活动和交互作用达到最大值时,教学媒体的特性最适合教学过程时,且三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和谐地动态平衡时,教学最佳区域的体积是最大的(O—S∩T—T∩M—S∩M组成的立图形),可用图形表示(见下图),此时的教学效果应该是最佳的。这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追求的。据此,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教学,教师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师生情感上的和谐,教师要注意平时与学生的沟通,全方位的沟通,“爱其人方能信其道”吗!二是对教学媒体的处理要适合学生的特点,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差异,好的教学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三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会学习、善于思考的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达成默契的配合。


上两图还揭示,课堂教学的优化是在动态中实现的。而在课堂教学运动之中,有一个往往被忽视的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冗余性问题。

三、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冗余性
提到课堂教学的优化,人们经常想到的一个观点是“精”:精讲、精练、精确。似乎只要做到了“精”,就能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优质了。
但是,在课堂教学系统的动态分析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并不能与“精”字诀简单地划等号。教学最佳区域的不断扩大和优化,是以必要的教学过程的冗余为重要条件的。从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三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区域,这三个区域是无法纳入教学最佳选择区域之中去的,它们的存在是教学过程必然存在适当冗余性的证明。
这三个区域是:
(一)师生双边活动中无法直接纳入最佳课堂教学区域的那部分活动(可表示为S∩T-S∩T∩M)。这种活动是与课堂教学目标无明显关系的师生交往活动,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气氛的调节,正式讲课前的组织教学的过程,课堂教学进程中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整理纪律状况的过程,学生对教师情绪状态的感知,教师对学生课堂中心理状态的感知、调控等等。这些活动虽然与课堂知识传授这一主要任务无直接的关系,但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却是不可或缺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成熟的教师与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这些活动的艺术地把握和处理。
(二)教师在处理教学媒体时,有意或无意地为课堂教学准备或调动起来的有关知识、材料等,但却未在教学中具体使用,因而未被学生所接受、同化的那些东西(可表示为T∩M-S∩T∩M)。教师的这种活动对成功的教学来说是必需的。曾有一位知名的特级教师讲过这样一句话:“我的每一堂课都是有毕生的精力在准备,在上的。”对于一位特级教师来说,备一节课,上一堂课,当然不需要多长时间的,但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则必须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智慧、情感,这也是教师们所公认的。这充分表明,教师在处理教学媒体时冗余性存在的必然性。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仅仅接受教师们事先设定的教学内容。他们总会或多或少地从课堂中得到一些出乎教师们预料之外的“意外收获”。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发现或领会的,而教师却并未传授或是并未有意识地传授的内容(可表示为S∩M-S∩T∩M)。如,在讲授生物进化论、生物多样性的知识过程中,学生可能获得“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得到了秩序、和谐的理念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等等。如此之类被现代课程研究的专家们称之为潜课程的内容,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意外之财”。正因为有这样的“意外收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但是一种可能,而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现实。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的“冗余性”是客观存在的。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刻板地把“精炼”、“精确”定为评价的标准,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不利的。教学过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冗余性,有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来点“心血来潮”的随意发挥,那种“神来之笔”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对学生,有时也不妨让他们有点时间对学到的东西来一番“胡思乱想”,这或许正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呢!
总之,要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动态的平衡,注重教学系统运动过程的整体效益;另外,还应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系统的冗余性利用起来,从而不断扩大教学的最佳区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