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14)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4-02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模式是:确定主题、提前准备、拟定方案、实施活动、交流总评、拓展提升。根据活动领域、主题、目的和方式等的不同,学者们研究概括出多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实施模式。

时见 ( 2002) 提出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模式,其中教学组织形式要求要以小组为活动单元,教师参与合作和指导帮助,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从事探究性学习,由确定探究问题、制定探究计划、开展实际探究和进行总结交流四个阶段构成。

王卓 ( 2008) 提出自主设计应用式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自主发现问题,在项目设计解决中学习、体验,成果报告与交流。多主体公益参与式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学校统筹规划,学生明确任务,亲身参与实践,总结交流。而团队主题体察式实践活动的核心是进行现场考察。而多元动态复合模式讲求以课程实施主体、活动主题、活动资源和活动方式四个基本要素为基准的复合实施。

万伟 ( 2006)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来源等的不同,总结了改造整合式、学科延伸式、条块分割式、系列专题式、自主课题式、记录本式和项目引导式等多种实施模式。

李宝敏 ( 2016) 、郑玉平 ( 2016) 等学者分别提出多方合力共促课程实施和以文化视角观照课程实施,即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出发,提出课程认识、课程管理、环境支持与专业教师等的共同合力,并以优良思想文化结合教学的课程实施策略。实施模式的构建来源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凝练和理论分析。

侯伟浩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进展与反思》 2019

虽然在国外综合实践活动有不同的名称,但是它们均强调经验与实际生活涉及的领域关联,课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学习方式。

关于主题探究活动。它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遵循自然科学研究的规范和步骤展开,问题的研究一般以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环境为活动领域主题涉及与人类生存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例如,日本宫城教育大学附属学校开设的“综合主题研究”课程,该课程涵盖“现实生活的环境”、“信息技术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四个领域的主题。

关于社会问题研究活动。社会问题研究是各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涉及众多领域,例如历史学、社会政治经济、城市社区文化、人类群体与社会制度的探究等。社会问题研究一般以学生作为参与者围绕某一社会生活主题参与实践活动而开展。它的主要特征是学生的社会参与性,主要途径有社会考察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

关于生活学习。生活学习是各国综合实践活动基本领域之一,它与学生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相关联,主要是各种生活技能的学习。如美国学校教育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了难易程度不同的生活技能学习活动。小学的生活技能学习中会有食品烹饪、缝纫等活动,中学的生活技能学习会有家庭理财投资、校园生活文化设计等活动。生活环境适应学习,例如野外生存活动等。生活学习的内容还包括科技与创造活动,例如学生服装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内容。


优化课程实施,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关注学生需求,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课程不符合他们的实际。要解决这一问题,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及个别差异性的特征,应该看到不同年龄的学生无论是在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实践水平及认知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区别特征,就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以具体思维为主,无法形成抽象思维,因此在课题主题的选择上就需要做到简明易懂,要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由于其本身的思维已经朝着形式思维方向发展,具有了一定逻辑能力,因此在课程主题的选择上就应该适度增加深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今后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方案的设计,采用民主平等、师生共同协商的方式决定课程主题和活动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第二,关注学生参与,强化团队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小组学习能培养团队意识,发展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交往,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教师在组织开展小组活动时应考虑到学生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个性特征、责任心强弱等多种因,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实现小组最佳分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民主协商对小组任务进行明确分工;尤其要更加关注班级小组中性格比较内向、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将任务分配给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自信、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提升合作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困难,引导学生组间讨论,必要时可提供可行的解决办法和建议。部分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在活动中表现被动,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对其进行鼓励,帮助学生融入团队,逐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还有一些学生性格外向,爱表现,觉得自己很能干,不需要同伴的帮助,甚至会嘲笑其他组员。对待这种学生,教师应该肯定其活动成果,同时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表现给予认可及高度评价,并强调团队合作、团队意识及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在班级整体评价中重点表扬组员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小组。要让学生明白,小组是一个荣辱与共的整体,只有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参与、组员之间团结协作、全体组员共同进步,小组才能成为优秀小组。

姚勉 《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201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体验与培养能力,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注重知识结构的学科课程有本质的不同。综合性学习更重视知识的交叉联系,强调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养成,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课程的实施过程也不同于在教室进行的分科课程,而是更加复杂。

首先,从课程实施的目标设计来看,要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综合能力是学生选择、使用和调控各种能力的基础,而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表现为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正确判断与有效处理问题的素质,与人沟通交流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等。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的实施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逐步学会在面对问题情境时,清晰地去认识和分析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次,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又要有价值和意义,让学生可以自主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同时,课程常常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进行一定的实地调查、考察、体验、服务等,课程内容的选取更为复杂。

再次,从教师的指导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由于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要求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教师的角色比之学科教师来说有一定的转变,一切活动都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也不是活动过程的主导者,而是成为倾听者、指导者和协助者,给学生一些引导和支撑,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看似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但事实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采用教师协同教学的形式,不仅有利于降低教师指导课程的难度,提高课程实施的成效,同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协同教学可以通过这几个环节来进行

首先,组织多元协同教学主体,通过综合化的教学团队来指导学生。

次,明确目标与任务,师生可以根据问题目标逐步深入研究。

次,进行独立指导与交流合作,教师团队灵活调整指导形式,独立合作交互进行,过程中注重交流互动,产生协同效应。

后,实施多元评价与反思,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协同教学效果呈现螺旋式上升。

同时,要实现以上协同教学的策略需要多方面条件的保障,首先要建设校园文化,烘托协同的氛围,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依托教研活动,强化教师合作认知,再通过完善制度来保障协同教学的落实。

王梦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协同教学策略研究》 201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