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大学。九十多岁老教授是因为“以德延年”还是因为“抽烟 喝酒 不锻炼”?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04-02


烟小蜜

2019-07-25

关注

江力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老师,经常讲中国文化书院以及北大哲学系的先生长寿的故事,他说这样的“长寿”现象用古代文献的概念解释,就是“仁者寿”,“以德延年”。



清代方苞解读“仁者寿”时认为:“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故仁者寿。”


比如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的张岱年先生,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生活方式就非常不健康,“三饱两倒”。比如老人家吃饭时大鱼大肉,吃饱了,躺下就睡。一些学生就劝先生运动运动。张先生认为,躺着就是运动,“动就是静,静就是动”,大家还真是拿先生的自我“生活哲学”没有什么办法。


另外,张岱年先生九十多岁,还自己拎着菜篮子亲自买菜,又是喜欢动的。孩子们都劝他不要这样辛苦了,老先生不为所动,自己还就喜欢这样的活动、运动。


如此极端的“不动”和辛苦操劳的“动”,形成了张先生独特的养生现象,老人也活了九十五岁。


另外就是杨宪益先生。有人问他长寿秘诀,他说:就是三条,“抽烟,喝酒,不锻炼”。每天一斤或者半斤二锅头,就着花生米,抽烟聊大天,也是九十几岁的年纪。


其实先生这样极端的养生方式并非真的如此,他们不过是顺其自然,乐观达观,“乐天知命”而已。


我们还可以看看作家李辉文章,他转述的郁风老人记录了杨宪益先生的“养病逸事”——



“郁风老太太后来写了一篇《雪漫什刹海》,以诗意之笔描述了这一次(与杨宪益先生的)聚会。


生日之前,杨先生刚被检查出病,家人都建议他去住院治疗,但他拒绝了。


他的确是一个奇迹,从小抽烟、喝酒的他,到了九十岁,居然还从来没有住过医院。 


这也是他在疾病面前常常若无其事的本钱。


席间,他拿过一张餐巾纸,写上打油诗一首递给郁风——无病莫求医,无事莫写信,信多事必多,医来必有病。


这样的聚会有好多次,但惟独这一次,才被郁风老太太的文章详细记录下来,留住那一天的雪景,留住杨先生被白雪映衬的豁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