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湾流首架量产型G500升空【机型简介】

 飞行邦 2021-04-02

看到底部 · 有惊喜

日前,首架量产型湾流G500从湾流萨凡纳基地起飞。

该机注册编号为N505GD / 72005,是首架配备全量产型内饰的G500。湾流表示这架飞机将用作座舱的飞行测试试验台。

首飞历时4小时5分钟,爬升最大高达为48,000,最大速度为0.84马赫。(高博通航编译)

【关于湾流G500】

在2015年国家公务航空协会的公务航空会展上(NBAA),湾流宇航公司全新机型湾流G500完成首次横跨整个国度的飞行之旅。这架测试用的飞机也于11月13号抵达亨德森公务机场,将与G650ER、G550、G450、G280、G150一同进行静态展示。

湾流G500从萨凡纳河机场起飞,遇上每小时75海里的逆风,经过4小时36分钟到达亨德森机场,飞行速度0.85马赫,高度45000英尺(即13716米),完成1630海里(3018千米)的飞行。湾流的试飞员斯考特马丁和斯考特埃文斯进行飞行操控,试飞工程师保罗拉德洛和纳撒尼尔拉特兰则在一旁协助。

湾流宇航公司高级副总裁丹纳莱说道:“实现承诺一向是湾流的传统风格,我们也非常期待能在新一代的湾流500和600中保持这个传统。”“自从宣布了这款机型,我们在地面和空中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测试都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能让客户、航空业人士、大众在NBAA展会上能亲眼所见G500,我们对此感到非常自豪。”

G500携带着大量飞行测试仪器飞往拉斯维加斯,包括:

1、机头空速管,用来给飞行员和工程师提供飞行数据、迎角和侧滑角等信息;

2、高度回复系统安全设备,用于进行高速下的喘振测试和低速下的停车测试;

3、数据监测系统,为机上和遥感检测室和的工程师提供实时数据;

4、录像系统,用于捕捉触摸屏命令和飞行甲板的画面以及起落架外、尾锥和ARS的镜头;

5、在机翼和水平翼尖上安装震动叶片

T1是G500的第一架测试原型飞机,自5月18号首次飞行以来,测试主要集中在飞行性能和操控性上,并且已取得多项飞行试验的里程碑。这架飞机已经飞行了超过160小时,完成44次飞行,到达的高度超过50000英尺(即15240米)。其最长一次飞行的时间长达5小时22分钟。达到最快速度0.995马赫。喘振和飞行包线扩充测试正在进行中,飞机操纵性能的初始测试、高速和停车恢复系统也在进行中。

G500飞行测试项目总计测试了5架飞机,包括一个完全配备好的预生产型飞机,用来测试所有内部构造,并根据用户体验完成飞机的系统的集成工作。T2和T3也已运送到飞行实验场所,正准备首次飞行。

湾流预计G500将在2017年完成取证工作,2018年投入运营。对G600的实验室测试已经在湾流的综合测试场所中进行,计划在2018年完成取证工作,2019投入运营。

G500可以在0.85马赫的速度下飞行5000海里(即9260千米)或在0.90马赫下飞行3800海里(即7038千米)。而在载有乘客的条件下,G600则可以在0.85马赫的速度下飞行6200海里(11482千米)或0.90马赫下飞行4800马赫(8890千米)。这两款飞机的最大运行速度是0.925马赫,和湾流G650和G650ER的最大速度一样。

【湾流G500的体验之旅】

2015728日,受湾流公司的邀请和公司的委派我参访了位于美国乔治亚洲萨凡纳的湾流总部。我们14名来自不同用户企业的代表首先被请到销售部会议室,在销售部门领导致欢迎讲话后向来宾介绍了G500/G600的研发和生产情况。随后安排我们参观了生产环节中的各个车间,简要介绍了生产工序。期间在试飞员Scott Martin的陪同下在研发中心的模拟机上亲身体验一下湾流全新机型G500/G600的舒适飞行。

一. 现代化管理的企业

1. 感官上的冲击

初进厂房就在视觉、听觉、嗅觉上感受到了一种现代化的气息。地面上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工具、设备安放整齐没有丝毫的油渍,就像全新的一样。偌大的厂房内不同区域的员工各自忙碌着自己工作,人多却不乱。可能是设备先进的原因,宽敞的车间内竟然没有太大的噪音。车间的照明和通风是一流的,你闻不到其他工厂车间内常有的刺鼻气味。要求每人必戴的护目镜似乎也有些多余。

让我最注意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带有DeerJet 徽标的B8097,另一个是每个工段墙上贴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相当于把制度这面镜子挂在墙上,时刻审视他们工作中的每个环节。

2.雄厚的技术研发力量

下午我们还陆续参观了全球技术支援系统、客舱设计、航电设计与测试、机体应力试验以及噪音控制实验室等。航电设计与测试这套系统建成并运行5年了,主要的任务就是破坏性使用,看看到底电子设备会出现什么样的故障,从而找出影响飞行的可能性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尽管是走马观花和简介,但仍能感受到有着1500多研发人员的企业,从新机型研发、试制、试飞、定型生产、交与客户等一系列的程序中,透射出雄厚的技术力量。

二.飞机性能全面提升

我们知道,近几年G650G650ER已经在公务机市场出尽了风头,为什么还要推出G500G600呢?这是因为湾流G650G650ER走的是高端品牌的定位,一直供不应求。操纵上虽然应用了电传技术,但当时侧杆技术尚未成熟。通过这几年的技术积累,侧杆联动的难题已经解决并立即应用于G500G600。另外,为拓展湾流家族系列的需要,从湾流机型G150的航程5千多公里开始,每隔1000多公里增加一个机型,直至覆盖到G650ER13千多公里。G500G600的最大航程分别为:9260公里和11482公里,刚好衔接G450G550,但低于G650G650ER。这样就从飞机性能和价格上相应的拉开了层次,为抢夺市场做好充分的铺垫。

这两种机型还在巡航速度和客舱舒适度上继承G650G650ER的优点并换装加拿大的普惠发动机,从而达到更低的燃油消耗率。

三.全新的驾驶体验

对于飞行员来讲,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座舱设备和飞机的出色性能。相较于G550,座舱设备设计上可以说是一次彻底的革命,最大亮点是侧杆操纵和全新的驾驶舱布局。

1. 侧杆:与空客飞机不同的是侧杆为左右座联动,虽也是电传操纵,却模拟了原始的反馈杆力,还保留了电动俯仰配平,类似传统机械联动一样,有效地避免了空客飞机起降时双侧杆输入的风险。它没有空客侧杆在正常法则情况下可以自动配平的功能以及空客的5大保护功能,如坡度角保护等,感觉可以做特技。因为与另一老外共同体验,没好意思试,怕人笑话。新机型具有很强的失速保护和部分超速保护功能。尤其是失速保护印象深刻,随着速度减小,飞机下俯明显,尽管拉杆到底飞机也很难抖杆更别说失速了。超速后飞机会出现上仰,但不是很强。

2. 顶板:除了跳开关外各系统电门由3块触屏显示器替代,显得有些光秃秃的,可先选择系统进入后再进行设置。

3. 主仪表板:还是4块大的显示屏,里面增加了迎角、过载的指示。原来的DC板变成2个备用PFD

4. MCDU: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5个触屏的综合控制器(左右座各2个,观察员1个)。使用方法与传统MCDU明显不同。

5. 地面滑行:可以不用手轮了,只用脚蹬就可以满足绝大多数道面活动,在地速大于10节的情况下脱离跑道也是游刃有余。手轮移到氧气面罩的后面,只有在大角度急转弯时才用得上。

6. 地面扰流板:可以自动预位,进跑道再也不用预位扰流板前加油门了。

7. 机组休息室:G600G550一样,有个机组休息室。而G500G450一样空间有限。

8.  型别等级:这次没有见到他们总飞行师,只是和试飞员Scott Martin 聊了聊,G500G600为同一型别等级,模拟机训练课程还没设计,机型的SOP预计会有较大不同,但会参照过去的SOP进行设计。

四.更加舒适的客舱环境

1. 客舱横截面积

客舱的横向与G550相比增加了7英寸,高增加了2英寸。别小看这几英尺,视觉上可是明显宽敞了许多。

2. G650一样大的眩窗

眩窗也明显大了一圈,视野显得更加开阔。与G550相比大约增加了16%的面积。

3. 业界领先的噪音控制

   与G650类似,噪音也有明显的降低,据说客舱内不用大声说话就可以自然交流。我问噪音控制实验室的一位华人女性工程师,与G550相比具体降下来的数值比例是多少?她说还在保密阶段。

4. 更低的客舱压力高度

在最大升限FL510时,机舱的压力高度只有4850英尺,较之G5506000英尺相比又很大的改善。

5. 湾流独有的0.90马赫数巡航

   湾流算了一笔账,如果用0.90马赫的巡航速度飞行,以其他机型常用的0.80马赫平均年飞行218500海里来计算,一年下来可以节省52小时。这52小时就意味着多出一个多星期的工作时间;飞机耗损更少,维修间隔更长;机组的执勤期更短…

   据销售部门介绍,G500最早在2018年交与客户,而G600则要等2019年才能成交。结束参观后使我想起那句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湾流从1958年推出G1公务机开始,飞行速度从0.53马赫到今天的0.925马赫,航程从4700公里到现在的近14千公里。也许再过三、五十年湾流可以造出公务宇宙飞船,从纽约飞到北京只需一、二个小时。科技本无止境,关键是如何统领科技创新的那支队伍。说来说去又绕回来了,最后还是两个关键字——“管理”。

[强烈推荐]

英国伦敦的立体救援体系

还不了解航空医疗救援?那你就OUT了!

国际航空医疗救援的主要模式与启示及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直升机航空救援运行模式

深度解析:航空救援的法律风险和防范规范

航空救援:不是直升机上放个担架和急救包那么简单

看看日本如何发展直升机医疗救援

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