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课堂】《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实用教学设计、最精美教学课件(全)

 郑州一中侯巍 2021-04-02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体悟作者浪漫飘逸的诗风。

2.重点品读第二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梦游”的意境,概括写梦境的作用。

3.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赏析诗人的情感。

导入新课: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李白,你会用哪一个字?——仙。有诗为证: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谪仙”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酒仙”

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诗仙”

现代诗人余光中在他的《寻李白》中这样写道: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检测

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  ②势拔五岳掩赤城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  ④渌水荡漾清猿啼    

⑤迷花倚石忽已暝    ⑥栗深林兮惊层巅        

⑦水澹澹兮生烟  ⑧惟觉时之枕席

⑨失向来之烟霞 ⑩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解释下列古代文化常识。

东海三仙山     五岳     谢公     白鹿

二、诵读感知

提示:

    由于诗人的感情和思维发展变化很快,全诗的节奏也颇多变化,要用心领会诗句内容,读得节奏鲜明。

问题: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你在诗中都读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

好奇----急切----兴奋-----悲观------昂扬

三、结构梳理

通读诗歌,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围绕“梦”字,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段意。

明确:

梦游之因、梦游之旅、梦游之感 

四、课中探究

1.第一段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写天姥山?请简要赏析。(手法)

明确:夸张、衬托

2.第二段共30句,或以时间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概括每一幅图景的特色。(内容)

明确:

1-6     月夜飞渡图    清幽寂静

7-10   登山奇观图    壮美奇绝

11-16 山中夜景图     离奇险怪

17-22 洞天奇景图     灿烂辉煌

23-26 仙人盛会图     祥和热闹

27-30 梦惊伤神图      冷落凄凉

3.联系背景,谈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情感)

明确:

补充:李白生平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现实中,诗人遭到权贵排挤的愤懑难以排遣,所以只能在梦中憧憬。梦之所以憧憬得如此美丽,就是因为李白深怀着对现实的不满。不能改变现实,就只有飘入梦幻之所。梦境成为他摆脱现实的避难所,成为他人生追求的理想国。梦境越美,就越能衬出现实之丑恶。

4.第三段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明确: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①人生无常的伤感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②寻访名山,逃避现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③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

五、反馈达标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即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逃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梦 天

唐·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1.李贺的《梦天》前四句是怎样写梦中上天漫游天空所见的?

2.《梦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何异同?


精美课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