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沁园春・长沙》名校名师精讲教案、课件、音频赏析

 郑州一中侯巍 2021-04-02

爸爸妈妈都爱看,老师学生更喜欢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把握意象,感受意境,学习写景技法,体味炼字之妙。 
 [教学重点]
  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朗读、背诵和鉴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
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 就会站起来 走开/薄薄的一页 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 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 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二.有关'词’ 的文学知识介绍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 “长沙”是题目。 
三.背景资料呈现,辅助解读作词动机与写景寓意。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信息整合利用辅助:
  1.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革命形势,词中着力描写“红”色,富有象征意义。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火热的情怀,“万山红遍”是“星火燎原”的外化。词中写“竞自由”寓自由解放追求。
  2.国共合作,革命应由谁来领导,成为当时的焦点问题。此便是“谁主沉浮”质问的来由与内涵,由此可见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三、活动资料呈现,辅助解读“峥蝶岁月”的相关内容。
  1.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工作期间,常与蔡和森等革命青年在橘子洲头散步、游泳、畅谈天下大事。
  2.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
 信息整合利用辅助:
1.呼应“百侣曾游”。
2.呼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峥嵘岁月”,也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了诠释。“万户侯”、“中流击水”没必要字字落实,但寓意要清晰。
四.  课程过程:
(一)反复诵读,整体把握
1.听录音,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4.师生齐读,感受诗歌意境,并思考:该词上下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形成全文线索的词汇有哪些?全词着重哪几幅画面和场景?

(二)鉴赏上阙
1.品读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   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在深秋的季节里,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流去。
(2)   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
人、时、地、境
3)体会独立这个词语的表现力。
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思考自我的人生价值;
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联系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  追问: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品读第二句:湘江秋景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朗读上阕第二层,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散文化的语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看啊!深秋时节的群山,层层叠叠的枫树林,叶子全都像染过一样,红成了一片;湘江的流水,碧绿通透,无数的船只在你追我赶。矫健的雄鹰,在广阔无限的天空展翅飞翔,活泼的鱼群,在清澈见底的江中,遨游自如。万物在深秋季节里都在争取自由,显露出蓬勃的生机。
(2)“看”字领起哪几句?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是不是改为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3)这几句描写湘江景色,层次分明,试分析景物的描写顺序和描写手法。

(4)  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试分析其妙处。

“万山红遍”是指湖南岳麓山边上的一片红叶,“红”字写的是红枫满山,这是和寒秋照应。“万山”和“遍”字写得是红的范围,一个“遍”字写出枫叶之多之广。

“层林尽染”,前面说是“万山”,而这一眼望不到边际的万山之上的枫叶林是怎样的呢?一个“层”字,大家想想山上之林的长势应该是怎样的?枫叶林一层一层的,说明枫树林非常深,红的那种感觉也会是一层一层的。这句诗中“染”除了尽染之外,还表现出浸润之透,浸润之全。这里描写的枫叶非常美,在静态中又有动感。“染”字和“遍”字,有些动感,但总体来看还是静态的。下面要写动,写的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上面写红色,现在开始写绿色。“红”和“绿”都是充满生机的颜色,而一个“漫江碧透”的“透”字又写出了江色之澄澈,白居易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此处湘江之水也该是如此吧。而在开阔的水面上,正是“百舸争流”的景象,千舟竞发。

接着往下就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向下飞更为容易,可是一个“击”字告诉我们鹰是向上的,向着天空逆向地飞翔,就有了一种向上搏击的味道。而鱼朝上游正好透气,可是一个“翔”字却写出了鱼儿游向水深处的努力,就显示出一种在艰难中迸发出来的生命的力度。那我们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都是迎难而上的生命力的飞扬,所以你看天上地下,真是一派生机。

特别是一个字,把意境开拓得极为广阔,把万类描绘得极富有生命力量,透过这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使我们感到强烈的时代气息,想起了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看到了当时革命者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冲决一切罗网的战斗风貌。

(5)  试分析湘江秋景中的意象,体会其中的情感。

 6  追问: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3.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用散文化的语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1)字面意义:面对广阔的宇宙,我不禁沉入深远的思索和无限的感慨之中,向着旷远迷茫的大地发问,究竟是谁主宰着事物的盛衰消长呢?

内在含义:社会动荡,各种革命力量云集涌动,谁来主宰国家命运呢? 

怅:写出诗人面对大自然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而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问:表达诗人对自然荣枯和社会盛衰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表现诗人的胸怀与抱负。

此句写出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2)这一层采用了什么句式?在词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反问句式,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了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三)上阙小结

  词的上阕借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第二课时

  4.朗读下阕第一层,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然后回答问题:
(1)用散文化的语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就在这橘子洲上,诗人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游览聚会,畅谈国家大事,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2)体会“忆”“岁月稠”等词语的表现力。
   总起下阕,贯穿下阕,点明下阕写的都是往昔的的事。
   峥嵘岁月稠,把许多不平常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高峻山峰一个接着一个,和眼前的景象协调一致,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时期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
(3)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照应开头,紧接上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明确:回忆往昔生活,曾经的同学战友,曾经的革命活动,曾经的战斗激情,都融会于诗句中。学生朗读下阕。
  “峥嵘 ”“携来”两句,概写往事,回忆从前不平凡的战斗岁月。毛泽东从1911年到1925年,一直在长沙学习和开展革命工作,并经常到岳麓山上锻炼身体,同战友们谈论国家大事。现在旧地重游,自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携来:携手而来。
   百侣:许多伙伴、战友。
   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5.朗读下阕第二层,回答下列问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用散文化的语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豪情奔放。纵论国家大事,挥笔书写揭露黑暗、颂扬真理的文章,把当时的反动势力一概都视为粪土。
(2)这一层是由哪个字统领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①“恰”字统领,直贯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②形象地概括了青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战友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说明:1915年,毛泽东组织长沙第一师范进步同学开展驱逐反动校长张干的斗争,张干被迫离校;
  同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
  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此间又组织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
  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大造革命舆论。在它的宣言中曾说:“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这些就是以上三句的具体内容。]
6.朗读下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用散文化的语言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讨论:这一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时“到中流击水”。你同意哪一种理解?请说明理由。 
如果按前一种理解,尽管写出了同学少年在风浪中劈风斩浪,生龙活虎,气势如虹的精神风貌,与作品的主旨切合。但却夸张过分,与前文“百舸争流”的描写也不符。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不但与时代精神切合,也与词中塑造的同学少年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形象切合。
(2)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有没有回答?如果有,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有,从“挥斥方遒”直到最后,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革命领导权应当归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回答,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胆略和气概。
下阕小结: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上阙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发(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上阕为下阕抒情作铺垫,下阕是上阕主旨的升华。
总结全词: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

上阕:绘秋景,问苍茫大地;

下阕:忆往事,抒壮志豪情。

作业:

1.  背诵《沁园春长沙》。

2.“微点”第一、二课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