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换位思考,消除偏差的管理手段

 全优绩效 2021-04-02


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换一种立场看待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做出与平时习惯思维不一样的行为。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进行换位思考往往是因为我们遭遇到苦恼与挫折,惯性的思维使我们无法摆脱困扰,除了造成心理上的伤痕之外,还会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所以,我们要从生活自身的逻辑出发,学会变通进取,换一种立场看问题,从挫败和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产生创造性的变迁。
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在于能“同时说出两种互相矛盾的话”,使人找不到攻击点,无法击中要害。而且往往能在事后自圆其说。常常是未思进,先思退。
无相禅师是唐代新罗国(今韩国)圣德王金兴光之第三子,于公元728年来唐,安史之乱时随唐玄宗入蜀,奉玄宗之命规划、督建了大慈寺,建成96院、1万余尊佛像,使大慈寺成为当时蜀中最大的佛寺。
有一位云游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游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但智能不小!”
云游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圆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云游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游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游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
云游僧心里是这么想的:我用手比了个小圆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游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圆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他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一切皆禅!侍者,你会吗?”侍者茫然,不知怎么回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误会是多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产生。
误会产生的原因虽然不同,但误会的后果却是一样,会给人带来痛苦、烦恼、难堪,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对立情绪,导致人心涣散,会极大地降低管理效率。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善于与员工、与客户沟通。要知道如果一个公司能够沟通顺畅,上下合力,所爆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并不熟悉中国文化,但在他身上却能看到道家“无为”和儒家“入世”哲学的痕迹。在目标上,他顺其自然,在具体工作上,他每一步又做得很好。
“生活中我倒没有什么明确的准则,但还是有一些原则的。我选择工作的条件是要有兴趣,因为我一直认为工作就是享受乐趣,工作就要有突出的表现。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是自己该做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成最好。”杨迈说,他之所以选择电信行业,就是认为这是一个能够激励人进取的行业,他非常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
杨迈毕业于工学院,做电信并不是他的专长。但他却拥有25年的电信业工作经验,而且从销售一直做到公司总裁。问他成功的秘诀,杨迈坦诚相告:“对非常专业的技术问题,我确实没有技术人员那么深入的了解,但我注重研究技术发展的方向,研究行业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我是一个非常好的聆听者。我会把我所听到的各种看法加以比较、分析、整合,由此,再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准确把握公司的发展方向。”他强调管理者要随时准备聆听,要不断改变自己,使自己适应变化。
杨迈认为,对大企业来说,有一件事非常重要,那就是沟通。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把公司的目标告诉员工,只有求得上下一致才能把工作做好。他饶有兴趣地讲了一个故事:有两个人,被安排把两块不规则的石头打磨成方形。其中一个人不知道打磨这块石头干什么,因此,他表现得懒惰而没有热情。而另一个人,他了解打磨这块石头是为了建造世界上最美的教堂,于是,他工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就此,杨迈总结说,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带领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不懈努力。


实现有效沟通、消除误会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采用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考虑对方的需求,满足对方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了解对方的不足,帮助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古典管理理论中,以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为典型代表。
泰罗从徒工、普通工人做起,当过工长、车间主任、总工程师等,长期在企业从事现场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对生产或作业的组织等有关问题比较熟悉,因此,他的科学管理以改进工作方法、改进分配方法和改进生产组织最为出色,这正是他在企业工作中长期观察、换位思考的结果。法约尔在他的“一般管理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经营的六项活动”、“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和“管理的五大要素”。他指出的领导者进行有效指挥的八项工作中,“对职工要有深入的了解”列在第一条。他在“管理的十四项原则”中指出,“原则的应用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由经验和机制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是管理者的主要才能之一”。可见“对职工要有深入的了解”是换位思考的基础,对“管理原则”的把握是换位思考的结果。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正确的发展战略。企业只有在兼顾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对内为员工着想、为股东着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战略就像方向,方向正确就不会有许多的企业因为盲目扩张、随意多元化发展而衰落。对外为顾客着想、为用户着想,不要急功近利,那么,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现象也许就不会如此猖獗。同时,兼顾社会利益也是站在社会角度换位思考的表现。
作为中国式管理中的沟通特别强调说话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彼此都要抓住对方说话的重点和原意,以避免节外生枝。因为中国人都喜欢同时说两句互相矛盾的话,但一般只有一句你听得到,而另一句则在心里。所以会沟通的人,一般不仅能听到表面的意思,而且还能够理解他的话外之音。这才是中国式沟通的精髓,中国式管理的重要手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