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 哲学及其基本派别 1.哲学与实践、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两大阵营
考点二 物质、运动、规律 1.物质、运动、静止的关系
2.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 为基础。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3)尊重客观规律,按 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要把 与 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 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 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 考点三 意识能动作用、物质意识关系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 性、 性和 性。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人能够能动的 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的 世界。意识对改造 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和 作用。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两个依据: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四个要求:①充分发挥 。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以 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用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两个结合: ①把发挥 和尊重 结合起来。 ②把高度的 同严谨踏实的 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 ①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主义。 ②又要反对片面强调 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四 实践和认识 1.实践及其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如何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专题11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考点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2.系统与要素
考点二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关键词法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主要矛盾多用重点、关键、中心、重中之重、主题、第一要务等词语。矛盾的主要方面多用主流、主体、性质、方向、大局、总的来看、利弊、本质等词语。 (2)方法论的区别:主次矛盾用于解决问题,侧重分析“怎么办”;矛盾主次方面用于看待问题,侧重分析“如何评”。 考点四 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
2.创新有哪些要求 (1)一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 。 (2)二破: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 。 (3)五新:注重研究 ,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 ,确立新观念,开拓 。 专题12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考点一 社会历史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 。 ①有什么样的 ,就有什么样的 。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 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 : 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 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 作用。 (3)方法论要求。 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②树立 的、 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 2.社会发展规律 (1)两个基本矛盾、基本规律: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决定 , 对 有反作用。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决定 , 对 有反作用。 (2)两个基本规律的区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涉及的主要是经济关系,体现的是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变化;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涉及的主要是政治关系,体现的主要是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变化。 3.社会历史的主体 (1)原理: 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 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 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 力量。 (2)方法论:坚持 和 。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 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 中来,到 中去。 考点二 人生价值观
专题十 哲学基本观点与辩证唯物论 1.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提示:具体科学是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示: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对二者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辩证的回答。) 6.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提示: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发展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但人类不论是改造自然还是利用自然都是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7.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提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认识客观规律,但不能改造或消灭客观规律。) 8.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提示: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9.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成功。(提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成功;反之,会遭到失败。) 10.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提示: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11.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提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动物的大脑只是对客观事物作出本能的反应。) 12.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提示: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是,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实践才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13.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提示:意识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实践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是客观的,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14.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提示: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只有实践才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15.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提示: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自觉改造客观世界,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1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提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而不是正确的意识。) 专题十一 认识论 1.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提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2.读书是获得认识的来源之一。(提示: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要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区别开来。) 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提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4.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提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追求真理是为了更好地实践。) 5.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提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对真理的追求不是圆圈式循环运动。) 6.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提示:真理可以被超越,但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已经被确定的真理不可以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7.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提示: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 专题十二 唯物辩证法 1.联系是普遍的,就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提示:联系具有普遍性,但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提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事物的联系都有“人化”的特点。(提示: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但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所以它不具有“人化”的特点。) 4.联系是必然的,是不可以改变的。(提示: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5.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提示: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离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 6.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发展。(提示: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 7.承认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提示: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客观的。)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0.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11.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与矛盾的次要方面无关。(提示:事物的性质虽然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但也受到矛盾的次要方面的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坚持两点论就是抓全面,坚持重点论就是抓重点。(提示:两点论与重点论是紧密相连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 1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提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其实质是“扬弃”。) 14.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提示:创新是既肯定又否定,实质是“扬弃”。) 专题十三 历史观、价值观 1.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先进的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提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也不一定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同步。) 3.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提示:社会意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4.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提示: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才会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提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观点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6.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7.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8.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提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9.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提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生产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10.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提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和面貌。) 11.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提示: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力军,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 12.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提示:事物的性质是客观的,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不能决定事物的性质。) 1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然具有阶级性。(提示: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14.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提示:价值选择的客观标准为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5.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提示: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它不是决定性因素。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具备其他的主客观条件。) 16.个人素质越高,人生价值越大。(提示: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还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越大,人生价值才越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