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现碳中和目标,电机系统能效提升是重点

 阿云草屋 2021-04-02
自从我国在去年9月明确了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国内掀起了多次关于如何实现该目标的讨论。

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基本概念。

1、碳达峰:在2030年,全国碳排放量达到116亿吨的峰值,之后需要逐步减少碳排放量。

2、碳中和:在2060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需通过造林、碳捕捉等一系列方式方法进行全部吸收,实现全国碳排放总量为零。也就是说,碳排放量—碳捕捉量=零。

图片


碳排放格局

目前碳排放格局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能源活动(占碳排放量84.4%)、工业活动(占碳排放量15.4%)、农业(占碳排放量-0.8%)。非常明显,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能源活动以及工业活动的生产经营以及消费中产生,例如:汽车、飞机等消耗燃油的交通工具;化工生产、炼钢炼铁;日常用电。而-0.8%的碳排放负贡献相对微乎其微。

能源活动中,用电分为进行碳排放的火电和不尽兴碳排放的清洁能源,例如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有些迷糊,这么多种类的社会经营活动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碳排放,那如何计算一个碳排放总量最合理呢?

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直接的方法,那就是计算一次能源(一次使用,不可再生)的社会消耗即可。公式也很简单:一次能源本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即社会整体碳排放总量。一次能源包含了石油天然气等一系列工业和社会正常运行所需要消耗且产生碳排放的物质。比如工业生产就会产生碳排放,生产实惠,碳酸钙分解,释放二氧化碳。
以上就是碳排放格局的基本面。

能源结构变化会导致不同产业的兴衰

上面一节说到现有的碳排放结构,其中火力发电产生的碳排放是最多的,目前68%的电力供应是由火力发电提供,而火力发电造成了全国38%的碳排放总量。

如此高的占比,相信大家也明白,我国政策治理方针中抓大放小以及老虎苍蝇一起打的作风。限制火力发电碳排放将会是未来40年时间的重中之重。

按照现有计划,煤炭消耗总量在2025年需要达到峰值。留给火力发电这个市场的增长时间只有4年了,4年后,煤炭的消耗就需要开始逐步降低。40年火电厂全部关闭。这导致了一些行业和地区必然的衰败。煤矿以及产煤的工业城市将面临不可避免的转型。类似神木、鄂尔多斯、兖州、大同、鸡西这类产煤大户,要好好思考自己未来城市发展以及工业结构的转型了。题外话,想要去这类极度依赖煤矿的城市买房的人,慎重考虑一下城市长期发展为佳。

将来的电力供应格局会是这样的结构【光伏>风电>核电>水电】。

光伏供应量最大,风能些许不稳定,核能目前的技术仍处在核裂变时代,需要朝着核聚变不断发展。

市场以及学术界最可信也是最客观的一个观点是,2060年,光伏发电占比45%,风电30%,核电15%,水电10%。光伏和风电已经进入平价上网时代,意味着成本已经低于火电。在这个节点上,市场一旦突破成本临界值,迎来的将是爆发式增长。光伏全产业链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太阳能板,电池片,逆变器,电机等等等等,需求将会是爆发式的。

电机能效提升助力实现碳中和

高效电机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节能型变频器需求持续增长。根据碳中和的政策目标,到2030年,国内单位GDP的碳排放相比2005年需要下降65%以上,这意味着在增大清洁能源占比的同时,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措施。在工业领域,电机耗电量约占工业用电量的75%左右,预计IE3及以上高效电机的渗透率在未来几年加速提升,将有利于具有成熟产品和技术储备的龙头企业。此外,预计冶金、电力、石化等行业将加大在节能改造方面的投入,对节能型高压变频器的需求有望持续上升。


工业领域电机能效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年可节约用电260亿千瓦时。通过推广高效电机及对电机系统进行节能改造等,可从整体上提升电机系统效率5至8个百分点。根据实验数据,采用新设备投入的成本,会在两年内以节省电能的方式回馈回来。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企业则可以享受到新设备带来的长久收益。如果考虑到对节能减排本身的贡献,选择新设备的意义就更加明显。 机电设备作为工业领域的重点耗能单元,在我国实施节约资源的举措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有望逐步成为主力电源,光伏、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十四五期间光伏和风电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发展;随着政策端和车企端的加力以及私人消费的不断挖掘,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渗透正迎来新一轮提速,行业景气高企;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节能改造的重视程度有望提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工控等都将明显受益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