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腑的气机圆周运动及解释

 保和堂 2021-04-03

阴阳五行

天地未分,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浮升之清气为阳,沉降之浊气为阴,于是阴阳始分。清气浮升而亲上,是为天,浊气沉降而亲下,是为地。天地之间,化生万物,而万物皆阴阳之所变化,所以万物之生长、变化、消亡,皆取决于阴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也。枢轴旋转,清阳半升于左,则为木,木性升发,故其气温;清阳全升于上,积温成热,则为火,火性上炎,故其气热;浊阴半降于右,则为金,金性收敛,故其气凉;浊阴全降于下,积凉成寒,则为水,水性蛰藏,故其气寒。水、火、金、木,名曰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名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升降浮沉之所变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半升为春,春之气温,属木;全升为夏,夏之气热,属火;阴降于岁半之后,半降为秋,秋之气凉,属金;全降为冬,冬之气寒,属水。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曰,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火令之后,名曰长夏,其时湿盛,故土之气湿。土合四象,是谓五行。

五行之理,有相生、相克制化也。相生者,滋生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阻其寄宫于西南,其时湿盛,故土之气湿也。水火交蒸,乃生湿气,长夏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生湿,所以湿乃水火之中气也。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上气,则水不过润。制化者,相生相克,彼此协调,无偏胜偏衰,生生不息之平衡者也。其生克制化,皆以气而不以质,成质则不能生克制化矣。

阴阳五行,相辅相成,台而主宰宇宙间万物之生长、变化、消亡也。

天人相应  

天有六气,风、热、暑、湿、燥、寒也,为阳;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为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天之六气化地之五行,地之五行生天之六气。人与天地相应也,两精相抟,合而成形,成形之前,先有祖气,祖气之内,含抱阴阳,上秉天气,而生六腑,下秉地气,而生五脏。脏腑既生则神化,生阳气以卫外,产阴精以内守,开五官为门户,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曰迁月化,潜滋默长,形完气足,十月而生,是为人。故《灵枢 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阴阳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土也,位居中央,处阴阳之交,清浊之间,为气机升降之枢轴。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已上,在脏为脾;中气右旋,则为戊土,在腑为胃。脾为足太阴,而主升清阳,胃为足阳明,而主降浊阴。脾土左旋,则阴升而化清阳,清阳升于左,则为肝与胆,肝为足厥阴乙木,胆为足少阳甲木;清阳升于上,则为心与小肠,心为二少阴丁火,小肠为手太阳丙火。胃土右转,则阳降而化浊阴,浊阴降于右,则为肺与大肠,肺为手太阴辛金,大肠为手阳明庚金;浊阴降于下,则为肾与膀胱,肾为足少阴癸水,膀胱为足太阳壬水。是为人身之五符。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脏,阳生六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相火在脏为手厥阴心包,在腑为手少阳三焦。所以,中气实为交济水火之枢,升降金木之轴,化生五脏六腑之源也。

脏  腑

脾与胃

脾胃属土,位居中央,互为表里,官拜仓廪,为人身气机升降之枢轴。土分戊己,脾为已土,属足太阴,为生血之本,其性喜燥而恶湿,胃为戊土,属足阳明,为化气之源,其性喜润而恶燥。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脾升则肝肾随之亦升,因而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随之亦降,所以火金不滞。火降以温癸水则下温,水升以济心火则上清,上清下湿,是为平人。胃主受盛,脾主消磨。脾胜湿土主令,故其性湿,胃从燥金化气,故其性燥。平人燥湿不偏,相互既济,所以中气健旺,胃气顺降则善纳,脾气升运则善磨,水谷精华,化生气血,养五脏而灌四旁,精盈神旺,身体健强,病无由生。

内外感伤,多致燥湿偏胜,偏胜则不能互济,致使中气衰而升降失司。脾之清阳不升,则运化迟滞,而病水谷不消,脘腹胀满;脾之清阳下陷,则脾家虚寒,而病脐腹隐痛,下利不收。脾土不升,则肝肾也郁。肝木左郁,则失其疏泄之常而血病,症见脘腹痛坠,月事不调;肾水下润则下寒,下寒则肾失统摄而精病,症见遗精宫寒,腰膝冷痛。胃之浊阴不降,则受纳无权,而病厌食纳差,胸脘胀闷;胃之浊阴上逆,则其气上冲,而病恶心呕吐,暖气呃逆。胃土不降,则心肺也滞。肺金右滞,则失其清肃之常而气病,症见咳逆痰喘,痞塞不通;心火上炎则上热,上热则宗气不固而神病,症见心悸心烦,多梦失眠。所以心、肺、肝、肾之病,多因脾胃燥湿之偏胜,气机升降之逆乱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之既生,多赖后天,根本既病,焉能不旁及四维?!犹如树之根干既瘁,未有枝叶之不摇者也。

脾以湿土主令,胃从燥金化气,化气谓之从令。从令不敌主令之强,因而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所以人之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湿气旺,故病于脾阴旺而胃阳衰,症见纳差运迟,腹胀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虚烦懒言者,比比皆是;病于胃阳盛而脾阴虚者,除伤寒阳明承气证外,鲜见之。至于温热、疫疠诸疾,邪异而途殊,阳气恒长而阴气恒消是其常,则另作别论。

肝与胆 心包与三焦  

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清阳半升于左,则为肝与胆。肝胆属木,互为表里。木分甲乙,肝为乙木,属足厥阴,胆为甲木,属足少阳。木之气温,而主升发,所以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为将军之官,而主营血。

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若水土温暖,则肝气左升而木荣,生发之令畅,木静而风恬。而人之生气不虹者,十之八九,皆困水寒土湿,不能生长肝木,木陷水中,生意幽抡所致。所以然者,五行之理,土生于火而火被水克,水能灭火而火不能灭水,水常旺而火常衰,火衰则不能生土以镇水,因而水泛土湿,木气郁陷,生气不旺。天人一也,人身亦然,故人之生气,常不旺也。

肝主生,其气为风,生气不旺,一旦外为六淫所感,或内为七情所伤,势必郁怒而克伐脾土,风动而行其疏泄,因而胁肋脘腹作痛,下痢、亡血、失精诸症悉作。风者,善行而数变,及其传化乘除,干变不穷,则诸症丛生。所以百病之起,十之八九,因为生气不旺,肝气之郁。故前人谓;风为百病之长,肝为五脏之贼。

心包为相火,属手厥阴。肝木不郁,则心包从令而化风,木静而风恬,则不病。手厥阴为病,必因肝木抑郁,心包不从风化,而自现其相火之本气所致。肝木郁而克土,则中焦壅塞,阻遏水火交济之路,心包相火上炎,则弥漫于上,而散于外。水不能上承以济火,故手厥阴为病,在上在外,症见风热兼作,火不能下潜以温水,故手厥阴为病,在下在内,症见寒湿俱盛。

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胆以足少阳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平人相火蛰藏,以温癸水,水得此火温暖,所以内温而外清。内温刚肾脏温暖,肾温则秘藏,因而滑遗不作,外清则膀胱清凉,清凉则行其藏令,因而闭癃不生。内温外清,所以水道通调,《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即是此意。

手之阳清而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三焦为病,因其不升,相火不能秘藏于肾脏、而陷泄于膀胱,实则膀胱热涩而闭癃,虚则肾脏虚寒而遗溺。所以《灵枢?本输篇》云: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足少阳胆为病,固其不降,郁而化生相火,相火逆升,弥漫于上,而作胸畴胀闷疼痛,口苦咽燥舌干,头晕目眩心烦诸症。三焦相火之陷泄,多因脾湿,肝木郁陷,风动行其疏泄,冲动相火,因而相火不秘,陷泄于膀胱。胆火之逆升,缘于肺胃不能降敛,胃土不降,碍胆木降路,肺金不敛,收令不行,相火不能下潜而上炎。

胆虽从相火化气,而本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甲木横冲,则贼戊土,相火逆升,则刑肺金。肺与大肠相表里,手足阳明,其气本燥,木火双刑,故见肺胃燥热诸症,兼见大肠约结。但少阳之气,阳方长而阴方消,其火虽旺,而也易衰,所以病于相火之衰者,也非鲜见。内伤惊悸之症,即因相火之衰所致也。

心与小肠  

脾土左旋,清阳全升于上,则为心与小肠。心小肠属火,互为表里。火分丙丁,心为丁火,属手少阴;小肠为丙火,属手太阳。火之气热,其性亲上,为阳,阳气清虚之极,则神明出焉,故心主神明,统领十二脏腑。

平人丁火下降,以温癸水,所以肾脏温暖,而下毒不生,癸水上承,以济心火,因而心家清凉,而上热不作。上清下温,阴平阳秘,神旺而精盈,所以健康无病。

心者,君主之官,不受邪侵,病则心包代其受邪。心包为相火,困内外感伤,而病上热者,多困相火升炎,燔灼宫城,心液消亡所致,实非心君之病。心君为病,多固横暴之疾,或病至危笃,而累及神明所致。病机多属阳气虚败,下不根水,上浮外越.宗气不固,或因阳虚不能行血,而致阴血凝瘀不通,濒于阴阳离决。阳气虚败,则症见心悸不能自持,油汗如珠,面色晄白,口鼻气冷,危笃欲脱;血瘀不通,则真心作痛,痛剧欲死,唇青舌紫,真脏脉现,甚则死于反掌之间。

前人谓: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心君为病,既因阳气虚败,所以预后不良,死者多而生者少。所以然者,火虚不能生土以镇水,因而水湿泛滥而灭火,火灭灰冷,生气全无,焉能不死?!    

心君为病,阳气欲绝,自身难顾,无力施恩于它脏,所以《素问?秘典论》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小肠以丙火而化气于壬水膀胱,为受盛之官,功能化物,泌别清浊。平人小肠从寒水化气,所以内温而外清。内温则肾阳克旺,气化蒸腾,因而小肠功能化物,泌别清浊,外清则水腑清利,水道通调。小肠为病,则不从寒水化气,而现其本气。病于小肠丙火旺者,则热陷膀胱,致使水腑郁热不清,而病溺下赤涩;病于小肠丙火虚者,则肾寒不能气化蒸腾,因而小肠化物无权,清浊不分,同趋大肠,而病泻泄。小肠虽属丙火,而与膀胱互为表里,同属太阳寒水。膀胱寒水主令,小肠从令而化寒者,是其常也,所以病于小肠丙火之虚者,比比皆是。

肺与大肠  

胃土右转,收敛之改行,浊阴半降于右,则为肺与大肠。肺大肠属金,互为表里。金分庚辛,肺为辛金,属手太阴,大肠为庚金,属手阳明。金之气凉,而主收敛,所以肺喜清凉,而恶燥热,为相傅之官,而司卫气。

平人胃气顺阵,相火蛰藏,肺气右降而金肃,收敛之改行,所以不病。内外感伤,多致脾家湿旺,而肝家郁滞。脾湿肝郁,则胆胃上逆。胆以甲木化气于相火,上逆则刑肺金。肺为华盖,其脏娇嫩,一被火刑,则失其清肃降敛之常,其气逆升,而病肺热。症见咳逆上气,喘促痰鸣,黄稠难出,口燥咽干,是为热痰。重则热伤肺络而鼻衄,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从令化气于湿士,若脾湿素盛,则肺家从令而化湿,脾湿胃逆,肺无降路,势必上逆,而浊阴溺漫于上。症见咳痰清稀,气短虚烦,咳逆倚息不得卧,是为寒饮。

脾为主令,肺为从令,从令不敌主令之强,所以肺家为病,多从湿化,病寒饮者多,而病热痰者少。内伤咳嗽,多系寒饮为患。

大肠属手阳明,以燥金主令,故其气燥。因而大肠为病,燥伤津液,不能濡润,症见便坚而尿利,甚则痞满燥实俱见,承气证悉俱者有之。然人之阴气易长而阳气易消,故病于大肠湿寒者,亦属多见。症见大便溏薄,小腹冷痛,遇寒则痛泄愈加。即使大便初干后溏,或老年性便秘,也系脾湿肝郁、疏泄不利所致,非因大肠燥热所为,且不可寒凉伐泄。

肾与膀胱  

胃土右转,浊阴全降于下,则为肾与膀胱。肾膀胱属水,互为表里。水分壬癸,肾为癸水,属足少阴,膀胱为壬水,属足太阳。水之气寒,其性闭藏而为阴,所以肾主藏精,为作强之官,主水而生髓。平人水敛于外,火秘于内,所以内温而外清。内温则精血温暖而秘藏,力能作强,而出技巧,滑遗不生,外清则膀胱清利,水道通调,癃闭不作。  

然肾之温暖,实赖君相二火下潜于肾以温之者也。心肾同属少阴,心为君火而肾为癸水,少阴君火虽为主令,但水能灭火而火不能灭水,所以君火多虚而癸水多寒,因之肾寒者居多。一旦内外感伤而病作,多系阳虚不能蛰藏,浮越于上,症见心悸虚烦,健忘失眠,头目晕眩,或见夜热毛蒸;虚阳不蛰,而致肾寒,则症见腰膝冷痛,酸软无力,滑精遗溺,阳事不用,神疲畏寒,少腹冷痛。

君相火旺,而致水亏,症见肾阴虚者,也有之,但较之阳虚肾寒者,则为少矣。

膀胱属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所以其性喜凉而恶热。其气清凉,则水府清利,全赖君相二火秘藏于肾者也。一旦因内外感伤,而致相火陷泄于膀胱,实则水腑热涩而闭癃,虚则肾脏虚寒而遗溺。

相火泄露,必致肾寒,无论属实属虚,其本均属虚。所以水府闭癃,故当清利,然当适可而止,以免固过用寒凉,虚其虚而重伤肾阳。



天 物 太 极 相 感


朱熹有一句话“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吴瑭把它推导到药物具体部位的升降:“盖芦主生,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木也;草则收藏皆在子。凡干皆升,芦胜于干;凡叶皆散,花胜于叶;凡枝皆走络,须胜于枝;凡根皆降,子胜于根……此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也。”这个芦指的是芽,植物的芽。这个木也指的是木本植物。我把他这段文字画成太极图。

Image

物物有一太极

芽处在下面,“生”,然后再往上是“干与枝叶主长,花主化,子主收,根主藏”。我们印证一下,比如芽主生,如麦芽、谷芽在古代经常用来疏肝。芽有生发之意,比如镇肝熄风汤里有麦芽,目的是疏肝。

那镇肝熄风汤为什么不用柴胡疏肝?这个方用于肝阳上亢。患者本身就阳亢,柴胡升得太厉害,所以我只能用麦芽轻微升一下。为什么肝阳上亢需要疏肝?别忘了,肝有一个生理特征:喜条达恶抑郁。把它的肝阳潜下去的同时,还要考虑它的生理特性,它不喜欢太压抑,所以用麦芽有助于升发。

接着来看干枝叶。比如有一味药叫紫苏,苏叶发散风寒,苏梗行气和中,苏子降气平喘。同一株植物,枝、叶、子不同。我们再看解表药之中,如治疗感冒的药,不是花就是叶,根茎果实不多用。

我们再看补益药。补益药大部分是什么?根茎、果实,还有动物药。教材里的补益药没有一味是花。因为花是发散的,叶只有淫羊藿一味,可以用全草。

很多人说中医以形补形不对。而关于以形补形,我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会深入论述,这完全经得起概率统计。我们上课的时候可以一个个论证。

中药从四气象、味象、升降象、部位象、形态象、时间象、地理象这几个角度看,现代的中医教材偏离古代中医学最多的是中药。现代的教材讲中药只讲四气五味。

Image

柴胡

比如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和解少阳,全部是功效,而不是药理。药理是指它为什么升举阳气,为什么和解少阳……都没有涉及。其实古代是有的,尽管不算完善。现在挺可悲的一点就是,随便翻开一本中药药理学,全部是中药西理学。我们本来有这个阵地却不占领,那人家西医就占领了。

学中药,这样学实际上比我们的教材立体得多。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的中药教材教的是平面中药,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初学者好学。比如列出一二三四功效,但一到临床你就懵了。碰到病人需要活血化瘀,你打开活血化瘀那些药的介绍,满眼都是“活血化瘀”四个字,选哪一个?无从下手,因为你没有标准。而古代有,尽管它不见得发展得那么完善。标准就在这里:取象。

再把这个框架补充完整一点。

Image

太极-四象-卦象-五行时空图

南方夏天中午,半夜冬天北方,然后东方春天早上,这些在上篇讲过了,现在加上卦。四个方位分别加上离卦、坎卦、震挂、兑卦。从阴阳角度看中医比较粗,从四象相对细了,从八卦看更细,厉害的可以深入到六十四卦。

气 机 升 降 圆 运 动


现在圆运动很火,那我们就讲讲圆运动。圆运动画成图就是这样。

Image

气机升降圆运动

心肾是一对:心火应该下来温肾水,肾水应该上去制约心火。

脾胃是一对:脾胃在中间一升一降。

肝肺是一对:肝从左升,肺从右降。

之前我们提到四象:心为太阳,肾为太阴。太阳,阳气多;太阴,阴气多。反过来,太阳阳气多意味着阴不够,太阴阴气多意味着阳不足。这两个是阴阳偏差最大的,怎么办?所以要平衡,互补。

中医特别强调心肾相交,意思是互补。很多人以为中医讲的平衡是局部平衡,不见得。比如心本身就是偏阳多的,但是我可以让身体可以在整体中保持平衡。那思路如何?互相借用。肝少阳是升的,肺少阴是降的,一个升一个降,肝升肺降相互借。脾升胃降大家都知道了,脾主升胃主降。

那这个理念怎么用?


1



心肾相交启升降

第一组,心肾相交启升降。黄元御特别强调中焦脾胃升降,而圆运动也强调这个。但气机升降有运动,它的源动力不是脾胃,而是心肾,尤其是肾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代中医教材说心火下来温肾水,肾水上去制约心火。可有个问题它却没说,别忘了五行的特性:火曰炎上,水曰润下。水本来就向下,凭什么你说向上就向上;火本身上炎的,为什么说下就下?水怎么上去,火怎么下来?

Image

心肾相交太极图

离卦是火,代表太阳。看图中离卦的卦象,它是两阳一阴,表示阳多阴少,但是阳中有阴;坎卦是水,两阴一阳,阴中有阳。你明显看出它比四象更细了。升降源动力在哪里?坎中之阳,就是肾阳。以肾阳为源动力,把肾阴蒸发上去,这种离中之阴多了,心火才能降。

这个心肾相交又叫做水火既济,既济是卦,六十四卦中的一卦。

Image

上坎下离,也就是说水在上火在下,叫做既济卦;火在上水在下叫做未济卦。为什么叫未济?

你看火曰炎上,水曰润下。火上升水下降,水火不相交,水火不能相互平衡。这个不平衡,并不能在互用之中达到平衡。而既济卦,火曰炎上,水曰润下,下面的火能够蒸腾上面的水,上面的水能够制约下面的火,能互补。

我们再看一下,离卦两阳一阴,坎卦两阴一阳,大家都不平衡,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在未济状态不能互补,但是在既济状态,水火有交感,可叠加,两个卦加起来三阴三阳。彼此的多余和不足都得到了平衡。

道家练功就是玩这个卦,水火既济。意念如火,意念往下意守丹田,上面的火自然下来了,蒸腾下面的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一般的人,其实多半是未济或者是半未济,主要表现是失眠。水火未济,心肾不交分几种:

心火旺加肾阴虚

心火旺加肾阳虚

心火旺加肾阴阳两虚

这几个组合的表现不完全一样,用的方也不一样。

所以心肾相交启升降,不完全是心肾两者的关系,它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源动力,这个源动力尤其是肾阳。所以说为什么火神派那么重视肾阳,不是没有道理的。


2



心肾相交启升降

第二组,脾升胃降气枢转,现在这个思路用得好不好?其实用得一般。比如脾虚下陷,常常用补中益气汤,胃有问题就用陈夏六君子。有升的问题我就升,你有降的问题我就降。这样对不对?这种是第一层次的运用。

第二层次是即使没有明显的脾升胃降的问题,我还是利用它。比如心肾不交是心火下不来,肾水上不去。刚才讲了心肾不交至少有几个模型,我们教科书提得最多的一种模型是心火旺加肾阴虚。

其实在广东这种模型不多,广东最多的是心火旺加肾阳虚,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上热下寒。上热下寒最简单的一个方是交泰丸,只有两个药:黄连、肉桂。黄连清心火,是苦的,能降,不但清心还能降火;而肉桂既温肾阳,又引火归元。

如果一个病人来了,开交泰丸,就两味药。病人不答应了,医生你应付我,就开两味药。·我最常用是加两个药:白术、茯苓。这是不是因为广东湿,所以补脾祛湿?这是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黄连寒,这样可以护住脾胃。

其实还有第三个原因,白术是燥湿的,把水燥化是上升的,白术偏升。茯苓是利水渗湿的,渗是利尿,偏降。这样白术茯苓就形成了一个区域内的小升降。按照黄元御的说法,脾胃的小升降就能带动心火下来,肾水上去

也就是说气机升降的几个元素是互动的,不是说心肾是心肾,脾胃是脾胃。

此外脾胃升降带动水火升降,这个现象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黄婆,黄婆卖瓜的黄婆,黄婆是什么?黄婆在古代是一个职业,就是媒婆。心肾不交相当于牛郎不能会织女,需要一个中介,脾胃升降就是中介。所以脾升胃降不一定要出现脾不升胃不降才能用,我可以主动地用它来枢转其他地方。


3



肝升肺降外翼旋

第三组,肝升肺降。只讲一个: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剂里有柴胡。明明是脾气虚不升,应该用黄芪升脾胃,升麻升脾胃。为什么用柴胡?

柴胡也升阳,但升的不是脾胃,升的是肝阳

这样脾在中间升,柴胡在外围升。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中间的圆力矩很短,加一个柴胡在外围帮助你升,力矩更长。这样就肝升帮助脾升。同样是升的元素,你可以利用,这是第一种用法。

第二种,现在太多人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最常见大概几个方面,一个是四逆散。若四逆散不够力,就用柴胡舒肝散。如果肝气容易犯脾胃,就用逍遥散。若肝郁化火,用加味逍遥散。但如果仍然动不了,怎么办?你看柴胡疏肝散,已经很够力,仍然疏不动的话,加前胡,前胡是降肺的肝升肺降是一对,还有一个千万别把中医的升降当作垂直升降,垂直升降的话升妨碍降,降妨碍升。你把它当作转圈,降帮助升,升帮助降,就像骑自行车的脚踏,前面一个一踩下去,后面就翘起来了,所以疏肝你假如不够力,加前胡降肺,帮助它转起来。

假如这个轮失转,大概有几种可能:第一,配偶失谐,配偶就是三对:心肾一对,脾胃一对,肝肺一对。第二,同组离心。什么叫同组,你会发现脾肝肾都是升的,同组,而心肺胃都是降的,同组。同组的因素可以充分利用。

再回到刚才的补中益气汤,用了脾胃的要素;加了柴胡,有了肝胆的要素。假如还升不动怎么办?补肾气,补肾阳。补了肾气,补了肾阳,肾阳可温脾气,温脾阳,多一个助力。这三个要素一起利用。

再举个例子,如果是胃阴虚,用了滋胃阴的药不够力,怎么办?滋肺阴。再不行怎么办?滋心阴。有一味滋阴药用得很广,几乎跟熟地使用率差不多——麦冬。麦冬可以滋心阴,滋肺阴,滋胃阴。熟地用得广是取巧,因为不少滋阴方是从六味地黄丸里加出来的,而麦冬一点都不取巧,出现在不同的方。

同组离心,或交感不再。什么叫“交感”,简单说就像既济卦一样,上面的下来,下面的上去,你看这里心肺在上,在上你就要给我降,肝肾在下就升,脾胃在中间,一升一降。所以交感表达的是上下关系,所以心肺这一组,肝肾这一组,脾胃这组可以一起考虑。

现在流行的圆运动说法有什么特征?就是很强调脾胃。

转脾胃没问题,但不能把转脾胃扩展到包治百病,这就有问题了。比如无论什么病都转中焦,都用理中汤,或者附子理中汤。然后还说我就是最简单的,其他不用学,就学圆运动。按这样推,圆运动也不用学了,就直接用附子理中汤,什么病,附子理中汤搞定。

很多人甚至我的一些学生都问:是不是学完整个圆运动,其他就不用学了。我说中医门派很多,假如原来有100派,圆运动之说,最多是第101派,他不可能包了所有的门派。只要他说学了就包容了中医,那就是假话。我不管你的门派有多大,影响多么好,包括经方派——最大的门派——你确实很牛,但是很牛也不能说,你包了中医。

最简单的,比如说碰到湿温,你从《伤寒论》里面找一个方出来,与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汤比比。经方是很好,但是在这个情况下,你可能有效,但是不是效果最好?假如不一定是经方效果最好,为什么要坚持我是这个门派的,就非要用我这个门派的方子。

就像一个贼人进了你家,明明用少林功夫打最好,一招制敌。你非要用武当,要打三招,就因为你是武当派的?所以我觉得中医的门派之争,你可以说你喜欢哪个门派这没问题但你最好别说我的门派最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