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印章何处来 良渚印玺为渊薮

 娄东書安 2021-04-03

印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最早的印章起源,目前文博专家商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实际上近三十年来在民间发现了很多比商代还要早1000多年良渚文化时期的印章,只是不被现有体制的专家所认知承认罢了。

衡量石质印章有三点:一是直观颜色漂亮明艳、亮丽抢眼;二是质感好,即符合"细、腻、温、润、结、凝""六德";三是产量稀少、外貌特殊,如上品田黄。古印章大多都有钮饰工艺,而钮工的精粗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古印章的价值。钮饰雕琢奇巧、精致传神,薄意浮雕水平高超的,附加值亦随之提升。

印章按所篆刻的内容来分,主要分为名章和闲章,名章之外,统称为闲章。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历代诸如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当我们看到这类语句时,往往饶有兴趣,自身种下善根。

良渚时期印章  8.7*8.7*17厘米  2985

田黄兽钮印章  8*8*12厘米 重量1554

《盆画半藏 兰画半含 不求发泄 不为凋残》

文取之郑板桥诗句《题半盆兰蕊图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查阅网上资料,“不为凋残”中的“为”却都是“畏”字,因没有找到郑板桥此诗句的实本资料,结合全诗的语境及连贯,此印章用“为”字,也说得通,“为”字作“是”解释更为合理,盆中露出一半的画再好,也是怕毁坏凋残的。《鸿门宴》中有: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田黄材质温润细洁凝腻,且无石裂之弊病,印章无边款,印文刀工章法规整大气,以古人诗句警言镌刻印文,印文排列从左到右,尺寸大小适于摩挲把玩,而民间篆刻大师是无从寻找此种上等田黄石料,故应是清代晚期皇家之物。

   君子之交淡如水

印文源于《庄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意思是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苦恼世上 意气需温 嗜欲场中 肝肠遇冷》

印文取自明代屠隆《续娑罗馆清言》。屠隆(1544-1605),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鸿苞居士,浙江鄞县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散文家。屠隆以佛教的思想观念来阐释人生哲理,有对索居生活的热爱,对自然景物的留恋。

意气须温:谓不可心灰意冷。嗜欲场中:充满嗜好和欲望的场所。嗜欲: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肝肠欲冷:内心要保持冷淡。在充满苦痛和烦恼的世间,不可心灰意冷;在充满嗜好和欲望的场所,内心要保持冷淡。

《职不称不可食其禄 才不称不可据其位》

印文取自清代王豫《蕉窗日记》 称:相称,称职。禄:俸禄,薪俸。

工作不称职就不要拿领导的工资才干不够高就不要占着领导的位子

台北故宫藏 田黄九读印章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田黄三联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