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又至,那些曾经历哀伤的人,是怎么走出来的?

 感恩遇见正能量 2021-04-03

这是一个思念的时节。

在绵绵细雨中,

有的人前往郊外祭扫,

也有的人在心底默默追忆。

清明又至,

我们该如何放下悲伤,

带着爱和思念,

更好地生活下去?


世事无常

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

这一天,陈师傅下班后,像往常一样回到家,等妻子回来一起做饭。孩子已经成家,夫妻俩即将退休,他们习惯了一边做饭一边聊聊白天的事。但和以往不同的是,陈师傅没有等来妻子,却接到了警察的电话。

原来,有个地方正在维修,妻子路过时不幸被重物砸中,当场身亡。陈师傅听到这个消息后几乎不敢相信,甚至怀疑是诈骗电话。直到警察再三提醒他到医院去,陈师傅才将信将疑、无比忐忑地开车出发。

到了医院,警察善意地阻止了陈师傅见亡妻一面的要求,因为妻子受伤过重,已经面目全非。当晚,陈师傅的朋友、同事闻讯赶来,给予了他很多安慰和支持。陈师傅强忍泪水,边和大家握手边说:“没事,我能挺过去。”

几个月过后,围绕在陈师傅周围的人越来越少,他也越来越郁郁寡欢。半年后,陈师傅失眠悲观,觉得生无可恋,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在家人的劝说下,他来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抑郁症。

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亲人的骤然离世,给陈师傅以及其他有同样经历的人所留下的心灵创伤,可能久久难以愈合。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哀伤呢?

哀伤的过程总会结束,

就像身上的一个伤口,慢慢愈合、结痂

通常来说,离世者的亲属,特别是那些意外离世者的亲属,在面对创伤时会经历如下心理历程。

第一反应是否认。在获悉坏消息的第一时间会感到震惊,往往会本能地拒绝,觉得“这不可能”“搞错了吧”。否认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防御,用以抵御噩耗的冲击。有的人甚至会出现“分离”症状,他们不仅坚决否认这一事实,还会坚持认为家人在某地工作、出差或上学,并没有离世。这是一种病理性的防御,已经属于精神症状了。

有些人会出现愤怒。比如,对肇事者发火,出现冲动攻击、伤人毁物的行为。有的则会迁怒于他人,对身边说话不当的人大发雷霆或大打出手等等。也有的人会出现隐秘的自我攻击,内疚自责。比如,责怪自己为何没有再关心一下逝者或是没来得及阻止对方的行为。还有的亲属会对逝者产生愤怒,如在内心质问:“你走了,我怎么办”“留下我和孩子以后怎么过”等等。

一般来说,愤怒的持续时间不长,在现实的重压下,会进入一个相对漫长的沮丧期,表现为心情比较失落、低沉,会不由自主地回忆和逝者相处的往事,触景生情时还会潸然泪下。在这个阶段,基本可以完成平时的工作和日常的自我照料。大约几个月到半年,基本能够走出这种沮丧的状态,慢慢接受亲人离去的现实。就像身上的一个伤口,慢慢愈合结痂了。

上述哀伤的过程,是亲人离世后的正常情绪反应。每个人的反应可能会有差异,但大致都会经历这些阶段。如果始终不能从沮丧期走出,心情每况愈下,并且这种哀伤持续时间超过半年以上,很可能是进入了抑郁状态,需要进行专业的干预治疗。

我们不会失去曾经挚爱的一切,

因为这些挚爱已融为我们的一部分

面对老伴的突然离世,有些中老年人会感到心灵遭到重创。丧失亲人后的这种情绪冲击,需要一段时间来调适。应当明确的一点是,这些情绪反应大多是正常的,我们要允许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表达感受、发泄情绪,允许自己出现难过、伤心、痛苦的体验,即使有怨恨、愤怒也无妨,只要不是一直沉浸其中就可以。

在行为上,要维持正常作息,尽量保证饮食、睡眠规律。平时不要总是独自一人,不妨多与亲戚、朋友、邻居、同事保持联系,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和他人谈谈自己的感受。注意避免不恰当的情绪发泄方式,如酗酒、乱发脾气、自虐等。

有些子女担心老人过于思念故去的老伴,陷入悲伤无法自拔,因而总会尽量转移话题。其实,只要老人的情绪不是太差,还是应该尊重他们的感受,允许其释放自己的情绪。当然,如果旁人能够适当引导会更好,比如和老人一起回忆以往的幸福时光,这样一来,他们的情绪就不会总被悲伤占据,也可以从过往中汲取一些力量。

清明节或许是个让人伤感的日子,但这对于表达哀伤非常有意义。那些平时潜伏在内心深处,对逝者的哀思或残存的悲痛,在清明时都可以得到自然的抒发和真诚的表达。亲属可以在祭扫的时候哭泣、述说,或是把哀思述诸笔端,还可以通过放飞风筝、气球,折放纸船等方式来寄托情感。经过这样的仪式,人们心里的痛苦也会得到释放。

生活中,有些中老年人可能会对死亡本身以及和死亡相关的活动感到恐惧。比如,不愿去参加亲友的葬礼或祭扫活动。特别恐惧死亡的人,可能经历过和死亡有关的创伤性体验,或者产生过严重的分离体验,比如幼年与父母分离或有其他被抛弃的经历。故而会对死亡这种永久的分离产生强烈的恐惧。

如果中老年人还没有准备好直面这个问题,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在有生的日子里,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没有辜负生命,就足够了。如果我们能够认真生活,让每一天都过得丰富多彩,就会更加了解生命的真谛,久而久之,对死亡的态度也会愈发自然、从容。

海伦·凯勒曾说,我们从不会失去曾经挚爱的一切,因为这些挚爱已融为我们的一部分。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当我们能够和逝去的亲人好好道别,和自己挚爱的那一部分和解,我们也会从中获得勇敢活下去的力量。

来源 | 老年健康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