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构为什么不看好地产?

 墨子语 2021-04-03
虽然上文部分观点不敢苟同(已在文章回复),但也说出了一个事实,大部分机构投资者目前不看好地产,基金整体配置地产行业比例非常低。
一,原因是什么?
这里不讨论抱团和赛道,逻辑上,即使认可抱团和赛道,如果觉得地产低估,也会配置,基金经理肯定是逐利的。实际结果说明机构对地产股确实不认可。
一个季度,两个季度可以理解,好几年下来,说明人家是有理由的。
目前最接近的分析,在我的理解下,是 @ice_招行谷子地  1月的一篇文章 网页链接。现在的地产,类似12~14年的银行,业绩还行,估值足够低,但是就是不涨,还跌,连跌两年。为啥?有宏观政策压制了银行的杠杆率,导致ROE下降。
现在的地产,比当时的银行环境还要恶劣。路线图就是各种调控+地价上涨+三条红线 -》公司成本增加-》毛利下降-》业绩不及预期甚至暴雷。
(最近的一些内房公司年报,确实暴雷了,充分说明地产拉excel,从前瞻pe最低的买起,是不行的)
要降杠杆,自然牺牲了增速,没有了弯道超车,就没有了股票上涨最需要的想象空间。
于是乎,在疫情,调控和三道红线的压制下,可以大概判断行业整体利润,必然收缩或者见顶。
问题来了,谁能在落后行业的冬天苟住,春天到来能磐涅重生?说不好。
而机构投资者,要的是确定性。
既然不确定,就等着看一看。要月亮不要星星嘛。等行业的月亮走出来了,紧紧抓住,合理的价格拥抱优秀的企业,肯定不亏。不提前贪便宜买不确定的品种。
这是我个人认为的,机构不投地产的原因。

二,未来怎么办?还是聚焦价值
其实能预见的毛利的下滑-》净利的下滑=增收不增利。这个,估计机构投资者早就数着地,算过了。
具体到公司,增速大概率下滑,那么下降周期,个位数利润增速,自然仅仅对应个位数的PE。然后,叠加疫情,高负债的风险太大,需要更大的折价。
视角一:住开的竞争优势
低负债的,融资成本低的,销售增速好的,定性判断能维持当前利润。(权益多了,净利率低了,乘积不知道变大变小还是不变)
对于行业比较符合实际的,万科年报说的,制造业模型,我就拿个加工费,没有溢价了。(也不敢溢价了[吐血]
万科说的管理优势,其实就是精打细算,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

视角二: 有新的增长点。
新城:商业租金慢慢变成新的增长点。
华侨城:核心地段的文旅变成新的增长点。
这个逻辑,从2月开始,已经慢慢走出来了。
同时,物业,母公司持股物业,也在其中。只不过这部分,市场还未充分挖掘。类似万科的物业、物流,融创的文旅。等等。
注:新的增长点要足够大才行。如果和原来住开不是一个体量,那么也没卵用。

三,总结:
1,行业会分化得更严重。拉excel,从前瞻pe最低的买起,是不行的。容易买到类似银行中的X信银行,X生银行。Pe,pb够低,结果够坑。[滴汗]
2,预期要适当降低。万科年报前,无脑喊15%增速的,要冷静,包括我自己[吐血]。要认清现实的残酷性,躺着15%增速,怎么可能?避免乐观过头,动辄满仓满融。
3,抛开住开看地产公司。如果抛开住开,看地产的商业逐年增加,物业物流机器人造车高增速,文旅酒店逐渐成型。这就行了。用非住开来估值,如果还觉得合适,那安全边际也够了。干就完了。
如果时代抛弃了地产,我也认了。这魔幻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