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学忠老师运用抗过敏汤治疗瘾疹医案一则

 158林 2021-04-03

1. 杜丹丹等: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学员,四川成都 610000。

2. 陈学忠( 通讯作者) :全国名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德仁堂中医药科学研究院传承班指导老师、四川成都 610000

作者简介:杜丹丹,女,陈学忠名医工作室医生助理,1697500455 @qq.com。

通讯作者:陈学忠,男,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指导老师,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抗过敏汤是陈学忠老师经过临床运用所总结的成果,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而成,陈学忠老师运用此方治疗荨麻疹,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抗过敏汤  瘾疹(荨麻疹) 陈学忠

正文:

1、病案:

患者,曾×,女,46岁,2019年8月31日初诊。

主诉:反复出现皮肤瘙痒,伴有隐疹7年,加重3年。

现病史:患者在2012年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抓痒后可出现风团,伴有喉头水肿,心慌,气紧。当地医生单纯治疗喉头水肿。皮肤问题予以抗过敏药(具体不详)治疗,此后反复出现,因症状较轻,可自行缓解,并未引起患者重视。2016年开始,患者病情加重,成季节性发作,每天都会发病,晨起时皮肤出现大风团,红肿,(高跟鞋,紧身衣)挤压皮肤的位置,发病明显,如果不吃西药抗过敏,诸症明显,耳朵变肿,四处寻医就诊,中药,西药都在服用(具体用药不详),但均未见明显改善,仍反复发作,患者自觉发病时痛苦难耐,遂慕名就诊于我科。刻症见:全身皮肤瘙痒,抓痒后可见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晨起时症状明显,瘙痒严重时耳朵发肿,冬日手足冰冷,月经色暗,眠可,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暗红,苔白,脉细弱。

既往史:既往体健。

诊断: 瘾疹

证型:阳虚肺寒,卫气不固

治法:温阳散寒,宣肺通窍

方药:抗过敏汤加味   

麻黄15g       附子30g (久煎)  细辛10g    白芷15g       

        当归15g       党参30g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生姜3片

        蛇蜕20g      地肤子30g

       6剂,水煎,温服。

2019年9月9日,二诊:患者诉药后荨麻疹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皮肤瘙痒程度较前减轻,晨起耳朵发肿的症状基本消失,晨起口干,微苦。余症同前。前方改:当归30g,麻黄10g前方加:砂仁10g,炒黄柏10g。取封髓丹之意。具体用药如下: 

        麻黄10g       附子30g (久煎)  细辛10g    白芷15g       

        当归30g       党参30g             黄芪30g         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草15g           大枣30g         生姜3片

        蛇蜕20g      地肤子30g            砂仁10g(后下) 炒黄柏10g

 5剂,水煎,温服。

2、讨论: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又称“风疹块”和“鬼饭疙瘩”。其发病机理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瘙瘾疹候》认为是“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明王肯堂《疡医准绳》也持同样的观点:“夫风瘾疹者,有邪气客于皮肤,复遇风寒相搏,则为瘾疹”。明·戴元礼《证治要诀》说“食鸡肉及獐、鱼动风等物”会导致本病的发作,认识到高蛋白质食物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清吴谦《医宗金鉴》曰:“此症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认为表虚汗出,外感风邪是发病的机理。清祁坤《外科大成》根据本病非完全由外感风邪所致,提出治疗“宜凉血润燥”,“慎用风药”方法;清顾世澄《疡医大全》则提出了“疏风、清热、托疹”的治疗大法,这些理论至今对临床仍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此外,中医古籍一些治疗本病的专方,如消风散、胡麻丸等,至今还应用于临床,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目前中医皮肤科学者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风寒、风热之邪,或进食鱼虾海味,脾胃湿热,气血虚弱等诸多因素而致人体腠理疏松,营卫失调所致。也有因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气机壅滞不畅、郁而化火、灼伤阴血、致阴血不足复感风邪而发。在临床施治中应结合患者的体质,临床表现,发病原因或诱因,皮疹颜色,舌脉象等因素辨证施治,做到有的放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笔者总结大致有以下几种证型。

该患者初诊时刻症见:全身皮肤瘙痒,抓痒后可见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晨起时症状明显,瘙痒严重时耳朵发肿,冬日手足冰冷,月经色暗,眠可,舌体略胖大,浅齿印,舌质暗红,苔白,脉细弱。陈老考虑卫阳不固,表虚邪恋。遂方选抗过敏汤加味,方中用麻黄辛温解表,附子辛热,温肾助阳;二药配合,增强助阳解表之力,细辛归肺肾二经,气味芳香,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祛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加白芷、当归辛香走窜,活血通窍,合桂枝通阳温经助附子温里;桂、芍相须为用,调和营卫;党参,黄芪,炙甘草益气固中,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蛇蜕、地肤子祛风除湿止痒,全方共凑温阳散寒,宣肺通窍之功。二诊时患者诉药后荨麻疹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皮肤瘙痒程度较前减轻,晨起耳朵发肿的症状基本消失,晨起口干,微苦,遂考虑虚阳上浮所致,在前方基础上加炒黄柏,砂仁达健脾潜阳之效,取封髓丹之意。

此案患者为“荨麻疹”治疗时根据症状辨证为“卫阳不固,表虚邪恋”。遂用抗过敏汤治疗,并取得明显效果。此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以及临床思考与总结的重要性,老师辨证准确,灵活的临床思维,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瘙瘾疹候》 ;

2:清吴谦《医宗金鉴》;

3:《伤寒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