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买回去的很多食物放久了会受潮发霉变质、发芽,例如花生米放久了容易长毛产生对人体有害的黄曲霉素,土豆容易变绿或发芽等。 “凭空”出现的米虫但是大米就不同了,除了太潮了容易长毛腐烂,晒干了竟然也能长出米粒般大小的黑色或褐色的米虫来,尤其是气温越高长虫的几率越大。并且奇怪的是,原本密封性很好的米袋或米缸里的大米,竟然也会出现这种甲虫,如若清理不及时,好端端的一袋大米会被它们破坏掉。 可是买回来的时候,米袋中原本看不到任何米虫,一段时间就有了,这难道真的是“大米凭空生虫”吗? 大米里的米虫大米里出现的这种米虫学名叫米象,它是鞘翅目象虫科的全变态昆虫,其繁衍周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不同的发育形态,主要寄主在稻米、小麦、玉米、高亮等各种贮藏的谷物中,因难以消灭且繁殖速度非常快,是各类谷物中主要的害虫之一。 仔细观察过这种小昆虫的朋友不难发现,它的头部特别小,且长有一个酷似象鼻的细长口吻,通常情况下成年米象的体长约为2.4~2.9毫米,它的“象鼻”就接近1毫米,故而得名“米象”,如下图是不是像极了大象的缩小版? 由于大米颜色是米白色,而米象颜色体色呈红褐至沥青色,因此大米中长出这种小虫非常容易看出来,但各位朋友不必感到惊慌,因为科学家研究表明这种小虫子不会叮咬人,也不会传播病毒和疾病,对咱们人类不会构成直接伤害。 只是它们的“凭空”出现,损耗掉大量的谷物类粮食,对人类的粮食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因此注定了它们不可能与人类共住在同一间屋檐下。 干净的大米中怎么会长出米象?我们都知道,干净的大米由稻谷脱壳而来,从稻谷到成为消费者手中待煮的大米,至少要经过晾晒、碾米、包装、运输等多个环节,若是买超市散装米的话或许还会反复地挑选一番,总之买回来的大米看上去没有任何杂质,至少看不到虫子在里面爬来爬去,难道它们真的会穿越吗? 实际上这与米虫的生活习性有关,上文中讲到,米象的繁衍周期要经历4个不同的发育阶段,我们平常在大米中看到的是它的成虫阶段,其实在还没有成虫之前它们便在谷物等颗粒状安家了。 成年米象在交配后,会用锋利的口器将稻谷等谷物颗粒啃出一个几乎与其喙等长的虫洞,并将卵直接产在里面,然后用米白色的胶状分泌物把这个深洞封起来。 由于藏得比较深,并且还有与大米颜色相近的封堵物填充,如果不仔细看的话是看不出任何端倪的,因此在米象成虫之前,我们很难发现它们的行踪,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启了蹭吃蹭喝的生涯,即便是通心粉等经过物理研磨加工过的谷物食品也有它们的踪影。 也就是说,我们每吃的一碗饭里,都很可能含有米虫的虫卵! 米象是如何繁殖的?米象在温度较高的时候繁殖最快,最佳温度在30-33度,而耐寒力较弱,当环境温度低于15度成虫就开始越冬,这也是为什么夏天米虫比较常见而冬季很少的原因。 在气温适宜的时候米象的虫卵在虫洞中待1-2周后,就会孵化变成乳白色的幼虫,虽然幼虫阶段没有腿,但它的头部有啃食米粒的口器,它们会由内向外将米粒掏成空心状。幼虫大约经过30天后化蛹,最后再经过7-10天成虫羽化,也就是说米象由虫卵蜕变成成虫最快仅需44天,可见衍化周期相当的短。 通常而言成年雌性米虫破蛹后3天就达到性成熟,它们就会产生一种叫做信息素的分泌物分泌到体外,雄性米虫通过嗅觉器官察觉后就会在米粒外等待着与它们交配,在雌性米虫90-180天的生命周期里,最多可产下大约600枚虫卵,可以说雌虫的一生不是在啃食米粒,就是在虫洞里产卵。 有意思的是,尽管米虫产卵量较多,而且有时候还会在一粒米粒上最多产5枚卵,但最后往往只有一只幼虫孵化后能活到成年,这是因为幼虫之间为了争抢食物而自相残杀。 当孵化后的两只幼虫头部朝着对方的时候,实力较强的一只会毫不留情地把实力较弱的一只干掉,当它们头部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的时候,前面的一只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占任何优势很容易被后面的幼虫干掉,而尾靠尾的幼虫虽然很难打起来,但是会因为食物限制发育,化蛹时间会有所延长。 不过虽然米象幼虫之间存在着这样残酷的弱肉强食的法则,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米虫的种群繁衍,因为它们的繁殖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在热带地区每年大约能繁殖8~9个世代,例如在我国华南地区能繁殖7代,而纬度较高的东北地区也能繁殖1-2代。 怎样预防以和处理米虫米象是谷物类粮食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这种小虫子繁殖能力强,种群规模大,食量也大大,因此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预防和处置。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以往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将生了虫子的稻谷或者大米在太阳底下摊开暴晒,以便通过这种方式将米虫驱赶出来。但是这个方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这样做不仅不能消灭米虫,反而还会给米虫的繁衍加速创造温度方面的条件。 虽然暴晒确实能晒出一部分米虫,但是暴晒之后环境温度升高,隐藏在虫洞里的虫卵就会加速孵化,繁殖能力大为增强,当被晒过的谷物被再次收进米袋或米缸之后,又一批米虫就会适时大量繁衍,从而导致米虫的破坏能力也随之提高,袋子里那些粉末就是它们的杰作。 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米虫的生活习性着手,我们都三十度左右是米虫繁殖和啃食最佳的温度,并且它的寒力较弱,当气温低于15℃时成虫开始休眠,这时候就不会繁衍,也不会出来啃食米粒了,而当温度低于5度时会假死,当气温连续21天低于5度时就难以忍受而死亡。 如果一般的家庭想要预防米虫,可以将买回来的大米放在冰箱的保鲜层,通过这种低温来保存,但前提是不能买太多。 除此之外,米虫也是喜欢在荫蔽的环境中发育、生长以及活动的昆虫之一,也就是具有负趋光性,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光照来降低它的活跃性,减少米虫的破坏。 当然如果你家装有大米的袋子、米缸等容器里发现有大量米虫,在处理完这些米虫之后也要将进行消毒处理之后才能使用,不然“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