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瑞金的N个感人故事,每个都让人泪崩!

 zjshzq 2021-04-03

小编曾经带大家回顾了

红军长征路上,瑞金的N“第一”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长征出发地瑞金的N个感人故事

每个都让人泪崩

图片

· 故事一 ·
毛泽东忍痛托子

  1953年3月,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邵式平,接到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从北京拍来的加急电报,电文的意思是: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长征前夕,有一些负责干部和红军将士将他们的子女寄养在瑞金等地的群众家里,中央委托江西帮助寻找这些红军留下的孩子们。这里面特别注意找到毛泽东主席的孩子毛毛……

图片

  毛毛是贺子珍1932年11月在福建长汀福音医院产下的。对孩子的命名,毛泽东早有所考虑,“按照岸字辈排吧,叫他岸红。小名嘛,叫毛毛也行。”贺子珍听后高兴地说:“我们家又多了一毛,你才一个毛,他却有两毛。”毛泽东笑着点头:“是啊,毛毛比我有出息的。”
  毛毛越长越大,也越来越可爱了,到1岁半的时候,已能牙牙学语了,非常讨人喜欢。毛泽东每次从外面回来,小家伙见了就扑进他怀里,亲热地叫个不停,这让毛泽东心情非常愉悦。

图片
  毛毛长到将近两岁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进行的突围行动,将他与父母永远分开了。
  贺子珍永远不能忘怀长征出发之前与毛毛生离死别的情景。那天,毛泽东向她讲了必须把孩子留下来这件事,她当场伤心地哭了。毛泽东看着贺子珍,又看着尚不懂事的小毛毛,无奈而伤情地说:“这是中央的决定,不然我舍得把毛毛留下来?大家都是一样呢。”夫妻俩计议了很久,想到只有把孩子交给留下来打游击的叔父和婶娘———毛泽覃与贺怡。这天,贺子珍半夜就起来了,把自己的一件军衣裁剪开来,拆掉毛泽东的一条夹裤,取出棉花,为毛毛缝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手握针线的贺子珍一边缝着,一边流下亲情难舍的泪水……
  后来,随着形势更加严峻,毛泽覃夫妻与区、乡苏维埃政府会同商量,将毛毛寄养于叶坪乡朱坊村村民朱盛苔家中。朱盛苔夫妇接受了这个红军孩子后,思量着白军很快就要打到瑞金来,为防不测,合计给孩子取名“道来”,意思为半道上捡来的。

(张晖)

· 故事二 ·
 红都好儿郎血洒战场

  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陈列着珍贵的《红色中华》报,这份报纸曾纪录苏区时期无数英烈的故事,《八弟兄一齐报名当红军》,就是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第三版《勇敢坚决当红军》的第二篇消息稿。

图片
  稿件原文为:“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有一家农民,他们共有弟兄八人,在这次动员中,他们八弟兄中,有一个很勇敢的报了名当红军。但是后来他们和邻人谈话的时候,却听见邻人说:'你们八弟兄只去了一个当红军,这倒也没有什么希奇’,所以他们便一怒而全体报名加入红军,日前他们已集中到补充师去了。”

图片
  “八子参军”是当年中央苏区扩红参军的真实典型。在瑞金,几兄弟共同参军赴战的现象很是普遍。“哥哥出门当红军,笠婆挂在他背中心,流血流汗打胜仗,打掉土豪有田分……”这首《八子参军》主题曲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中央苏区红都瑞金儿女踊跃扩红支红、参军参战的动人情景。

图片
  据史料统计,瑞金当年24万人,有11.3万人参加革命,青壮年参军参战,年幼的参加儿童团,妇女参加洗衣队;有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08万人牺牲在长征途中,瑞金留下姓名烈士达17166名。寸寸红土地,遍洒英烈血。(赵飞)

· 故事三 ·
 陈发姑75年真情等待

  瑞金是闻名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在苏区时期,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陈发姑就是其中一例。她历经风雨沧桑三个世纪,真情守望当年参加长征红军的丈夫75年。她的故事,被网民称为“最悲壮的红色爱情经典”。

图片

  1894年10月,陈发姑出生在瑞金县武阳区石水乡下山坝大屋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不到两岁,父亲把她送到同乡人家朱家做童养媳。朱家有一独子朱吉薰,在陈发姑19岁时,他们结成夫妻。夫妻两人恩爱有加,生活虽苦却也幸福。

图片

  1931年11月,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建立,瑞金的许多民众积极投身革命,在陈发姑的鼓励下,朱吉薰应征参军,成为当时全区第一批入伍青年。陈发姑则参加苏区妇女工作队,积极组织和动员村里的姐妹们筹粮筹款支持红军。
  1934年10月,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瑞金启程,朱吉薰随部队转移北上。从此,陈发姑开始了75年的守望岁月。

图片

  红军离开后,国民党军队攻占了瑞金,并对革命群众进行疯狂迫害。陈发姑不幸被捕,敌人对她严刑拷打,施以酷刑,逼她声明脱离革命队伍。但陈发姑从未屈服。她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

图片
  “哇哩(说了)等你就等你,唔(不)怕铁树开花水倒流。水打石子翻转身,唔(不)知我郎几时归?……”婉转的歌声寄托了陈发姑的坚定信念,从青丝到白发,直至生命尽头,75年的等待谱成一曲感人离歌。(刘琴)

· 故事四 ·
十七棵青松守望家园

  苏区时期,仅43户人家的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其中20人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留下了“华屋17棵松”的感人故事。
图片
     80多年前,有17位华屋的青壮年男子,毅然地参加了红军。1934年,举世闻名的长征前夕,他们相邀到祠堂后山的蛤蟆岭上,每人栽下一棵松树,并约定革命成功后再一起回到家乡看看。他们承诺,如果有人牺牲了,活着的人不仅要为阵亡的兄弟照顾好父母,而且还要照看好蛤蟆岭上的这些松树。
图片
     现如今,这些青松都长成了郁郁苍苍的参天大树,然而勇士们却再也没有回来。当地政府给他们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可是乡亲们期盼着总有一天亲人会回来。后来,当地人把这17棵松树称为“信念树”,把这片小树林称为“烈士林”。(黄书文)

看完这些故事

小编已泪崩

苏区时期

瑞金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

新时期

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走好新的长征路

实现“红都新命”

来源:瑞金报

图片

监制:黄    娜

审核:杨荣强       编辑:刘轶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